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离学术渐远的学术圈会议

2020-02-14赵英男

科教新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学术会议会场圈子

赵英男

虽入隆冬,却正是一年中学术会议热闹的光景。各个学校的知名教授、青年教师以及有想法的研究生,无不是高铁上申报项目、航班上赶论文。来自五湖四海的他们如此繁忙的背后,有一个共同目标,那就是参加学术会议。

现实地说,学术会议更准确的名称是学术圈会议。通过短则一两日、长则三五天的议程,在一场场看似激烈的论辩、尖锐的提问以及刚开始就要结束的商榷里,还有貌似自然而然的落座顺序、晚宴席别安排中,我们不难发现:做学问的人未必都去参会;但参会的人,却大概率都在一个“圈子”内。

虽然我们常说学术讨论是一个对等、平等交流的场合,但这个圈子也有核心与边缘的秩序。大致来说是由知名教授、核心期刊编辑、青年教师以及半只脚踏入学术门槛的研究生组成。精英教授依托多年积累的学术声望、行政地位等往往作为会议的发起人,或是致辞或是总结,角色重要但未必是会议现场主角。

围绕学术会议所构建的圈子,虽然有“和谐共生”的一面,但也存在着让学术会议越來越远离学术的危险。从教师角度思考,为了完成项目要求、考核要求以及偿还人情债,他们不得不奔走于各个会场之间,致辞讲话多、演讲报告多、倡议号召多,但讨论批评少、总结反思少,学术会议成为了个人独白而非多人交流。

从学生角度来看,为了自身能力提升以及日后工作机会,参与一定的学术会议不仅有益甚至必要。但在大环境下,很容易成为“空中飞人”,拿着一篇论文在多个会场报告。这看似是一种浪费时间的非理性,但其中隐含着复杂的利益计算:“混个脸熟”,从学生时代就找好这一辈同行中与自己彼此呼应的“同道”。

此时,学者或学生离学术圈越近,离学术反而越远。学术会议呈现出非学术乃至反学术的特征。那么如何平衡学术与学术圈?或许这取决于我们自己的选择。

猜你喜欢

学术会议会场圈子
学术会议质量评价方法文献综述与研究展望
师姐精选双11六大会场,没事逛逛能捡漏!
基金资助项目或攻关课题
学术会议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作用
朋友无圈
开会呢,严肃点行吗?
会风
医学会议的腐败轨迹
你的圈子在哪里
朋友无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