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小学数学规律,让小学生巧学数学
2020-02-14鲜金秀
鲜金秀
数学是一种很有趣又很深奥的东西,它就像空气,让你摸不着又不看不见,却时时刻刻都在你的身边,发现数学中的规律,就像脱去了它的一件神秘的外套.让我们更加快速地了解它.许许多多的数学题因相同的原理而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其中的乐趣。 通过观察、操作、猜测、论证等数学活动,把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提炼、抽象,从中发现有规律的东西,并尽可能地用简练的数学语言或图形语言或数学字母概括出来,形成数学模型。下面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 在观察中发现数学规律
善于观察,从多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是学好数学,掌握数学规律的前奏。在上西师版四年级下册时,有这样一道数学例题:几道算式是:20×2=40 20×4=80 20×8=160 20×24=48 ……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学生发现:一个因素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接着让学生试着写一些。孩子们根据刚才发现规律的办法,迅速写出了很多符合要求的算式。整堂课激活了孩子的思维,孩子们也体会到了发现数学规律的乐趣。
二、 在猜测验证中认识,发现规律
猜测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猜测也孕育着验证思想。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让学生猜一猜,任何三根小棒可以组成三角形吗?有的说可以,有的说不行。学生的意见不一,我趁此机会让大家想办法验证。学生通过折、剪、移、拼等操作活动,大家发现,通过折、剪、移、拼,有的可以拼成三角形,如3厘米、4厘米、5厘米,有的却不能拼成三角形,像2厘米、2厘米、4厘米。教师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表格,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发现三角形的规律: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学生经过猜想、验证、最后得出结论。课堂非常活跃,教学效果非常好。
四、在分析对比中发现规律
所谓对比,是指两种事物的相对比较。。对比的基础是分析与综合。对于小学生来说,加強对比意识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明晰事理,建构数学模型,而且可以提升思维能力。为此,我在数学教学中比较重视引导学生分析对比。例如,将1至9的数字填入下面的空格里,使每一条连线上的数字和相同。
看见这样的题学生有点儿摸不着头脑,究竟从什么地方入手去分析思考呢?我们要想好中间的圆圈里应该填入什么数字。除中间的圆圈以外,其他的圆圈处于同等的位子。即使把周围的圆圈像旋转风车一样旋转起来,这道题也不会出现错误。学生观察分析:1至9这九个数字,它们有奇数个数字,并且相邻两数之间相差一个。于是,学生们就试着将1至9这些数字中,最中间的数字5,填在中间圆圈里,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将数字按照大小公平地填入圆圈里面。因为要求是同一条线上的数字之和要相同,所以绝对不能偏向哪一方。相对的数字之和要相同。为公平起见,一半的数字要从左开始,另一半的数字要从右开始依次排列。能进入中间圆圈的数字除了最中间一个,还可以是最前面或最后面的数字。然后再前后搭配,同一直线上的三个数字之和与其他同一直线上的三个数字之和相等。学生经过填写、计算,的确如此,以后遇到这类数学题,就能按照这种规律迎刃而解。
五、在作业设计中发现规律
西施版许多课堂活动,就设计了这样的题型。五年级上册设计作业是 45X0.14 32X1.4 52X0.2 52X2 15X0.23 15X2.3…学生练一练,发现什么?提示当一个因数乘大于一的数…学生通过练习来发现规律。我记得我在引导孩子练习后,小组讨论,发现规律:当一个因数乘大于一的数,(0除外)它们的积就大于这个因数,相反,当一个因数乘小于一的数,(0除外)它们的积就小于这个因数。学生掌握这个规律,在填括号里“< ”“= ”“>”像下列算式45X0.14()45 , 45X1.4()45,学生只要掌握了规律,做上面的题就迎刃而解。
所以探究数学规律,对学好数学至关重要。数学,并不是学生想象那么难,是有章可循的,有规律可找。我们要通过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和验证,积极探索数学的规律,学好数学也是很容易的事,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