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本解读方法创新研究
2020-02-14唐晨
唐晨
摘要:在国家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教师教学质量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在高中多种教学科目中,语文教学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高中语文教材中包含许多文章,每篇文章都是经过千挑万选并且具备较强的教育意义,如何更好的解读这些文本,分析文本背后蕴含的深意一直是众多语文教师研究的重点。本文围绕着高中语文,分析文本解读现状,探索出新的解读方式,为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提供一些工作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本解读
引言:
一个人的文本解读能力体现在阅读文本的理解能力、能否领略到文本背后蕴含的深意、能否将文本中涉及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等多个方面。对待同一个文本,读者受到自身原有文化修养、阅读理解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会对文本产生不一样的见解。高中语文教学中涵盖大量的文本内容,如何更好的解读这些文本一直是众多语文教师教学重点。为了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使其了解文本背后蕴含的深意,语文教师应依据自身以往的教学经验结合当下教育教学环境,创新出新的文本解读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效率[1]。
一、文本解读的意义
文本解读就是对学习中接触到的课本或者是学习资料中涵盖的文章进行解读,依据对于作者人生经历以及文章创造背景的理解,分析作者写作手法探讨文章背后蕴含的深意以及如何将这些意义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文本解读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中语文教材中涵盖散文、记叙文、诗歌、小说等多种文本题材,语文教师想要更好的向班级学生传授这些文本中涵盖的知识点以及背后的深意,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文本解读能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传统的文本解读方法的弊端逐渐显露,语文教师应注重创新出新的文本解读方式,提高班级学生文本解读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文本解读中存在的问题
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部分语文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教学过程中,无法掌握教学平衡,没有深入考虑班级学生现有的阅读理解能力,经常出现文本解读过于浅显或者过于复杂。文本解读方式一般以三个方面为重心,即作者、文本、读者,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教学的过程中应合理把握三者之间的关系,寻求平衡点,讲解的重点应符合班级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水平。部分教师过度依赖于文本教参,其对于文本解读的中心思想完全复制教参中的内容,并且将其视为唯一答案,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使得学生受到标准文本解读答案的束缚,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部分教师对于文本解读过于单一化和片面化,未能从全方位对文本进行解析。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教师只看到主角别里科夫把自己封闭起来,生活中不允许出现一点小差错,但是却没有看到别里科夫的行为是对自身的约束,是逃避现实的一种生活态度。
三、文本解读方法的创新
(一)理顺文本的内容与架构
教师在进行正式的教学活动之前,首先要理顺教学文本的内容与其架构,如故事发生的顺序、人物心理变化、描绘景色蕴含的深意等多个方面,为班级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源[2]。语文教师应发挥学生在教学当中的主体地位,依据自身对于班级学生具备的阅读能力理解,合理制定教学方案,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度。如在讲解《老人与海》一文时,教师提前整理好文本中涵盖的故事情节、老人心理变化、作者海明威的个人经历、文章写作手法等。老人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却依旧没有放弃,独自出海经历三天两夜的搏斗,终于捕获了一条大马林鱼,却被鲨鱼盯上,尽管老人不畏艰险与鲨鱼搏斗,但是最终大马林鱼被鲨鱼吃掉。在学生阅读完《老人与海》后,教师向学生提问文本中最令人震撼的是哪一环节,学生发表自身的意见并说出理由,教师再根据学生们的回答进行点评。最终教师向学生讲述老人与海背后蕴含的深意,老人一步一步的做出令人惊讶的勇敢行为,值得大家学习,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挥老人不畏艰险拼搏奋斗的精神。
(二)全方位进行文本解读
部分教師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在进行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过度依赖教参,提倡标准化文本解读方式,使得在考试中学生能够正确的进行文本解读,获得较高的分数。但是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熟记教师传授的文本解读方式,没有发散自身思维,自行探索文本背后蕴含的深意,久而久之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教学时,采取多种立意全方位对文本进行解读,同时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发现文章中人物心理变化、文本蕴含的现实意义等,让学生发表自身的意见和理由,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度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如在讲解《祝福》一文时,教师可以让班级学生进行全文阅读,之后向学生询问文本中人物或者是事件的看法,让学生发表自身的意见,这些意见有可能与教参中罗列的《祝福》中心思想相符,有可能是新颖的文本解读方式,教师针对学生发表出的意见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多发散自身思维,从多种角度去理解《祝福》一文,从而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三)深入解读分析其背后蕴含的深意
高中生受到自身阅读理解能力较低,对于作者人生经历的了解较低以及不清楚文本写作背景等因素影响,很难完全掌握文本背后蕴含的深意[3]。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在进行文本教学时,让组内成员共同讨论文章中蕴含的深意,集思广益,组内成员在进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弥补自己对文章理解的不足之处,逐渐形成适合自身的文本解读技巧。教师再让小组代表发表看法,然后对大家提出的看法进行归纳整理,结合自身对于文本的理解以及教参意见,进行查漏补缺。教师应向班级学生讲解文本背后蕴含的深意,同时强调这些深意的现实价值,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文本解读是其必要前提。受到传统教育理念、固有教学思维模式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存在着解读片面化和单一化的问题。教师理应采取多方可行有效措施对现有的文本解读方法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漏洞,结合自身以往的教学经验以及对于教材的了解,创新出新的文本解读方法,提升学生文本阅读兴趣,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宽邦.基于比较法的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文本细读研究[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7(6):37-38.
[2]王小明.有效品鉴 深入解读——高中语文文本解读的三种方法[J].语文教学通讯:学术,2016(11):59-60.
[3]周作艳.高中语文文本解读的现状及应用探究[J].考试周刊,2015(93):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