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运河天津段沿线现代农业规划开发思路与对策研究

2020-02-14陈丽娜史佳林

天津农业科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现代农业

陈丽娜 史佳林 李 瑾

摘    要:大运河天津段沿线现代农业沿线区域缺乏整体规划引导,存在农业综合开发能力较弱、资源利用效率较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新产业新业态缺乏等问题。本文以运河天津静海段为例,对运河两岸现代农业发展进行研究,提出了在保障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基础上,运河沿线现代农业规划开发的思路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运河天津段;现代农业;规划开发;思路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1             文献标志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20.01.012

Research on Modern Agricultural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Ideas and Countermeasures along the Tianjin Section of the Grand Canal: Taking Jinghai Section of Tianjin as An Example

CHEN Lina, SHI Jialin, LI Jin

(Tianjin Institute of Rural Economy and Agricultural Regional Planning, Tianjin 300192, China)

Abstract: The modern agriculture along the Tianjin section of the Grand Canal is lack of overall planning and guidance, and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weak agricultural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capacity, low resourc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unreasonabl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lack of new industries and new formats. Taking the Jinghai section of the canal in Tianji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studie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on both sides of the canal, and put forward the idea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along the canal based on the protection, inheritance and utilization of the canal culture.

Key words:Tianjin section of the grand canal; modern agriculture;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ideas and countermeasures

大運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明[1]。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旨在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引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统筹推进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

大运河天津段开凿于元代,包括天津至北京通州的北运河和天津至山东临清的南运河的一部分[3]。大运河天津段流经的涉农区有4个,包括武清、北辰、西青和静海区[4]。四区内全程总长141.3 km2,沿线涉及18个有农业乡镇、269个村。其中运河天津静海段是4个涉农区境内河道最长的一段,占4区内全程总长的34.7%;涉及村也最多,占总数的40.9%。该段区域内资源环境条件优越,农业发展基础条件较好,两岸农林景观浓郁,历史人文古迹丰富,在运河天津段中特色突出,占据重要的位置。同时,段内区域也存在农业供给结构性过剩与满足有效需求不足、资源开发利用与文化生态环境保护、农民增收传统动力减弱与新动力跟不上等突出矛盾。本文以运河天津静海段为例,以运河两岸各1 000 m内区域为范围,对沿线现代农业进行规划开发研究,探索如何在保护传承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的基础上,推动运河天津段沿线现代农业发展,促进沿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5]。

1 运河天津静海段沿线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1.1 农业发展基础条件

1.1.1 农业要素资源充沛 运河天津静海段南自唐官屯镇梁官屯村九宣闸起始,北至独流镇十一堡节制闸止,流经唐官屯、陈官屯、双塘、静海、良王庄、独流6个乡镇。运河两岸各1 000 m内区域涉及村庄(街)110个,覆盖人口13.5万,劳动力资源丰富。覆盖区域面积0.967万hm2,其中耕地面积0.572万hm2(表1)。区域内现有粮食生产基地0.32万hm2,蔬菜生产基地0.09万hm2,果树生产基地0.014万hm2,油菜花种植面积0.01万hm2。

1.1.2 区位交通便捷 运河静海段位于天津市静海区的中部,东邻津沧高速和京福线(旧),西邻京沪高速公路和新104国道,南北环线、团大线主要联络线等东西横穿河段,外部交通便利,可快速通往静海城区和天津市区,区位交通优势明显。

1.1.3 气候条件适宜 运河静海段规划区域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太阳能非常丰富;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 699 h,年无霜期233 d;年降水量566.7 mm,主要集中在夏季,这种温度适宜、雨热同季、日照丰富的气候特点有利于设施蔬菜生长、果实着色及农产品品质提高。

1.1.4 土壤资源肥沃 运河静海段规划区域土壤类型为砂质湿潮土,耕层表面0~20 cm,深土壤pH值为8.19,呈微碱性。养分平均含量:有机质1.2%,全氮0.065%,碱解氮34.91 mg·kg-1,有效磷8.29 mg·kg-1,速效钾148.44 mg·kg-1,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盐碱程度相对较轻,适宜发展设施农业。

1.1.5 排灌条件良好 静海区地处海河流域下游,河流渠道众多。但受上游来水减少,河道断流时间增加影响,运河静海段现为季节性河流,没有航运作用。静海区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储量约在2.6亿m3以上,其中运河两侧是地下水资源的主要分布地段,且埋藏较浅[6]。运河静海段规划区域机井充足、水渠环绕,为农田排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农业生产条件良好。

1.1.6 农林景观优美 运河静海段规划区域内以农林景观背景为主,农业生产景象浓厚,河道边坡硬化较少,多以自然土堤状态存在。其中,运河右堤全段堤顶进行硬化,实现全段贯通。河道两侧现有林地面积166.7 hm2,绿化树种主要为有50年历史的榆树、槐树、洋槐等,以及部分桃树、柳树、国槐等。两岸林木长势良好,景观骨架良好。尤其是陈官屯、双塘镇等段内河道沿线堤防绿化较好。

1.2 农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1.2.1 农业发展现状 (1)设施农业发展态势良好。区域内已建成设施农业近万亩,其中,独流镇段设施面积占一半以上。以设施农业为基础,拓展休闲观光、采摘体验等农业服务功能,区域内初步形成了双塘镇西双塘村、静海镇范庄子村、陈官屯镇胡辛庄村、陈官屯镇西钓台村、静海镇龙海现代农业示范园、独流镇春光休闲农业园区、静海区现代农业精品春雪桃示范园等天津市休闲农业示范村(点)7个。

(2)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区域内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且品牌优势突出,在国内外市场上认可度较高。青麻叶大白菜质嫩味美,历史上曾作为贡品进献皇宫,以其为主要原材料加工制作的天津冬菜色泽金黄,香味浓郁,久负盛名,是陈官屯镇的特色农产品。此外,区域内还拥有以独流老醋、良王庄花卉、静海鸭梨等为代表的一批特色农产品。

(3)乡村休闲旅游业基础较好。区域内文化遗迹存留较多,清光绪五年修建的九宣闸及建闸碑文,位于陈官屯镇西钓台村素有“静海三古”之一的汉代古城遗址,以及拥有6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村吕官屯村等旅游资源,为运河乡村休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支撑[7]。此外,区域内形成了一批历史悠久、民俗文化浓郁、村容村貌较好的美丽村庄,为运河风光增添了人文景观。尤其是西双塘村被评为中国十大魅力乡村之一,曾获“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俗文化村”、“全国涉外旅游村”等多项荣誉称号。

1.2.2 存在的问题 运河静海段区域内农业以粮食作物和设施蔬菜种植为主,其中粮食生产规模占耕地面积的56%,而果树及油菜花等优势突出的特色种植业发展规模较小,特色农产品资源开发不足。从整体上看,该区域农业资源基础较好,但缺乏规划引导、产业结构不优、综合开发能力较弱、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农业供给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强。随着大运河保护开发的逐步推进,运河沿线区域内资源开发利用与文化生态环境保护、农民增收传统动力减弱与新动力跟不上等矛盾将日益突出,亟需通过规划引领,推动沿线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2 规划思路

2.1 开发思路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为引领,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增绿为目标,立足资源特色,着力营造运河兩岸生态景观、挖掘沿岸历史文化、拓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功能,打造设施蔬菜、生态林果、休闲体验、养生度假等特色优势产业,推动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农业和旅游融合发展,城乡区域统筹协调。

2.2 布局思路

按照“河为线,点为珠,线串珠,珠带面”的思路,在运河主轴线两侧规划四大各具特色的功能区,形成多个农业项目节点联动的空间格局框架,构建生态绿色、景观优美、文化浓郁、健康活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运河沿岸田园新风貌[8]。

2.3 特色功能区建设思路

2.3.1 田园观光区 以毗邻静海城区的良王庄乡、静海镇段内区域为主要范围,立足段内运河水量充足、两岸地势平坦、古树林立、景观优美、现状种植以露地作物为主的基础条件,调整产业结构,减少粮食作物种植,发展集中连片的水岸花带、景观苗圃等,栽种优质果林,与原有的生态林带和水面相结合,配套建设生态景观小品,形成错落有致的田园生态景观。

2.3.2 休闲体验区 以村庄环境优美的西双塘镇段内区域为主要范围,立足段内设施农业发展较好、景观节点较多、服务设施较为完善的基础条件,坚持生态绿色农业发展方向,提升改造农业设施,并开展低碳生活、采摘垂钓、亲子体验、特色餐饮购物、游憩放松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活动。

2.3.3 生态养生区 以拥有历史建筑古迹“九宣闸”,河道蜿蜒、水路曲折的唐官屯镇段内区域为主要范围,立足段内农业生产以露地粮食作物为主的基础条件,优化农业结构,以田为基、以水为脉、增加高品质果树种植,建立坑塘生态治理系统,打造运河水岸湿地景观,打造集观运河湿地风光、品水鲜绿果、休憩养生等吃、住、玩于一体的运河湿地养生度假区。

2.3.4 农耕文化区 以特色农产品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突出的独流镇和陈官屯镇段内区域为主要范围,发挥独流千年古镇,陈官屯镇西钓台古城、曹村移兴寺、小德张故居、运河沿岸渡口、陈官屯运河文化博物馆等多个旅游景点聚集的优势,结合运河两岸“绿色走廊”,将段内运河沿线的设施蔬菜种植、冬菜腌制加工、文物古迹、历史人物、传说故事等元素串联、融合,打造成运河沿线集农耕文明传承、名牌农产品展示、水乡古韵风情体验于一体的特色文化休闲区,让游客见证千年古城向现代文明跨越发展的过程。

2.4 多点联动项目发展思路

依托运河静海段沿岸村庄各具特色的民俗风情,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和生态景观,突出主题和特色,开发系列参与性乡村旅游项目,举办旅游节庆活动,提升游客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打造一批产业融合度高、经营有特色、产品有品牌、管理规范和服务优质、可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需求的休闲农业示范点和产业融合特色村镇。重点围绕以西双塘、吕官庄、范庄子等为代表的村庄,将休闲农业示范点和特色村镇,打造成点缀在运河景观带上的明珠。

3 对策建议

3.1 创新体制机制,激活现代农业发展活力

3.1.1 完善现代农业用地政策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快推进运河沿线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健全土地流转规范管理服务制度,试点开展农村土地承包权有偿退出机制,探索推进运河沿线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现代农业。创新解决运河沿线现代农业发展和特色小镇建设中遇到的建设用地问题。鼓励运河两侧休闲农业活动开发,尽量在现有宅基地基础上进行,可通过整合村内空闲地、旧宅基地、废旧场所和边角荒地,挖掘建设用地潜力。

3.1.2 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在运河沿线两侧现有基础较好的区域探索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确认成员身份,量化经营性资产,保障农民集体资产权利。鼓励有条件的区域开展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等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维护农民收益权,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和实力。开展运河沿线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加快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建设,摸清集体家底,健全管理制度。

3.1.3 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 面向运河沿线绿色、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经营,坚持多功能开发和多业态融合的发展方向,结合“一村一品”建设,吸引龙头企业建立现代农业项目基地、参与经营运作,加强农业特色产业上下游联动、前后环节对接,延伸产业链条,发展新型业态。大力支持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务工返乡人员牵头办理合作社,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发展,引导合作社对接龙头企业和社会资本,发展订单式、定制化现代农业服务。培育有活力、有实力的行业龙头企业,提高行业组织化程度,规范行业健康发展。

3.2 强化财政扶持,拓宽资金投入渠道

3.2.1 强化财政资金投入 将财政支农资金向运河沿线现代农业发展倾斜,优先支持特色镇、特色村点开发建设,鼓励能够让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的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将得到的补助资金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到普通农户或合作社成员,使其参与全产业链价值链利益分配。加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设立专项基金,采取贷款贴息等方式,带动社会资本投向农村产业融合领域。创新政府财政性资金使用方式,优化调整支出结构,集中财力保证重点项目的资金需求。

3.2.2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建立运河沿线现代农业项目的招商引资、金融信贷、民间资本等多元化融资体系,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现代农业的开发和经营。建立健全融资担保体系,创新担保方式,推行林权抵押、土地使用权抵押等多种形式的抵押贷款办法,加强与政府融资性担保公司、政府建立的农业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合作,提高符合條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能力。

3.2.3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 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运河沿线现代农业项目和乡村旅游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围绕发展需求,积极开发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创业贷款、农户联保贷款、青年创业贷款等相适应的农业项目信贷产品,不断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鼓励金融机构简化审批手续,实施贷款贴息,允许农户以土地使用权、固定资产、技术等作为抵押贷款条件等,满足运河沿线两侧不同层次现代农业项目和特色村镇建设发展需求。

3.3 强化科技支撑,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3.3.1 强化科技支撑能力 积极争取运河沿线各区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项目扶持与技术支持,与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推广部门和科技型企业积极合作,推进相关产业新技术、新成果的创新与运用。重点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围绕设施园艺、生态林果等产业,在运河两侧大力引进高效新品种,示范推广应用设施农业高效集成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各类节水技术、农产品加工保鲜技术、生态治理技术、文化创意技术等,依靠科技创新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产业基础;实施智慧农业和智慧旅游工程,推进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和农业装备、旅游服务智能化,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档次。

3.3.2 加强农业从业人员培训 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渠道的培训,引导运河沿线现代农业的经营者和各级管理者更新发展观念,创新服务意识,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注重打造农业的特色服务品牌,满足游客多层次的需求。重点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大力开展设施农业技术、特色产业种养、乡村旅游接待礼仪、村落历史、民俗文化、游客服务等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全面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

3.4 强化项目引领,带动新产业新业态融合发展

3.4.1 优化项目扶持领域 围绕引导运河沿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优化项目扶持领域。重点结合运河沿线美丽乡村和特色村镇建设,加强包括垃圾分类收集集中处理、清洁能源使用、游客服务咨询中心、旅游公厕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优化生态景观环境。扶持农业与休闲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项目,提升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水平;扶持发展一村一品项目,加快培育乡村手工艺品和农村土特产品品牌,推进运河沿线现代农业区域品牌建设。

3.4.2 加强项目载体实施建设 建立运河沿线现代农业和特色村镇建设项目库,培育精品项目。以项目为载体,积极申请争取各级各类相关领域项目资金,推进运河沿线现代农业和特色村镇建设。以重点工程项目为抓手,开展规划引领、组织推动、政策配套和监督考核等工作。建立联合推动工作机制和项目考核机制,落实主体责任,推进资金落实,确保项目落地实施和质量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峰. 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的历史考察(2006—2017)[J]. 农业考古,2018(4):237-244.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EB/OL].[2019-05-09]. http://www.gov.cn/zhengce/2019-05/09/

content_5390046.html.

[3]张博.京杭大运河天津段保护与利用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学,2015:40-48.

[4]郑民德,刘杨.京杭大运河与城镇变迁——以清代天津杨柳青为视角的历史考察[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7-14.

[5]李纲.明清时期京杭运河枣庄段对沿岸农业发展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7):4138-4139,4290.

[6]李莹.大运河天津段水质调查与生态修复[J].科技创新导报,2016(16):54-55.

[7]谭汝为.天津漕运文化概说[J].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4):53-57.

[8]张雅卓. 以河流为载体的带状郊野公园设计方法研究——以天津市武清区北运河郊野公园为例[J]. 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4):53-57.

收稿日期:2019-11-12

基金项目:天津市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项目(TJ2016NP002)

作者简介:陈丽娜(1980—),女,河南洛宁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都市农业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现代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念好地里的“致富经”
深入考察调研 携手打造现代农业高地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现代农业》投稿简约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投稿简约
现代农业
计算机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
现代农业,用上“智慧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