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换乘站标准研究及其功能评价
2020-02-14曹颖董骏伯
曹颖 董骏伯
摘 要: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及建设,正在以世界惊人的速度迎来它发展的黄金时期,换乘车站数量逐年提升。 本文对地铁换乘车站设计标准、换乘车站研究标准意义、换乘车站功能评价、换乘功能评价标准进行了阐述。对类似的地铁车站设计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换乘站;评价体系;饱和度;均衡性;便捷
1 前言
地铁换乘站是指一个或多个地铁车站,供乘客在不同路线之间,在不离开车站付费区及不另行购买车票的情况下,进行跨线乘坐列车的行为,是一个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专用词。
换乘站功能就是乘客在某个车站下车,无需另行购票,即可由原本乘坐的路线,转换至另一条路线继续行程,而车费则按总乘坐里程计算。
2 换乘车站标准研究
(1).引入先进的“换乘功能评价体系”,重点核查已预留换乘节点换乘车站方案的合理性,推导出新建换乘站的设计标准。
(2).新建同期和远期换乘站的设计做到“方案合理、灵活可行、预留适度”。
3 研究换乘车站标准的意义
为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我国正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的发展,换乘站的设置成为线网效率的关键影响因素。但是由于我国的轨道交通换乘站的建设缺乏系统全面的设计标准,换乘站问题越来越突出,具体表现为站台拥挤、换乘设施能力不足、换乘路径长等问题,所以深入研究换乘车站的设计标准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4 换乘车站功能评价
4.1 换乘站评价指标
建立换乘功能评价体系,对于指导新建线路上换乘站设计与优化,以及既有线路换乘车站的改造,从根本上避免运营风险的发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对轨道交通换乘站的评价侧重探讨换乘站布局与周边交通环境和其它衔接方式换乘需求的协调性,而对换乘站内部换乘设施与换乘客流需求的适应性缺乏系统研究。换乘评价指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4.2 设施能力适应性
设施能力适应性是考核换乘设施对换乘客流需求的适应性,包括设施利用率状况以及不同设施利用的均衡性。
4.3 超高峰饱和度
换乘设施能力应满足高峰小时需求,同时必须考虑到高峰小时客流分布的不连续、不均衡特性。不连续是指换乘客流随列车到达的脉冲式分布;不均衡是指不同列车的换乘客流量有所差异。从乘客出行心理角度看,前一批客流應在下一批客流到达时被疏散完,即换乘设施对一批客流的疏散时间应小于高峰小时发车间隔。用超高峰饱和度来反映设施能力的利用状况。
4.4 设施利用均衡性
该指标反映了整个换乘路径中不同设施能力利用的均衡性。通过该指标的评价一方面可以对设施规模进行评价,判断换乘路径中各设施能力是否匹配,从而提高换乘的顺畅性,减少瓶颈点,如对于侧站台,楼梯与站台边缘间的夹道应避免过窄;通道内楼扶梯设置应与通道能力相适应等。另一方面,通过评价可以对设施布置(站台上楼扶梯位置是否均衡)和组织(通道单向或双向组织;扶梯上下行组织)等提出优化建议。
4.5 短时冲击性
当一批客流到达的短时间内,首先带来的是站台人流密度的提高,当人流密度较高时,会心理上感觉不安,同时影响正常走行,而一旦有突发时间发生,容易造成安全事故。因此对换乘客流量较大,车站的站台规模应适当增大,以满足乘客适宜的安全空间要求。通过该指标评价可以对车站规模进行校核。
4.6 端部设施的最大拥堵人数
换乘客流的不连续到达,就必然在短时间内对设施造成冲击,这种冲击效应使得设施前存在客流拥堵,当拥堵人数较多时,会影响站台的其它功能,如候客和进出站,在不同性质客流和不同方向客流间形成干扰,降低了舒适度,同时带来安全隐患。尤其在下行楼梯口前,乘客的快速急行容易造成冲撞危险。同时,当拥堵人数较高,持续时间较长时,会蔓延至站台上的其它功能区域,而影响其它客流的正常通行或候车。
4.7 换乘便捷性
换乘是否便捷是影响换乘站服务水平的又一重要因素,方便、快捷的换乘条件提高了换乘效率,也是换乘站设计“以人为本”设计思想的重要体现。反映换乘便捷性最直观的指标为换乘时间,与换乘距离密切相关。考虑在同样换乘距离情况下,克服高差或有无自动辅助设施对乘客的换乘心理影响较大,有必要将这些考虑在内。
4.8 线路运输能力的匹配性
轨道交通换乘站是两条相交线路的交点,换乘站的正常运营需要相交线路的运输能力与换乘客流需求相匹配,否则,将会导致换乘客流滞留在站台,当滞留站台人数过多时,就必然导致站台拥挤,危及安全。对于普通车站可以通过站外限流的方式,缓冲矛盾,但对于换乘站,换乘通常在付费区内进行,只要线路正常运营就必然有换乘客流进入,因此对运输能力的匹配性要求更高。
5 换乘功能评价标准
换乘车站应进行车站通行设施能力适应性、站台短时冲击性、换乘便捷性以及运能匹配性功能验算,换乘功能各项评价标准最低值不应大于表1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