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动手实践的有效性
2020-02-14林翠婷
林翠婷
摘要:小学数学动手实践如果仅简单地要求学生操作,依样画葫芦,学生是很难理解并获取新知识的。这是需要教师给予学生合理的引导,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会思考,懂得建立模型,获取数学思想,实现实践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实践;有效性
一、动手实践中会思考,促进思维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特别是“关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今时今日,教师会更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动手实践,做知识的主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动手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放手给学生,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想,将动手实践落到实处,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探索活动: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提供两个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让学生拼成已学过计算面積公式的图形,如平行四边形等等,从而推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但是,这面积公式只适用于求锐角三角形的面积吗?带着这疑问,教师让学生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和两个完全相同的钝角三角形接着拼。在这拼的过程中,学生一边拼,一边思考并总结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得出的效果远远比教师直接给出的结论好。学生在实践中有思考,能开拓思维,对知识更会有一个深刻的理解,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所以,在动手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养成善于思考问题的习惯,促进思维发展。
二、动手实践中懂得建立模型,实现举一反三
小学生思维是以具体形象为主,而动手实践可以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具体形象,这有利于学生感悟和获取知识。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动手实践都有这种功效,像那些机械的重复模仿显然就不行。动手实践需要学生有所思有所想,让思维得以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属于自己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模型,实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
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相遇问题》时,直接读题,有些学生理解起来会比较费劲,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画线段图。通过直观图画,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简明扼要地表示出来,方便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既可以用方程解决,也可以用算术方法,得出相遇时间=总路程÷速度和。接着,教师出题,“做一批衣服240件,甲乙两人同时开工。甲每小时做15件,乙每小时做9件,几小时后能做完这批衣服?”引导学生画线段图理解题意,让学生发现这题与相遇问题是同一类型,建立起解决这一类题的模型,将知识内化,举一反三,让学生学会了解决这一类题,化纷繁为简单。诚然,一旦学生懂得建立解决问题的模型,学习数学也自然而然地得心应手,倍感轻松,增加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动手实践中获取数学思想,提高数学素养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核。所以,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当中蕴含的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理解数学内核。
例如,在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好玩《尝试与猜测》问到:有9个头,26条腿,鸡兔各有几只?教师可引导学生画图,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画9个○,代表9个头,接着在每个○中画两条腿,这样就共有18条腿(假设全是鸡),比26条腿,少了8条腿。因为一只兔子比一只鸡多2条腿,所以就在一个○中要增加2条腿,总共4个○增加2条腿,也就是兔子有4只。这样,讲授算术方法解决这问题时,学生也容易掌握。通过动手实践,学生可以体会并获取到数形结合思想,将抽象问题转化为直观问题,化难为易,帮助获取知识。由此积累,学生遇到数学问题时,都可以运用数学思想,从本质上理解题意,寻求突破口,帮助解决问题,提高数学素养。
小学数学动手实践,除了要求学生的手动起来,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脑要动起来,因为手动是为了脑更灵活地动。会思考是基础,在这基础上建立解决问题的模型,在这过程中获取数学思想,三者相互影响。操作中遇到问题,要会思考,这样才能攻克难点,解决问题;操作过程要懂得建立模型,这样才能举一反三,事半功倍;操作中获取数学思想,将知识内化,理解数学内核。这样,相信能大大实现动手实践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崔小兵 将“做”数学落实到实处的几个关键点[J].数学月刊,2018,(491):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