地被植物在公园中的应用探析
——以上海中心城区公园为例
2020-02-15张书全
张书全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 200092)
城市公园是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城市生态系统和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需要,提供休息交流,游览锻炼的活动空间以及举办各种集体文化活动的场所,舒适优美的公园景观显得尤为重要。在公园绿地配置中,提倡以乔木为主,乔灌草的复层绿化组合,形成稳定植物群落,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而地被植物生长迅速,生长期较长,高矮适中,耐修剪,适应性较强,抗逆性较强以及容易繁殖和管理粗放等特性,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具有其他类型的园林植物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
1 地被植物简介
1.1 概念
地被植物是指那些自然生长高度或者修剪后高度在1m以下,成片种植后枝叶密集,能较好覆盖地面,并具较强扩展能力的植物,包括木本、草本、藤本及多肉植物。地被植物,在我国多认为在0.5m以下,而国外则普遍认为在1.2m以下。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地被植物,如萌蘖性强的灌木、草本和藤蔓类植物之外,其它低矮花灌木和多年生草本,或通过密植达到作为地被植物的作用,均可当作地被植物来应用[2]。
1.2 主要功能
(1)景观营造 增加组团的层次感,丰富组团的色彩,形成视觉焦点。平面布局上起到柔化边界,划分空间的作用。替代草坪覆盖地表,养护管理粗放。
(2)气候调节 地被植物枝叶密集,能有效降低地表层热气的传送和地面辐射热的反射,吸附尘土,净化空气,防止水土流失,有效抑制杂草生长等作用。
(3)美化环境 地被植物色彩丰富,季相变化明显,花期长,多品种的合理搭配或者大面积的栽植,能够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
1.3 地被植物的应用分类
按照生物学特性分为草本地被,矮灌木地被,藤本地被,矮生竹类地被和蕨类地被。按照生态习性分为喜光地被、耐荫地被、耐半荫地被、耐旱地被、耐水湿地被和耐盐碱地被。按照观赏特性分类有常绿地被、观叶地被、观花地被、观果地被和香味地被。按照应用形式分为自然生长式和修剪整形式两种。
2 上海中心城区公园特点
上海市中心城区面积约3950km2,核心区域包括黄浦区、徐汇区、长宁区、杨浦区、虹口区、普陀区、静安区以及浦东新区的外环内城区(浦东外环线以内的城区)。中心城区内的公园呈现点状布置且布局不均衡,而市民的休闲游憩需求旺盛,公园处于超负荷服务。为了满足市民的日常休闲娱乐需求,上海陆续建造了面积不等的公园,预计2019年底城市公园数量达到350座,2020年将达到400座。
为了掌握上海地区公园中地被植物的应用现状,选择城区内的共青森林公园、和平公园、鲁迅公园、后滩公园、上海植物园、静安雕塑公园、桃浦中央公园、陆家嘴中心绿地、世纪公园和徐家汇公园,采用实地调查研究的方法,进行整理分析。
3 地被植物应用现状及提升建议
3.1 常用地被植物及应用特点
经实地考察了解,常用喜光地被植物有月季类、波斯菊、黑心菊、红花酢酱草、白三叶和紫娇花以及丛生福禄考等。耐荫地被植物有细叶麦冬、吉祥草、金边阔叶麦冬、扶芳藤、大吴风草、蔓长春、虎耳草、二月兰、常春藤和肾蕨以及洒金珊瑚等。耐半荫地被植物有大花萱草、金娃娃萱草、葱兰、石蒜、百子莲、玉簪、鸢尾、蜘蛛报蛋、水果兰、棣棠、水鬼蕉、金叶苔草、八仙花、八角金盘、毛鹃、紫鹃、南天竹、海桐、栀子花、小叶栀子、火棘、红瑞木、云南黄馨、红王子锦带、熊掌木、金丝桃、红叶石楠、粉花绣线菊、平枝荀子、匍枝亮绿忍冬、菲白竹、红花继木、金森女贞、地中海荚蒾、银姬小蜡、狭叶十大功劳、阔叶十大功劳、瓜子黄杨、金边黄杨、龙柏、金叶大花六道木、金叶女贞、茶梅、迷迭香和花叶络石等。藤本地被有藤本月季、常春油麻藤、紫藤和凌霄等。
上海中心城区公园中地被植物的应用特点如下。
(1)公园中除草坪以外的区域,基本上实现了地被植物的全覆盖,大多以自然式地被为主,修剪型地被应用面积较少。基本上按照植物的生态习性选择合理的位置,地被植物之间的层次搭配合理。
(2)修剪型地被植物仅应用于公园主入口、停车场、主干道分隔带、重要的景点等区域。每个区域的品种少,层次为2~3层,常见的搭配模式是麦冬+修剪地被+自然式地被或者修剪地被+自然式地被。
(3)耐荫地被应用品种单一,基本上以细叶麦冬、吉祥草两种为主,局部有金边阔叶麦冬、二月兰、肾蕨、大吴风草、常春藤、扶芳藤、聚合草和蔓长春等植物。
(4)耐半荫地被以毛鹃、海桐、八角金盘、八仙花、金丝桃、南天竹、茶梅等植物选用较多,以小面积、点状种植为主。
(5)喜光地被植物面积应用较少,仅在重要地块,向阳开敞区域等位置选择单一品种的大面积种植,如静安雕塑公园的波斯菊花海。
(6)地被植物色彩以绿色为主,色叶类为辅。突出表现一段时间的开花效果,如二月兰、大花萱草、紫娇花、百子莲、鸢尾等。以常绿地被为主,落叶地被为辅。
3.2 应用现状分析
(1)耐荫地被应用品种单一的原因是公园中片林区域郁密度较高,游人活动较少。快速覆盖地表,价格低廉的植物品种较少。(2)公园中重要区域植物层次较多,而边缘区域仅为乔木+地被。这与公园建设成本及养护投入有关。
3.3 提升建议
为了呈现怡人、舒适的公园环境,提升公园的整体景观效果。建议在改造及新建公园项目中减少乔木的种植密度,其他地被植物才有种植条件。
在地被植物选择上考虑两种习性相似的品种混种,增加观赏的多样性,比较成熟的做法为麦冬+石蒜或火炬花和玉簪+大吴风草的混种。
后滩公园中应用油菜花、细叶芒、狼尾草等季节效果明显的植物,桃浦中央公园片植丛生福禄考,都可以增加丰富度。
总体上,地被植物在上海中心城区公园中的应用比较成功,只是在耐荫地被的配置形式,品种选择上还有提升空间,重要节点的布置还可以优化布局和后期的养护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