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真实情境”培养“社会责任”的教学设计
2020-02-14李小静
李小静
摘要:基于常州地区的环境污染的“真实情境”,进行了“还人类洁净的空气”的教学实践,引出“真问题”,实施“真探究”,培养学生保护家园的“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真实情境;社会责任;环境保护
文章编号:1008-0546(2020)01-0068-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20.01.019
一、研究背景
“社会责任”是高中化学核心素养之一,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角度看,这个维度也应该是初中化学核心素养之一,其内涵主要有: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能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这一核心素养属于人文范畴,承载这一维度的知识载体一般不构成知识的重点,在教学中往往得不到充分的重视。但越具有人文特点的核心素养,越具有引导、拓展、提升人的精神世界的功能。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不能忽视人文范畴知识的教学价值。
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有很多涉及环境污染及治理的内容,分布在教材的不同章节,融合着不同的化学原理。第9章“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第3节“环境污染的防治”是初中化学的最后一节新课内容,它不仅整合了初中化学教材中环境污染与防治的知识点,更是提供了在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良好时机,能让教师在完成初中化学新课教学任务的同时追求更高层面的化学学科价值。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一定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让学生感觉到社会责任感并不遥远。所以教师要找准教学内容与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结合点,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进行教学设计,让教学能“走近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内心”。笔者进行了“环境污染的防治”第一课时“还人类洁净的空气”的教学实践,基于常州地区的环境污染的“真实情境”,引出“真问题”,实施“真探究”,付出“真感情”,培养学生保护家园的“社会责任感”。
二、“环境污染的防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道中国环境保护标志,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和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2)了解空气污染严重的程度及其对人类动植物产生的不良影响,知道严重危害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及各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3)利用改进装置进行实验探究并认识酸雨的成因及危害,知道减少和防治大气污染的措施及化学科学在防治大气污染中的贡献,树立绿色环保的理念。
(4)树立“爱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人人有责”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教学过程
(1)环节1:以常州优美的景色及受污染的情境对比引入,整体感知大气污染物
[教师]我们常州是一座宜居城市,食物美、景色更美,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常州的美景。
[视频]常州老百姓家门口的主题公园——红梅公园、五星公园、荆川公园等,景色秀丽、各具特色,给老百姓提供了锻炼、休闲娱乐的场地。各小区优美的环境、完善的设施给居民提供了享受生活的条件。
[学生展示]公园内的水受到污染、垃圾随地乱扔的景象;小区的空气受到污染、绿植遭到破坏的场景。
[教师]美好的景色让常州的市民享受了生活。但环境受到污染后不仅破坏了景观,还给我们的健康带来了危害。我们应该保护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常州。今天我们就一起探讨防治空气污染,还人类洁净的空气。要防治空气污染,首先要知道哪些物质会污染空气,它们是怎么产生的?课前同学们已通过实地调查、查阅资料进行了概括,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
[学生]交流、补充、总结如表1。
[教师]如果是少量的有害物质进入空气,依靠大自然的自净能力,空气仍能保持洁净,但大量的污染物进入空气,超出了自净能力,就会造成空气污染。每个城市的空气质量可通过“空气质量报告”来了解。
[学生]阅读课本108-109页,了解空气质量报告的内容。
设计意图:生活是学生获得最多感性材料的源泉,以家门口的公园、小区优美的环境和受污染后的现象作对比引入,创设了真实性情境,让学生的心情从愉悦到惋惜、从开心到愤怒、从自豪到担忧,充分激发出他们内心中“保护家园、维护健康”的真情实感。
(2)环节2:以常州的空气质量指数作为情境,深入了解雾霾的产生及危害
[教师]我们常州今天的空气质量如何呢?
[学生]在电脑上查阅到反映当天空气质量的空气质量指数AQI为68,空气质量级别为良,首要污染物是PM2.5。
[教师]课本上介绍了“空气污染指数API”,但我们查阅中发现现在基本上都使用“空气质量指数AQI”来描述空气质量,这两者有何不同?
[学生]电脑上查阅资料,概括AQI和API的不同之處:一是评价指标不同,API的评价指标是三项,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l0,而AQI的评价指标有六项,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10、PM2.5、一氧化碳、臭氧;二是衡量空气质量的次数不同,API是衡量日空气质量,AQI可衡量小时空气质量和日空气质量;三是API将空气质量分为5个级别,AQI将空气质量分为6个级别。
[教师]为什么现在描述空气质量时AQI比API运用得更多?
[学生1]说明我国对环境污染越来越重视,期盼空气质量的转变。
[学生2]也说明我们在提升空气质量方面下了决心。
[教师]大家查一查近一周常州的空气质量指数,对比一下,有什么发现?
[学生]查阅电脑。交流发现:常州近一周的空气质量都是良;常州近一周的首要污染物都是PM2.5或PM10。
[教师]PM2.5、PM10是常州最主要的空气污染物,尤其PM2.5是产生雾霾的元凶。所以,我们很有必要深入了解雾霾的危害。
[视频]雾霾的产生及危害。
[教师]那我们该怎样做才能预防雾霾?
[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空气污染物有多种,危害常州空气最主要的物质是什么?学生现场利用电脑上网查阅,学生查到了反映当天空气质量的“空气质量指数AQI”,以此作为情境,围绕着三个问题展开教学:空气质量指数AQI和空气污染指数API有何不同?为什么在描述空气质量时AQI比API运用得更多?对比近一周常州的空气质量指数,有什么发现?在三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意识到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优质空气质量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同时学生对影响常州空气质量的罪魁祸首也有了深入了解,这为有针对性地改善常州的空气质量应采取的行动提供了重要依据。
(3)环节3:以常州出现酸雨的频率的数据作为情境,实验探究酸雨的形成及危害
[教师]我国是世界上三大酸雨区之一。据调查我们常州市出现酸雨的频率达37.5%,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什么是酸雨?引起酸雨的罪魁祸首是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二氧化硫引起的酸雨是硫酸型酸雨。怎样检验二氧化硫气体呢?
[学生演示]检验二氧化硫气体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
[学生]概括二氧化硫气体的检验方法。
[教师]这套实验装置和课本108页的相比,有什么优点?
[学生1]实验现象明显。
[学生2]这套实验装置是密闭的,产生的二氧化硫不会污染空气。
[教师]硫酸型酸雨是怎样形成的?我们也通过实验探究一下。
[教师演示]探究硫酸型酸雨的形成过程,实验装置如图2(U型管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收集满氧气,右端插入pH传感器,连接数据线、电脑,此时电脑上显示pH=7.1)。
[教师演示]将盛有少量硫粉的燃烧匙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到淡蓝色火焰后立即插入U型管左端。
[学生]老师,火焰颜色变成了蓝紫色。
[教师演示]摇晃u型管。
[学生]pH持续下降,现在只有2.9了。
[教师]为什么pH会持续下降?
[学生]因为硫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最终反应生成了硫酸。
[讨论]二氧化硫生成硫酸的反应、酸雨的危害。
[教师演示]向u型管右端缓缓倒人澄清石灰水。
[学生]老师,pH上升了。
[讨论]酸雨的防治措施。
[教师]从这些措施中我们可以看出:防治大气污染还是要从消除污染源着手。
设计意图:很多学生对酸雨的危害并没有切身的感受,“常州出现酸雨的频率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似“一语惊醒梦中人”,学生意识到酸雨也是危害常州人健康的环境污染问题,由此对引起酸雨的罪魁祸首二氧化硫的检验、产生及形成酸雨的过程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对二氧化硫的检验、硫酸型酸雨的形成这两个实验的装置都进行了改进,一方面是为了保证实验现象更明显、直观,另一方面也是在课堂上示范践行绿色环保的理念,让学生一方面意识到防治污染应从自身做起,感悟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在环境污染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认识到某些化学物质能产生污染,但利用化学方法可以减少、消除污染。
(4)环节4:讨论环保标志的内涵,提升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教师]为了强化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我国专门制定了一个环保标志。你知道它的涵义吗?
[学生]中间是青山、绿水、太阳,表示人类生存的环境。外围的十个环紧密结合,表示公众参与。整个标志是号召“全民联合起来,共同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
[教师]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的理念“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也走进联合国,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常州市政府积极响应号召,在环境保护方面提出了一些举措。你知道有哪些举措?
[学生]交流。
[教师]为保护环境,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做到哪些呢?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那就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为保护常州的环境出一份力吧。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气污染物的来源,深入了解了常州的环境污染问题——雾霾、酸雨的形成、危害及防治措施。大气污染的防与治要从消除污染源着手,这是我们每个常州市民的责任与担当,化学这门科学为人类减少、消除大气污染作出重大贡献,而且今后还会发挥巨大作用。总结如图3。
设计意图:带领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感受到国家、常州地区为环保做出的努力,意识到环境污染的防治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社会责任感紧密相连,能让教师在即将完成初中化学教学的同时追求更高层面的化学学科价值。
三、教学反思
1.真实情境引发真探究
生活是學生获得最多感性材料的源泉,从学生熟悉的真实生活和真实需求出发,从现实生活中挖掘鲜活生动的情境材料,创设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情境,再设计学习任务,可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回忆起自己的亲身感受并产生共鸣。本节课创设的教学情境都与常州的大气污染有关,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如此真实的情境,最能激发学生全部的体验或经验去探讨问题,而且在真实情境中提出的问题最具挑战性和针对性,能引发学生开展真探究,解决真问题,更能凸显学科的价值和意义。
2.实验改进内化核心素养
课本中的“检验二氧化硫实验”和“硫酸型酸雨形成的探究”不仅操作步骤多,而且实验过程中会污染空气,这本身有悖于本节课的环保理念。对两个实验进行改进,能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行动上。“社会责任”只有通过具体的行动才能逐渐内化于心。
社会责任的培养不是通过几节课就能达成的,需要我们每一位老师抓住契机,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注意社会责任感在教学中的渗透,实现化学学科更高层次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