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糖的故事
2020-02-14李元芳
李元芳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四块糖》的故事大家都是耳闻能详。陶行知先生在做校长时,一天,在校园里看到一名男生正想用砖头砸另一个同学。陶行知及时制止同时令这个学生去自己的办公室,了解情况后他回到办公室,发现那名男生正在等他,便掏出第一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比我先到了。”接着又掏出第二颗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说明你很尊重我。”该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这时那名男生已经已经泣不成声了:“校长,我错了。不管怎么说,我用砖头打人是不对的。” 陶校长这时掏出第四颗糖:“你已经认错,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陶先生以出其不意的奖励感化教育,轻而易举的攻破了学生的心理防线,圆满地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对一个调皮的孩子来说可能他已经见惯了指责和批评,所以当他犯了错误的时候,他就会立刻像个刺猬一样把自己武装起来,你所有好心好意的教诲对他来说就是百无一用了。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当孩子放下心中对你的抵触心理和敌意时,他才会接受你的善意,也才会接受你的教育。
我班的小江是一个很顽皮但自尊心很强的孩子,他每天都在犯错,几乎每个课间都有孩子来告状。“老师,小江又往地下扔纸了!”“老师,小江把墨囊里的墨水撒到我的身上了!”“老师,刚才检查背诵,他没有背过非不承认,说自己背过了。”……每次当我找他了解情况时,他都会一口否认,不是我干的。当我再逼问他时,他就会说“我也没想这样来!”“我就还有一点没背过。”“我以后会改。”……对于他的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让我颇头痛,有时我也会用眼睛恶狠狠地瞪着他,像是要把他吃掉一样凶巴巴的。但过后,他还是老样子,他成了我班级管理中的一个不治之症。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竟然治好了这个不治之症。那是一次语文课,我们要进行文本解读的展示。四年级的孩子刚刚接触文本解读,虽然我已经讲了很多次什么是解读文本,但是学生们总是不能明白,他们还是喜欢从工具书上照抄那些理解句子,我反复讲还是效果甚微。课堂上,我选了一个优秀的孩子进行了展示,他还是把工具书的内容读了一遍,然后进行补充环节。没想到小江也举手表示想补充,我就叫了他,没想到这个孩子单纯的很,他就把自己对文本的感悟从一颗童心的角度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想法,没有大话空话,反而是孩童的童言稚语,引得其他孩子哈哈大笑。大家都等著看我批评这个在他们眼中“不懂规矩”的孩子。可是,小江的回答不正是教学提倡的用生活解读文本的最好范本吗?这个孩子用他的生活经验,用他童真的语言诠释了语文的真正含义,语文就应该是这么快乐,这么简单的。听到这里,我忍不住第一个带头鼓起掌来,并夸奖说这是本节课我听到的最精彩的回答,以后大家可以模仿着小江的样子进行文本解读。
下课后,我从抽屉里拿出了给每次单元考试优秀生准备的一颗糖送给了小江。小江美丽的眼睛睁的大大的,他仿佛不相信这一切。这一整天,我发现他的眼睛都是亮亮的,小脸红扑扑的。后来,几次课间我来教室巡视都看到他拿着那颗糖看,放学的时候,他很认真的把那颗糖攥在手里拿回家了。
从那天以后,他就慢慢的变了。犯错误的次数越来越少,而且即使犯了错误,当我问他时,他就会低下头很认真的说:“我错了,以后我不这样了。”慢慢的我对他的称呼也变了,由叫全名变成了叫小江,还给他安排了一个关教室门的活。没想到,就是这样一颗糖,竟然改变了一个孩子。他每次见到我都会很亲热的走过来说声:“李老师好!”我想,他是把我当成朋友了吧!或者,他开始信赖我了!
想要教育一个人首先要树立平等的心态,宽容的胸怀,对事不对人。凌驾他人对立斥责只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教育孩子更是如此,逆反心理就是这样累积而成的。所以,教育学生或者孩子时不应用训斥、苛责、打骂等伤人自尊的方式,而应平心静气,换位思考,旁敲侧击,对比设喻,导化对方心理。很多时候,微笑比严酷更有力量,赏识比批评更具激励。
滴水穿石,胜过暴雨,和言良意,潜移默化。教育就是这么奇妙,上一刻还让你头痛不已的“小魔鬼”,悄然间竟变成了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