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监测预报的误区及处理措施探讨
2020-02-15赵明亮
赵明亮
(沂南县地震监测中心,山东 临沂 276300)
地震的发生不仅会对社会的正常运转造成影响,而且等级较大的地震会造成严重的伤亡情况,同时影响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因此,为了避免地震带来过大的损失,就需要提升房屋建筑的抗震性能,提升建筑的质量,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1 地震监测预报存在的误区
1.1 震前现象与地震相对应
地震监测预报通过科学的手段对地震进行预报,一般来说,地震发生时都会发生一些奇异的现象,比如说动物焦躁不安,集体出逃等,但是如果要将震前的异象和地震一一对应起来,却存在一定误区,这种反自然的现象有一定的几率存在突变,甚至是中途改变。因此,如果仅仅通过地震前的异象来断定会发生地震是不准确的。
1.2 地壳感应器能够预测地震
现阶段普遍认同的一个理论就是在地壳内插入足够多的传感器,就能够对地壳变化进行反馈,在足够多的数据支撑下,利用模型建立并验证的手法,也许能够探索出地震发生的一些规律或是机理,这无疑是能够准确进行地震预测的必要前提和有效手段。这个说法存在很大的误区,且不说传感器是否能够密布在地壳上,能否收集到足够的数据并得出有效的结论,单是能够解决地震预报的问题,就是没有任何数据支撑的。这种说法只能代表地震预测的一个发展方向,只能说在未来的某天有实现的可能。
1.3 地震云能预测地震
很多传言说地震云能够预测地震,给出的证据是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发生地震,西安城出现地震云。但是这个说法本身就是一个伪科学的命题,地震云并不存在,也没有任何方法能够说通过观看云彩就能够预测地震,如果这一说法正确的话,只要出现类似的云彩都会发生地震,但是从现有的数据上看,全球平均每天都要发生一两次大小烈度不一的地震,这也恰恰发映出这个说法对于地震的预测没有任何帮助。
2 抗震的有效措施
2.1 房屋建造地址选择
地震的发生会使房屋建筑周边的地表出现松动、开裂、下陷和晃动,进而对建筑造成极大威胁。如果房屋建筑的地址选择在一些地质较差的区域,将会严重影响房屋建筑的抗震效果,这些地方包括地下采空区和河岸边缘,山梁顶部和断层带等区域,在这些区域建造房屋建筑,抗震的等级将急速下降。因此在房屋建造地址的选择上,应当选择地层稳固和地势开阔,非地震带和土壤结实且紧密的区域。
2.2 抗震设计
抗震设计的强度将直接决定房屋建筑的抗震能力。一般来说,建筑物的大小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具有直接关系,房屋建筑越大,抗震的性能也就越低。另外房屋建筑越长,在地震来临时承受的压力也就越大,抗震的性能也就越低。除此之外,房屋结构的对称性也会在地震来临时改变受力状况,对称的结构能够使建筑物在地震来临时应力分散,从而提升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所以,从这两个角度出发,在进行房屋建筑设计时,就需要从房屋建筑的大小和结构上着手,设计长度合适,结构均衡的建筑,并合理的设计伸缩缝,从而整体性地提升房屋建筑的抗震性能。
2.3 建筑结构体系
建筑结构体系包括延性系数和整体性以及刚性等多方面内容,需要根据房屋建筑商用、工用、民用的用途区分,还有形体上的区分,进行合理的设计。现阶段对于房屋建筑来说,常用的机构体系也就几种,分别是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框剪结构和筒体结构,在这几个常用的结构体系中,框架结构的整体性能最差,因此房屋建筑结构体系一般采取其他的结构体系。
2.4 增加延性
对于房屋建筑来说,结构的延性是结构性能的重要性能之一,只要增加房屋建筑延性,就能够有效地降低地震发生时的作用力,从而增加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增加房屋建筑的延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柱的延性,二是要根据图集规范中强柱弱梁的原则和强剪弱弯的原则进行设计,三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柱端的剪力值。
2.5 保证整体性
房屋建筑的整体性可以有效地抵抗地震来临时的作用力,提升房屋建筑的整体抗震性能。因此在建筑设计的时候,要优化建筑内部结构,形成独立而又整体的结构体系,通过建筑结构体系的相互协调、各结构之间的连续性、协作性来提升房屋建筑的抗震等级。
2.6 隔震以及消能减震设计
在进行实际的结构减震设计工作时,能够发现若地震等级为7级,房屋建筑所能够承受的地震作用力和5.5级地震强度所产生的破坏程度相当,在此情况下,建筑结构仍然在弹性范围之内进行工作。同时地震发生过程中,结构进行运动的加速度与位移和速度等不良反应会大大降低,使得结构部件受到损坏的程度大大减弱,房屋建筑结构以及整体建筑物保护效果良好。在隔震以及消能减震设计过程当中,需要注意如下几点内容,一是地基的选择,二是结构间的差异,三是隔震及减震的相应构件。
3 结 语
在现代化建筑业快速发展下,房屋建筑越来越多,如果发生地震,将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在设计房屋建筑时,必须遵循抗震设计的原则,从建筑体型、建筑结构体系、建筑结构的延性和整体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对建筑结构进行整体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