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课程与趣味田径教学法的有机结合分析
2020-02-14刘旭红
刘旭红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加重视对多种新型教育方法的利用。而体育教育作为缓解学生身心,锻炼身体,继而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关键学科,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本文主要分析了初中体育课程中与趣味田径教学法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初中体育;趣味田径教学法;有机结合
趣味田径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娱乐活动,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对其相应教学方法的利用能够起到非常良好的教学效果。体育教师应致力于对趣味田径游戏内容的创新与拓展,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和娱乐需求,在缓解学生学习压力的同时,促进他们综合素养的发展。而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实现对趣味田径教学法更为高效的利用,值得我们深思。
1、选择合适的教学场地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趣味田径教学法在内容设置上更为丰富,以多种方式对体育活动内容进行优化与组合。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擅于利用各种教育素材,积极研讨教学组织形式,促进教学活动整体趣味性与竞技性的提升,在更大程度上满足高中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对很多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一些新型体育练习方法、新游戏以及竞赛项目等,充满兴趣并愿意踊跃参与,主动学习技术动作和战术配合,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练习获得更好的体育成绩。而体育教师应该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出成功的机会,以促进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
在趣味田径教学活动当中,体育教师应该适当对教学场地放低要求。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很多学校已经认识到体育教学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性,逐渐建立起用于体育教学的专业化场地,为体育教学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支持。但相比之下,农村地区教学配置较为落后,硬件设施无法与城市相比。而趣味田径对教学场地的要求并不高,只要保证场地内较为平坦、面积足够即可。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场地的特征,组织更加适宜的趣味田径活动。比如,在较为宽敞的场地,可以引导学生开展障碍接力跑,并对周边一些容易获得的道具加以充分利用。跑步的过程当中,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给他们设置足球、椅子等障碍物,这样便给跑步过程增添了更多乐趣。而对于较为狭窄的场地,体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蛙跳比赛,为学生传授蛙跳的技术要领,在集体荣誉感的激发之下,学生将更加努力的完成比赛,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促进学生协作能力的发展。在轻松而愉快的体育课堂氛围当中,让学生对体育课形成全新的认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强化整体教学效果。
2、充分利用教学器材
传统田径教学中,很少会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器材,而且教学内容也较为单一,以绕操场跑步为主,教学过程枯燥乏味。相比之下,趣味田径的教学过程则更加重视对多种新型教育器材的有效利用,而丰富的体育器材能使体育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激发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成为学习活动中的真正参与者。在将趣味田径教学法融入到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与身体素质情况,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每名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对体育器材的高效利用,确保田径教学的趣味性与有效性。比如,在往返跑练习中,体育教师要为每名学生往返跑过程进行计时。而在跑道上,可以设置标志旗、标志杆等器材,明确往返跑的節点,引导学生通过多次练习掌握其技术要领。而在练习开始之前,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学生一同利用标尺等工具测量跑道,加强学生的参与感,使每种器材都能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
3、积极优化教学氛围
利用趣味田径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使他们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在传统体育教学中,一般是教师先组织全班学生绕操场慢跑热身,在开展一些简单的体育活动后让学生自由活动,并未重视对学生活动的有效组织,造成课堂秩序混乱,学生很难在其过程中真正学习到体育知识。趣味田径教学法则利用游戏、比赛等多元化形式开展组织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活跃学习氛围。比如,在标枪练习课中,先由教师为学生做出标准动作示范,由动作分解到连贯演示,为学生讲解其中的关键点和注意事项。随后组织全班学生分小组开展练习活动,并针对学生所出现的问题做出适当纠正与指导,把握好学生的练习速度,使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练习投掷出完美的弧线。最后,组织标枪竞赛,通过小组之间的竞争,使学生形成紧张感,从而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认真,提高课堂参与度,促进整体教学效率的提升。
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初中体育课程与趣味田径教学法的有机结合,能够促进体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欢乐,有效缓解学生在初中学习生活中的压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现代化人才。
参考文献:
[1]赵益平.浅谈趣味田径教学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3):92.
[2]龙小林.趣味田径教学法在初中体育课堂的运用及教学策略分析[J].青少年体育,2018(07):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