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抓历史机遇加强风景园林文化自信建设
2020-02-14于希双
于希双
摘 要:风景园林是一门综合运用科学与艺术手段,营造健康、优美的人居环境的学科,文章探讨了风景园林文化自信的内涵、面临的问题及成因,解读了风景园林文化自信建设的必要性,在分析风景园林文化自信建设历史机遇的基础上倡导大力开展风景园林文化自信建设。
关键词:风景园林;文化自信;建设
1 引言
有着悠久历史的园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园林文化自信培育不但是我国文化自信整体建设的一部分,对于风景园林行业发展、民众人居环境改善亦有重要作用。
2 风景园林属性特征
2.1 风景园林的自然生态属性
风景园林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通过对5大要素的组织与处理来营造优美的人居环境,其规划设计无论是通过改造自然或模拟自然环境进行室外游憩环境建设,首先都需要根据地域范围内的地形、土壤、水文、气候的特点来综合考虑植物、建筑等5大要素的关系,这是风景园林最基本的自然属性。其次,在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强化因地制宜的基本思想,合理选用搭配植物发挥风景园林的生态功能。
2.2 风景园林的社会属性
风景园林的社会属性体现在其是休闲游憩空间,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社会活动的场所,尤其是庭园空间、各类城市公园绿地都是人们休闲、进行室外活动的主要地方。同时,风景园林空间还是科普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如动物园、植物园等。
2.3 风景园林的文化属性
风景园林的文化属性首先体现在其是经济尤其是精神文明发展的产物。其次,风景园林也是地域文化的产物,其形式和内容一定程度上代表和反映了地方或国度文化思想的特点。如中国一池三山的自然造园格局是中国自然观的物质形态表现;而西方图案式的规则园林则反映了人对自然的主宰和至高无上的意识。最后,风景园林构成要素中建筑形态、装饰或植物种类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点,如西双版纳地区诸多公园景区里的垃圾桶、指示牌小品具有傣族干栏式建筑的形态、材质等特征,反映了当地的居住建筑文化。
3 风景园林文化自信的内涵
基于前人对文化自信的研究共识,笔者认为风景园林文化自信,指的是风景园林行业相关主体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对自身专业文化内涵和价值的充分肯定,对文化特质和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并在与外来文化的比较与选择中保持对本民族风景园林专业文化的高度认可与信赖。
4 我国风景园林文化自信面临的问题及由来
4.1 我国风景园林文化自信面临的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作为中华风景园林文化根基的传统园林文化受到剧烈冲击。至今我们依然深受影响,造成民族的文化自信度明顯降低,导致地域文化渐隐、居民认同感下降。风景园林文化自信虽然在总体上并不乐观,但也出现了一些积极的转变。符合时代的精神与时俱进,又能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特色的“新中式”景观可看作是基于文化自信的积极尝试。由于文化自信的觉醒,城市八景评选又再次走到人们生活中亦可被视为风景园林文化自信觉醒的一个小插曲。
4.2 风景园林文化自信问题的由来
一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滞后。风景园林的发展是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西方国家于18世纪中叶开始步入工业文明,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进入后工业文明,而我国整体而言工业文明至今尚没有完成跨越。社会发展的滞后带来风景园林面对与西方相同或相似问题的滞后,使风景园林文化的发展与西方相比相对滞后。
二是历史上文化上的全面批判与断裂。文化自信本质上是一种主观认同,这种认同是人们以理性、科学的态度进行文化反思、比较和展望后形成的。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多次系统性地对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进行的清理,欲与中国文化传统的规则、理念、秩序、信仰、社会伦理价值、民间习俗等彻底决裂,这是造成历史上从对华夏文明的高度自信到极度自卑的直接原因。21世纪初在风景园林界掀起的针对传统园林文化、学科名称等的争论,直接将传统园林文化、几十年来的实践成果和学科发展推到了关键的十字路口。延续多年的学术争论虽有一些益处,但这些争论也扰乱了社会对学科的认知,也必然影响到风景园林学科建设、健康发展和风景园林文化自信建设。
三是风景园林内涵的拓展。传统文化精神、时代创新精神是当前中国公众文化自信的两大支柱。对于风景园林而言,我国传统园林文化成长、成就于以农耕经济为主的时期,园林是“以追求视觉景观之美为主的赏心悦目、畅情舒怀的游憩、居住的环境”。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时期,风景园林不仅为了获致视觉景观之美和精神的陶冶,也为众人提供游憩和交往活动场地的社会效益,同时更着重发挥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生态效益——以创造合理的生态系统为根本目的。风景园林内涵的极大拓展,使得我国传统园林文化已不能完全满足现代风景园林需求,同时风景园林行业、产业、教育界还没有就风景园林专业和学科定义、内涵和外延等问题达成共识,风景园林学科理论体系尚未建立。
5 风景园林文化自信培育途径
5.1 发掘传统园林文化的优秀价值、传承传统园林文化
数据统计分析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催生中国公众文化自信的精神动力。传统文化是民族的基因,根植于人们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她滋养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因而,要了解中国人民则必须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要增强文化自信,便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同样,要建立风景园林文化自信,则需要学习传统园林文化、发掘传统园林文化中蕴含的普世价值意义,传承我国传统园林文化。
5.2 国家重视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相关决定指出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文化的重要性,指出“各级党委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立“文化自信”深化“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十九大报告中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标题对今后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文化自信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当前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5.3 注重对外交流合作
文化交流,能够在对比中对自身文化形成科学的认知,并从中取长补短促进自身文化的发展,有利于扩大我国风景园林文化的国际影响,有利于消除狭隘的文化心理,也有利于增强国际文化话语权,是增进文化自信的关键。得益于孙筱祥先生的对外交流努力,西方园林界才知道了日本古典自然山水园林原来是师承中国的。1988年孟兆祯教授组织并指导学生参加IFLA设计竞赛并获奖,从而开启了我国风景园林大学生持续获得大量IFLA学生设计竞赛奖项的交流、竞争征程。其中以北京林业大学取得的成绩最为突出,这也从一个方面证明了北林宽泛、综合教学体系和开放的学术思想得到国际认可,在交流、竞争中树立了风景园林文化自信。
6 结语
悠悠历史,泱泱中华!我们对中华民族风景园林事业充满自豪和自信。我们一定能在中国风景园林的生命之路上砥砺奋进,为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杜春兰,雷晓亮,刘骏.当代风景园林教育的发展挑战与思考[J].中国园林,2017(1):25~29.
[2] 毛华松,廖聪全.城市八景的发展历程及其文化内核[J].风景园林,2015(5):118~122.
[3] 李景奇,查前舟.“中国热”与“新中国热”时期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对西方园林发展影响的研究[J].中国园林,2007(1):6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