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崩塌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管控研究

2020-02-15卢新淼

建材与装饰 2020年16期
关键词:易损性危险性岩体

卢新淼

(纳雍县自然资源局 贵州纳雍 553300)

1 区域实例与崩塌带风险因素分析

1.1 区域概况

以贵州省西北部某乡村区域为例,2017年该地区发生了“8·28”山体崩塌地质灾害,崩塌岩体超过60万m3、距灾害地垂直落差近200m,直接受灾38户118人,共造成26人死亡。崩塌带属于侵蚀剥蚀地貌,地形为中部低、四周高的典型盆地状,褶皱与断裂较发育、岩土体破碎,区域内岩层由二叠系中统茅口组、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第四系松散堆积层等类型组成,地下水以基岩裂隙水为主,煤炭、铁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对于当地地质环境构成严重影响。

1.2 崩塌带风险因素

通过收集资料与现场调查结果可以发现,该区域诱发崩塌地质灾害的风险因素主要包含三种:①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导致山体出现大量采空塌陷区,在煤矿开采环节的爆破作业导致岩体结构面裂隙增大、裂缝扩展,引发岩体破碎、失稳现象;②暴雨、持续性强降雨等天气现象,通常该地区在4-9月进入到集中降雨期,降雨冲刷使结构面填充物的抗剪强度下降,因黏土膨胀导致岩体失稳,同时雨水渗透到坡体裂隙中将增大水压力、加快裂缝发展,进一步加剧岩体失稳问题;③受坡体植被的影响,部分坡体植物的根茎位于岩石裂隙中,将对岩体产生根劈作用,导致岩体向临空方向滑移、产生变形破坏,诱发崩塌地质灾害[1]。

2 乡村崩塌地质灾害的风险性评价与风险管控措施

2.1 崩塌带风险评价

2.1.1 崩塌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技术

首先是InSAR地表形变探测技术,利用差分干涉雷达探测地表形变量,采用时序差分干涉雷达进行地表形变量与形变速率的测量,为野外核查与形变分析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其次是高精度遥感解译技术,利用卫星遥感影像、结合解译标志进行崩塌带风险隐患的精确识别,可有效解译出孕灾地质体与形变线状地质体。再次是无人机技术,在外业操作中通过航拍建立高精度三维实景模型,并支持多项内业处理,配合机载LiDAR测量技术实现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精确测量。最后是地面调查,围绕隐患体、隐患点成因、灾害易损性等多个层面开展调查工作,完成危岩体与已有崩塌堆积体的调查,并实行隐患点的分级评价,生成野外判别结果[2]。

2.1.2 评价模型建立

由于该区域的崩塌带分布范围较广、数量较多,且承灾体分布不规则,因此本文拟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风险评价,以良性分析为主、辅之以定型计算,围绕危险性、易损性两项指标建立风险评价模型,即:

风险=∑崩塌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

在危险性评价方面,选取该区域现有的20个已发生崩塌点进行风险评价等级的设计,选取坡度、坡高、结构面、坡体结构、坡面裂隙发育情况、形变速率、开挖活动、防治措施等评价指标,将各指标的评分设为1~10,将各项指标的评分汇总后计算出综合得分,依据低、中、高三个层级完成危险性评价。在易损性评价方面,同样以现有20个已发生崩塌点作为评价对象,选取威胁人口、房屋资产、道路资产、总资产、人易损性与财产易损性作为评价指标,其中财产类风险的低、中、高三级评分范围分别为0~2、2~50和50以上(单位为万元),人员类风险的三级评分标准分别为0~2、2~5和5以上(单位为人),以此完成研究区域崩塌风险评价模型的建立。

2.1.3 风险评价结果

通过将危险性评价结果与易损性评价结果进行汇总,整合危险性、财产易损性、人员易损性、财产风险与人员风险五项指标的具体评分,即可生成20个已发生崩塌点的风险评价结果。例如编号为03的崩塌点的危险性得分为5.209、财产易损性为0.1、人员易损性为0、财产风险为0.52、人员风险为0,因此风险性等级为低级;编号为12的崩塌点的危险性为7.393、财产易损性为0.75、人员易损性为3.75、财产风险为5.54、人员风险为2.77,风险性等级为中级;编号为16的崩塌点的危险性为6.586、财产易损性为15、人员易损性为2、财产风险为98、人员风险为13.17,风险性等级为高级。通过针对风险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可以生成适用于该区域的崩塌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利用地理信息平台与ArcGIS软件即可生成涵盖低、中、高三级崩塌带风险性区划图,使该研究区域的风险评价结果得到可视化呈现,为该区域崩塌地质灾害的日常防御、响应与灾后重建等工作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2.2 风险管控措施

2.2.1 健全风险监测预警机制

在地质灾害发生前,相关部门应注重完善崩塌风险监测预警机制的建设,引入先进技术手段与监测方法,例如采用InSAR监测方法动态掌握区域范围内的危岩体地表位移情况;利用无人机航拍技术实现对边坡坡体后缘部分裂缝变化情况的监测;在风险评价等级为中、高级的点位处设置观测桩,配合全站仪等测量仪器实现对崩塌位移、方向、总位移量等参数的精确测量;利用雨量计在4-9月等多雨季节进行区域降雨量的观测,并注重分析降雨对变形体、岩体缝隙等产生的影响。同时,当地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体系、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依托部门联动与群众参与机制实现及早避灾、及时救灾,完善地质灾害预案的编制,指派专业人员提前介入,最大限度提高避险的成功率[3]。

2.2.2 细化防灾减灾保障措施

为最大限度降低崩塌灾害对于区域范围内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影响,相关部门应注重在日常采取有效工程措施起到防灾作用,例如联合住建、交通、林业、自然资源等部门等开展边坡治理与生态美化工程,利用工程措施在坡脚处修建挡墙、清除坡面危岩,选取乡土植物树种进行斜坡绿化处理,增强坡体结构的整体性。同时,在监测到崩塌风险等级较高时,应注重组织受威胁区域的村民进行搬迁避让,并综合运用分散、集中两种形式实现对村民的妥善安置。此外,还应在日常加强对村民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引导村民接受应急逃生培训与演练活动,保障提高居民对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理能力。

2.2.3 崩塌点整治管理措施

由于崩塌带影响范围较广、受威胁对象较多,因此需注重加强预防与整治工作的有机结合,细化整治管理措施的编制与管控。一方面,应注重优化搬迁新址的设计,做好搬迁新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基于就地搬迁原则确保搬迁范围内无地质灾害影响,并且满足居民的医疗、教育与生产生活需求,避免引发社会矛盾;另一方面,还应细化工程治理措施的编制,针对崩塌带与局部崩塌带的松石进行爆破、清除,在居民区与山脚之间开挖落石槽,安装被动防护网,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崩塌带变形情况的动态监测,利用综合治理措施实现对崩塌地质灾害的联防联控,提升地质灾害防范效果。

3 结论

2019年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6181起,伤亡人数近300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7.7亿元。由于我国山区数量较多,乡村集中分布在斜坡坡脚等崩塌带上,加之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均增大了崩塌灾害的发生概率,对此务必要采取先进技术、完善风险评价,并采取有效管控措施,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障。

猜你喜欢

易损性危险性岩体
基于振动台试验的通信机柜地震易损性分析
O-3-氯-2-丙烯基羟胺热危险性及其淬灭研究
危险性感
输气站场危险性分析
基于GIS与AHP法的岩溶塌陷易损性评价及其在城市建设规划中的意义
基于广义回归神经网络的岩体爆破块度预测研究
基于AHP对电站锅炉进行危险性分析
桥梁地震易损性分析的研究现状
层状岩石倾角对弹性模量的影响研究
基于Pushover能力谱法的RC框架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