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学生红色活动促进思政教育“高高”衔接的路径研究
2020-02-14严子岚朱蕊芸朱凡
严子岚 朱蕊芸 朱凡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提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为了落实这一思想,促进高中和高校的思政教育衔接是非常必要的,思政教育一体化对于高中和高校都有着深刻地意义。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了思政教育“高高”衔接的现状,探究出一条用大学生红色活动促进思政教育“高高”衔接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红色活动;思政教育;高校高中衔接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国家的栋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祖国繁荣富强的重要保障。因此,在高中和高校循序渐进的加强思政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用大学生红色活动促进思政教育高中高校衔接,有利于推动学生的德育发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有利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开辟新思路,提供新方法,为思政教育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思政教育“高高”衔接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灌输法制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重要途径,对我国的经济、政治更是有巨大的影响作用。经过调查发现,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高中和高校之间有所脱节。我们必须从小处着手,促进思政教育“高高”衔接。所谓思政教育“高高”衔接,即高中思政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衔接。
(一)思政教育“高高”衔接是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要求
教育受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并能动地影响着一定社会的政治、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而特殊的學科,在知识传授之外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2019年 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1)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立德树人,树立品德本身就是跨学段、多层次、持久性的任务,在高中与高校衔接阶段是世界观与价值取向的意识形态成型的重要时期,是实现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最终高度的关键所在。
根据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确立合适的衔接路径,可以把理论与实践熔铸一体。政治教育特殊在其道德价值的内化,培育“社会主义公民道德意识”,思想以形成独立完整,善良勇敢的社会主义人格,不仅仅是课堂之中所能完成的。高中与高校之间,是学生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界限,而高中阶段主要注重知识的灌输,缺乏价值观念与红色精神的教育。“高高”衔接,让高中学生的视野不再限于书本,通过接触高校的内容得到更广阔更鲜活的理论,超越狭隘的个人主义,实现人的社会化。
(二)思政课改革对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高中的课程分为综合课程和学科课程。学科课程侧重让学生在相对固定的学科体系内纵向深入地学习,形成相应的学科思维方式;综合课程则侧重把课程的各个要素按照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组织,促进学生在不同领域、学科、专题之间的横向拓展。在学科课程方面,最主要的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用“四个自信”武装学生,使他们拥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在综合课程方面,给予高中思想政治课实践与研究相结合的途径,提取不同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逻辑,实现思政教育全线贯通的隐形力量。综合课程“不得以单一、僵化、固定的模式去约束所有班级、社团的具体活动过程,剥夺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2),扭转了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学生成为了学习的建构者。
思政教育“高高”衔接更能推动综合课程的发展,这种衔接不仅仅体现在内容上,更体现在形式上,它可以帮助跳出高中思政教育枯燥灌输式的教育的局限性,更大程度发挥活动性课程的作用。这种衔接通过活动让高中学生提前接触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让学生自觉地选择有兴趣的活动,甚至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举办一些活动,有效地改善了脱节的情况。
(三)思政教育一体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思政课是思政教育的主渠道,贯穿学生教育全过程。学段不同,学生群体特征不尽相同,理论认知和需求水平体现层次性与差异性,但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3)思政教育的一体化是内容上的循序渐进,也是精神上的一贯传承。对于高校来说,思政教育一体化为高校思想政治的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小学与中学接受了较为系统与深入的政治理论的学习,拥有完整先进的理论思维,更容易对大学中抽象深刻的理论吸收理解。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中与高校中发挥的作用不同,如果不进行思政教育“高高”衔接,高中仅仅传授政治法律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应付高校入学考试,容易在价值取向与精神培育方面与高校所要培养的公民意识与职业道德发生脱节。育才必先育人,思政教育“高高”衔接为高校中的职业建设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与更加坚实的基础。同时,思政教育“高高”衔接为德育的考量提供了统一的标准,提高了对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要求,有利于联合培育高校本科生与研究生人才。
二、当前高中高校思政教育及“高高”衔接现状
为了进一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高高”衔接,以大学生红色活动引领思政教育“高高”衔接,我们通过各种途径进一步了解了当前高中高校思政教育及“高高”衔接现状。
(一)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现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国家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国家政策的支持鼓励下,各个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本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通过观察、探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笔者总结出三点现状。第一,思政课程丰富多样。当前高校会给学生开设思政必修课,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及《形式与政策》。这些课程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增强学生对国家新出台的政策的了解,而且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第二,大学思政教育不仅局限于课堂,还有形式多样的思政活动,比如:清明节前往烈士陵园扫墓、集体出游参观红色景点、开展红色宣讲团等。思政活动的开展是伴随着理论课程同步进行的,这说明大学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加具有吸引性和开放性。第三,21世纪,科技迅速发展,网络信息纷繁错杂。而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仍在处于形成阶段,很容易受到网络上一些不正确的思想的干扰。因此,大学思政教育需要起到一个纠错的作用,大学思政老师需得关注学生们的思想态度,并及时“拨乱反正”,引领学生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当前高中思政教育现状
在2017版新课标颁布之前,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是通过政治课来实现,以老师讲解、学生听讲的方式进行,学生大多是在被动接受知识,课堂缺乏趣味性。而在2017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提出后,课程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高中思想政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与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4)以高中思想政治课为主要形式的思政教育经历了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的转变,依据这一标准,学校着力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社会参与这四个核心素养,并开展以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在这一形势下,思政课不再是枯燥的理论传授,因为思政课的主体由老师转变为学生,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思政课堂成为一个有意思的课堂。此外,高中还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一系列讲座、红色活动等,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进一步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到了实处。
然而,虽然当前高中通过一些方式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但是高中思政教育仍然存在不足,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生们很少有机会能够真正的走出课堂,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时政新闻,很多讲座、活动仅仅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学生们并未从中真正有所收获和启迪。这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如何真正将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真正将思政教育落到实处,在这一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当前高校高中思政教育一体化现状
随着新课标的落实,高校与高中思政教育衔接已经取得了不错的发展。但是其中仍然存在一些严肃的问题。第一,因为高中和大学负责编写政治教材的部门不同,所以高中和大学的政治课的体系、形式、风格都不太相同,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整体认知也存在不足。经过调查研究,笔者发现有58.54%的大学生认为大学思政课与高中思政课有一点联系,但联系不大。超过50%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的思政课与高中相比内容更加集中、知识面更宽泛、逻辑更加清晰完整,而中学的思政课就显得有些不足,这一现状反映了当前高中与高校思政课存在着脱节现象。实现高中和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衔接,应做到课程内容的提高升华,而不是简单重复,让学生产生厌恶烦躁的心理。(5)这一现状需要有关教育部门注意教材内容的改进。第二,高中政治学习以应试为目的,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记忆与背诵,对于知识的理解存在欠缺,学生缺少探究的機会,从而导致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有所欠缺,而进入大学,学生从应试中解放出来,以探究为主,不再追求对知识的背诵,高校更加注重学生对于思政教育内容的践行,因此高中高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也有所不同,这也是导致思政教育“高高”衔接不到位的一大原因。所以,高中时期的思政教育应该进一步加强其对学生思想的影响,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让学生在获得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提升自己的思想品德。
三、关于思政教育“高高”衔接的路径探究
促进当前思政教育“高高”衔接的关键不仅在于发现问题,更在于如何解决问题。针对我们所剖析出的当前思政教育“高高”衔接存在的问题,我们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构建出一条以大学生红色活动促进思政教育“高高”衔接的先进路径。
(一)建设以大学生红色活动促进思政教育“高高”衔接的机制
为了在高中和高校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进行思政教育衔接工作,建设促进思政教育“高高”衔接的机制是非常必要的。高校,既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也掌握着丰富的教学资源,理应承担起促进思政教育“高高”衔接的主要责任。高校作为一个中心点向外辐射,辐射区域是高校周围的所有高中,它主动建立起与在该地区的各个高中的联系,了解调研各个高中思政教育的现状,与高中思政教师一起研究如何促进思政教育“高高”衔接。而在交流探讨的过程中,大学生则充当实施者的角色,他们根据高中教师提供的有关高中思政教育不足的反馈,设计出有针对性、教育性、丰富性的红色活动。针对性是指红色活动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和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设计;教育性是指红色活动的目的,通过红色活动不仅使学生科学获知,还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地发展、品德的形成以及人格的完善;丰富性是指开展的红色活动内容上和形式上丰富多样。通过开展大学生红色活动,高中学生能够了解更多的时事政治,他们的视野、实践能力也同时得到了提高。以大学生红色活动促进思政教育“高高”衔接的机制,为促进思政教育一体化提供了一个科学良好的环境,对于高校与高中来说,这也是一个互利共赢的好时机。
(二)打造符合大学生和高中生特点的红色活动
打造红色活动,必须要有丰富性与针对性。从内容上,根据高中各年级的身心特点,笔者设计了三种活动形式。第一,红色故事活动。高一、高二的学生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对政治了解也没有高三学生深入。所以,对他们开展的活动较为有趣、生动。大学生们通过讲解红色故事,放映红色影片,带唱红色歌曲等形式,加深了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激发了他们对红色文化的兴趣。第二,红色理论宣讲团,这主要适用于政治理论知识已经相对完善的高三学子,这同时这也是各个高校常见的活动形式。每逢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各高校大学生红色理论宣讲团便投身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走进社区开展宣讲。大学生们带领着社区居民和老党员们一起重温五四运动的激情岁月,回顾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光辉历程。第三,红色主题的“高高”班团共建活动,共建活动让大学生班集体走进中学生班集体,在特定的红色主题下,高校和高中学子相互分享交流经验,进行友谊赛。这让高中学生对大学的政治教育有了深层次、整体性的认识,也丰富了高中的政治课堂。在形式上,主要分两种,“走出去”,即大学生走进高中校园走进高中班级,开展红色活动,以上三种内容都属于走出去”;不仅要“走出去”,也要“引进来”,即高中生走进大学校园,如旁听大学思政老师的红色讲座、参加大学生红色比赛、参观大学红色展览室等。
(三)发挥大学生在红色活动中的组织作用
以大学生红色活动促进“高高”思政衔接,关键在大学生,增强大學生的思政理论能力和德育意识是提高红色活动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参与红色活动的大学生需要有三个特点。第一,大学生本身存在的优势,他们都需接受过高中和高校的思政教育,清楚明白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大学生能够从他们独特的角度观察全局,视野广阔;其次,育人先育己,高中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过程中,大学生的一言一行都应该对高中生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所以促进红色活动的大学生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坚定的政治立场。同时,他们也必须具有大量的思政理论知识,不仅要对大学的思政课程了解入微,而且对中学课本有所掌握。最后,促进红色活动的大学生应具有较高的实践能力、领导能力和研究能力,能够在红色活动中观察入微,透过活动中的表象看到本质,深层探究思政教育“高高”衔接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设计出更加契合的红色活动。
四、结语
新时代,新征程。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四有”青年更应该身体力行,深刻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思政教育一体化的思想。相信通过建立起大学生红色活动促进思政教育“高高”衔接的系统机制,高中高校的思政教育现状以及衔接程度都会大幅度的提高。
注释: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柳夕浪.正确把握“四个关系”,着力推动课程形态变革——《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解读[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11)
参见李昕.统筹推进大中小学一体化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9,(07)
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J].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48.
参见汤玉华.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思考[J].教育评论,2017,(10).
基金项目:本文系扬州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大学生红色活动引领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路径研究”(X20190092)和扬州大学教改课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师资供给侧改革研究”(YZUJX2017-28C)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严子岚,朱蕊芸,朱凡,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