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我展现到自由表现
2020-02-14黄健云
内容摘要:在文化创意产业越来越兴盛的今天,文学创作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但由于传统文学观念的影响,致使不少有文学情结的人往往止步于浅尝即止。其实,只要破除传统的束缚,坚持从展现自我出发,树立自信,同时严格要求自己,自觉以审美的标准要求自己,一定能进入创作的自由境界。
关键词:写作 自我展现 自信 自律 自觉 自由
在文化创意产业如火如荼的今天,很多人向往写作,很多人正在走向写作的道路,很多人在犹豫,我适合写作吗?所以,探索写作的发展路径就显得很有意义了。笔者认为,写作的发展路径是从自我展现开始,到自由表现为高峰,期间经过自信、自律、自觉三个阶段。具体阐述如下:
一.写作与自我展现
写作,是展现自我的方式,也是展现自我的过程。
写作最先考虑的问题是:写什么和怎么写。这两个问题都与自我相关。
写什么?无外乎自我情感、心灵、理想、愿望和意志;自然现象、自然事物;人和人之间的联系和关系。这三类内容都与自我的感受和判断密切相关。
怎样写?更与自我密切相关了。如自然现象和自然事物,本来它们是独立于自我之外的存在,但写作者往往从自我出发,赋予它们以生命,揭示它们与人之间的联系,因此,它们就带上了明显的“自我”的色彩。写人和人之间的联系的作品,“自我”的色彩更加明显,因为人和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及和谐关系,都是作家观察、感受、体验、判断的结果。社会生活中的“事故”,作家经过自我的加工,使之成为“故事”,这种转化,就是自我渗透的结果。
當然,文学作品的“自我”,大多数是“润物细无声”的渗透,特别是在叙事类作品中,自我更是隐蔽得更深。但无论如何隐蔽,细心的读者总能从其“叙事的声音”看到。
从人类追求美的本性出发,自我在写作过程中,往往是以“美”的方式展现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能够感受到希望和温暖的原因。因此,写作,实际上就是呈现自我中最美好的情感和心灵。
二.写作与自信
写作是自我的展现,这种展现需要的首先是自信。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很多人的自信被扼杀了。
扼杀我们自信的有两个人:一是古希腊的柏拉图,二是德国古典主义时期的康德。柏拉图认为,写作灵感源于“神的授予”,没有神的帮助和赐予,任何人都不能成为作家。康德则认为,写作是“天才”的事,没有“天才”,任何人都不能在写作方面取得成就。
也就是说,“神授说”和“天才说”扼杀了很多人都的自信。
在当代中国,还深受这两种学说的影响,北大中文系主任杨晦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说,北大中文系不培养作家。幸好,北大中文系的很多学生继承了北大叛逆的基因——我们偏要当作家,于是,叛逆成就了他们的自信,北大中文系于是走出了一批作家。
美国从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就在布兰德女士的倡导下冲破了传统文学理论的束缚,布兰德在《成为作家》一书中提出,“人人都可以成为作家”。并且“作家是可以培养的”。这两个观点,彻底颠覆了传统文学理念,激发了美国人的创作热情,为美国成就文化霸主的地位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论支撑。
所以,写作需要自信,这种自信,包括:相信自己有足够的素材——在很多情况下,素材与经历无关,只与体验有关;相信自己能准确地表现自己——能借助审美的方式表现自己。
审美的方式是指形象的方式。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是形象性、情感性和蕴藉性,形象性是最鲜明的特征,这是文学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重要标志。
当然,在写作起步阶段,我们还很难做到形象性,但这不是我们放弃写作的理由,很多作家的创作经验告诉我们:坚持完成前50页,你就离作家不远了。
坚持的前提是:我们自信。
三.写作与自律
有心以写作为事业的人必经三个阶段:自律—自觉—自由。自律是最基本的心理素质。
自律,意味着严格要求自己。写作是一种艺术活动,也是一种高级的技艺,这个“技艺”性质的活动,意味着写作可以通过科学的训练实现水平的提高,更意味着要通过严格的训练来提高。
纵观艺术史上任何一个有成就的人,可以说,除少数所谓的“天才”外,无一不是经过长时间的严格训练才抵达炉火纯青的境界的。王国维说得好,任何大学问大境界者,必经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真理式的概括告诉我们,除了不断的砥砺,没有其他途径。
所以,艺术之途仿若长跑,需要耐心和耐力,更需要自律。没有自律,就不可能完成长跑,更不可能完成有“质的提升”的长跑。
这个自律包括,严格要求自己阅读必要的经典,严格要求自己每天用多少时间于写作,或者,每天要完成多少字。在我看来,大学生的写作时间是最富裕的,遗憾的是,我们很多人因为“不想成为作家或不敢成为作家”而缺少自律的精神。
有一段时间,我很喜欢和自然对话,于是,我眼中的事物仿佛都是有生命的存在,每当我捕捉到哪怕是一丝丝的“意义”时,我都会马上记录下来,我接连写了近百篇的“体物诗”。这段持续不断的写作经历,让我对外界事物的审视形成了自觉的“审美”眼光。在那个阶段,我看到垃圾桶,都写成了这样一首诗:
如果,我的宽容,
能换来环境的清洁,
那么,我愿意承担,
藏污纳垢的骂名。
所以,自律是培养写作习惯的重要素质,也是写作者进入自觉境界的必要素质。
四.写作与自觉
写作经过自律阶段的磨砺之后,很多人将进入自觉阶段。
什么是写作的自觉呢?或者说,写作的自觉有哪些特征呢?
鲁迅先生把魏晋时期的文学称为“文学的自觉”时代,起码有以下原因:出现了一批专业作家;文学题材的拓展;区分了文学与非文学;“为艺术而艺术”逐渐成为一种共识。
也就是说,文学的自觉意味着审美主体的觉醒,他们开始自觉地以审美的标准从事文学创作,生活中的各种题材都进入了创作视野——这一点非常重要,它意味着作家已经意识到人和自然、社会的共通共融,从而开始以“移情”的方式进行创作。魏晋时期文学的繁荣,也为刘勰《文心雕龙》的产生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从创作个体来看,自觉意味着:第一,创作兴趣日益浓烈,甚至已经产生了把文学当成事业来经营的强烈心理;第二,写作成为每天的必做的功课;第三,形成了比较稳固的写作方向,如题材和体裁;第四,喜欢與趣味相投的朋友结成相对固定的交流团体;第五,投稿发表作品的愿望非常强烈。
进入写作自觉的人,也可以简单地把他们的生活概括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或审美生活日常化。也就是说,他们无时不刻地以“审美”的眼光打量世界,一旦发现世界“美”的奥秘,他们就会迅速地以“美”的方式予以传达出来。
所以,写作的自觉是写作自律的发展和升华。至于这个发展和升华需要多长时间,就看个人的努力和对方法掌握的快慢了。
从文学教育的角度看,营造浓郁的氛围,提供良好的平台,引导学生亲近文学,对促进学生的写作自觉是非常重要的。
五.写作与自由
写作进入自由的境界,是写作者最为深刻的高峰体验,因为写作中的自由是一种体验的自由、心灵的自由。
这种自由当然是自律、自觉的必然结果。
当这样的体验出现时,创作者眼中的任何事物都是他的创作对象,任何一个对象所蕴含的艺术机缘都被他发现,于是,他整天处在“胸中勃勃,逐有画意”的状态中。
其次,本来关系不密切的各种事物最密切的联系被他发现了,包括人和人之间,人和物之间,物与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异质同构”的特点都被他发现了,于是,他自由地做着“空中接龙”的游戏,世界被他随心所欲地进行新的组合。
再次,他能随心所欲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法,诗中叙事,叙事中有诗,这是体裁运用的自由;他时而叙事,时而抒情,时而描写,时而议论,这是表达方式的自由;他时而“开张天岸马”般夸张,时而“夜鸟归巢时”般细腻,这是修辞手法的自由。
这个时候的他,或者如庄子所说的那样“不知庄周为蝴蝶”或“蝴蝶为庄周”,或者如柏拉图所说的那样“仿佛面向汪洋大海,心潮澎湃”,身心不能自已,或者如马斯洛所说的进入了物我皆沸腾的“巅峰”体验。
这也许就是作家的最好结局和最高境界。
写作所经历的五个阶段,也许是很多作家的共同体验,也是一个普通写作者成为作家的必经阶段,因此,任何一个有志于成为作家的人,都必须心有准备,经受磨难,最终走向成功的殿堂。
(作者介绍:黄健云,文学博士,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美学、文学理论和创意写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