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科技观的科学意蕴与表达艺术
2020-02-14邱敏唐文彰
邱敏 唐文彰
摘要:孔子著作记述了大量古代科技知识,形成了独特的科技观。孔子科技观虽散见于各经典中,但充满了求真创新的探索精神、知德无神的科学特质、惜生爱物的人文关怀、敬天畏命的规律意识。吸取孔子科技观的天道贵生、客观求实、为仁从善的科技智慧,有助于我们防范科技“双刃剑”对人类可能造成的伤害。孔子科技观的语言表达也有着巨大艺术魅力,独特的表达形式与其科技观内涵相得益彰。
关键词:孔子;科技观;科学意蕴;表达艺术
作为轴心时代中华文化集大成者,孔子思想之深邃震古烁今。然而,在孔子政治、教育思想被广泛研究时,其科技观常为人所遗忘、忽略甚至诟病。其中固然有其思想缺陷引起后世人们在科技探索中受其禁锢的原因,但更多是人们對其科技观的误读,混同封建专制主义与孔子政治伦理思想,甚至将儒家思想与现代科学对立起来,片面认为孔子是反科技代表,这显然是对孔子思想的误解。事实上,面对科技“双刃剑”作用,我们汲取孔子天道贵生、客观求实、为仁从善的科技智慧,有助于化解科技负面作用带来的伦理灾难。1988年,全球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时声明: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1)。这种智慧,当然包括孔子的科技观。
一、孔子对上古科技成就的总结探索
春秋时代,诸子崛兴。孔子则整理了大量古籍。当时很多文献内容杂驳,残佚不全,或文句晦涩,诘屈聱牙。为此,孔子进行了艰苦的收集、删选、勘校工作,还增加小序以明其要旨。孔子捉刀削简,其个人思想也较完整地呈现于《六经》之中。孔子离世后,其弟子完成的言论集《论语》 《礼记》也记载了大量古代科技知识,从而形成儒家独特的科技观。
《易经》经孔子整理后成为儒家群经之首。《易经》探讨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指出事物具有阴阳两重性,其变化是阴阳相互作用所致,过程永无终止。中国古代科技名家大都从易学中获得灵感。晋代刘徵的割圆术,就是受易学象数思维启发而成。现代混沌原理、正反粒子、遗传密码、二进制计算机发明等,都蕴含着《易经》的太极思维。《易经》包含的归纳法、推演法、类推法及类象思维、互变思维,形成了古代科技创新方法。《尚书》作为中国最早史籍,记载了帝尧制历、夏禹治水经验,还叙述了各州水利工程、河流、土壤、植被乃至山列走向,记载了大量天文、地理、农学成就。李约瑟称之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自然地理考察著作”(2)。《乐经》则探讨了音乐演奏规律,可惜经秦火后失传。《论语》、《礼记》保存了孔子对天文、地理、动植物等自然现象和对农业技术的众多认识。传为孔子所编著的《夏小正》,是我国最早的物候著作,涉及天文、气象、动植物等知识。由此可知,孔子对中国上古科技发展十分关注,不仅进行了全面探索,而且在很多方面开了历史先河。
二、孔子科技观的科学意蕴
孔子科技观虽散见于各著述中,但体系较为完整,形成了儒家独树一帜的天道观、地道观、人道观以及生命观、农业观、数学观、音乐观等。这些思想呈现出鲜明的科学意蕴:
一是求真创新的探索精神。孔子一生追求真理,笃行“朝闻道,夕死可也”的信条。他认为,在科学探索中,必须有艰苦探索的思想准备,“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治学应抱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要做到不懂就学、就问,千万不能不懂装懂。还要有不断创新的探索斗志,始终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二是知德无神的科学特质。孔子认为,知识对人的德行有极重要作用。道德若缺乏知识和真理支撑,行为就会走向反面。在科技探索中,只有不断充实知识,追求真理,才能保持良好德性。同时,要保持科学理性,不要相信不科学的离奇现象,“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应当“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
三是惜生爱物的人文关怀。孔子力主惜生、重生原则,认为人类在征服自然时,应保持对自然万物的敬畏和爱心,要取之有时、取之有度。“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有节制地捕杀生物,保护弱小动物,这既是维持生态平衡的手段,也是仁爱精神的体现。
四是敬天畏命的规律意识。孔子认为,在科技探索中必须顺应天常,按规律办事,否则就会遭到自然的惩罚。《周易》揭示了天地哺育人类的真理,体现了感恩自然的情怀。《诗经》也表达了他对利用科技进步破坏生态的谴责。如《国风·伐檀》记录了人们有了优良工具后大肆砍伐林木的场景,《国风·大叔于田》则控诉了贵族们纵火焚林的行为。
三、孔子科技观的表达艺术
内容总是需要一定的形式来表达,而完美的形式对于增强内容的科学性和感染力有着重要价值。孔子在论述其科技观时,语言表达也有着独特魅力,更增添了其科技观的理性光彩。
一是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孔子语言极其简练,其编纂的《春秋》记载日食、地震、天灾、风霜等102条,文字简练,语义隐晦,每字必寓褒贬,含蓄委婉表达其观点。《论语·乡党》说,谷物瓜果应“不时,不食”,只有守时令、按季节合理安排膳食,才合自然之道,也有益于养生。
二是质朴自然的理性逻辑。孔子在论述事物的自然之理时,总是用质朴无华的语言推演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引导人们理性认识世界。如《论语·阳货》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就揭示了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
三是喻事于理的睿言智思。孔子在记述科技事实时,常常会加入一些自己的观点,但他并不将自己的论点强加于人,而总是巧用比喻,偶加调侃,让听者或如沐春风,或暗自羞惭。“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论语·颜渊》)孔子借物喻人,说明上层社会对下层社会的道德影响如同风对草的影响一样,用自然规律喻示了社会规律。
四是述而不作的史家节操。孔子“信而好古”,删选编纂籍时,一般不做过多修饰,较好地保留了古文献原貌。这种谦逊崇实的学者态度使得他成为上古科技史的忠实记录者,也是中国上古科技史的最早研究者。
注释:
帕特里克·曼汉姆:诺贝尔奖获得者说要汲取孔子的智慧。《堪培拉时报》(Canberra Times)1988年1月24日。
乐爱国:《儒家经典中的科技知识》,《中华文化论坛》2004年第1期。
作者简介:邱敏,女,1992年生,湖北麻城人,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技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