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体特征的古诗教学内容研究
2020-02-14胡云
内容摘要:在当今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一直是一线教师面临的难题,如何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成为首要问题。本文根据语文古诗教学现存问题,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对王崧舟的《枫桥夜泊》课例进行分析,得出古诗文体特征在确定古诗教学内容上的可行性。希望能够唤起语文教师的古诗文体意识,为一线教师的古诗教学内容选择提供一点思路。
关键词:文体特征 古诗 教学内容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古诗作为语文教学素材由来已久,可见古诗教学的地位价值。语文古诗教学是整个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对现今的学生无论是在审美情趣的提高、语文素养的培养,还是在身心的健康成长上都有着无可取代的作用和意义。
一.古诗的文体特征
古诗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瑰宝,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古诗历史悠久,语言优美,题材丰富,内容多样,情感真挚。古诗文体特征是一线教师选择和确定古诗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之一,教师需要对此重点把握。
1.古诗的分类
按表达方式来划分,古诗一般分为两大类:叙事诗和抒情诗。叙事诗以描写具体事件、人物为主的,如《蚕妇》、《小儿垂钓》等;抒情诗是以抒发作者感情为主的,它又可以分为写景和写意两大类,但不少古诗既写景又写意,如《梅花》、《山行》等。
按内容来划分,古诗可分为:送别诗: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高适《别董大》等;边塞诗:王昌龄《出塞》和《从军行》等;山水田园诗:王维《山居秋暝》、陶渊明《饮酒》等。怀古诗:杜牧《赤壁》和《泊秦淮》等;咏物诗:贺知章《咏柳》、王冕《墨梅》等等。
按体裁来分,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汉乐府诗。古体诗从诗句的字数看,有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如曹植《七步诗》为五言、曹操《观沧海》为四言等。唐代以后,改为近体诗,近体诗又可分为律诗和绝句,有七言律诗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等,五言律诗如杜甫《春望》、等,七言绝句如贺知章《咏柳》等,五言绝句如柳宗元《江雪》等。汉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如《孔雀东南飞》、《陌上桑》等等。
2.古诗的特点
古诗作为一种美,是汉语言文学中独有的一种文体,它有着特殊的表达,还有着丰富的内容与深刻的情感。它有着区别于其他文体的自身的特点:
(1)語词凝练
古诗的语言简洁、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用最简洁的内容进行表达,因此古诗虽篇幅相对短小,但也诗意丰盈。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句诗描写春雨适时而降。春天下雨本来是一种极其平常的自然现象,它本无感情和知觉而言。但这首诗把无知无情的春雨人格化,赋予春雨以人的思想情感。似乎它很了解人们盼雨的心情,能“知时节”而降,这种以无知为有知,以无情为有情,写出了雨的精神,写出了雨的灵性。正因为是“当春”之雨,才显出雨之可惜可贵。一个“好”字,既统率全篇,又奠定了喜悦情感的基调。从中能看出古诗字词的推敲,语言凝练。
(2)意象丰富,营造意境
古诗渴望情感、感受和想象,它把情感融进物象,借助跨越时空的想象,使它的情思与意象有了立体的感觉,从而形成一种诗性空间给人以美感,即所谓诗歌的意境。在古诗中以月为意象的有很多,如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里的月寄托了思念家乡的情感,以及内心的伤感之情。古诗的意象是融入了作者情感的物象,是属于个人的,带有主观性的;而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是整体的,它由意象表达或诱发,要通过体悟才可感知的。
(3)风格多样,传达情感
古诗作为一种文学作品,反映的是作者内心深处的感情,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创作风格。古代文人通过题材、语言、情感的表达等,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李白的诗飘逸洒脱,豪放大胆。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用夸张的手法,展现出豪放的风格。王维的诗恬淡生动,如“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给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感。还有杜牧的英俊豪纵、高适的雄浑深刻、贺知章的直率,杜甫的沉郁顿挫等。
二.名课研习:突出文体特征
王荣生教授指出:对一个具体作品、具体文章的理解,要依据它的文章体式。i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必须运用符合这种文本体式的阅读方法,例如,要依据诗歌的方式去阅读诗歌,依据小说的方式去阅读小说等等。并且阅读取向要“常态”,即必须要像正常人、像能读这样作品的人那样去阅读。王崧舟老师的语文课可谓典范,他上的课之所以如此优秀,除其精湛的教学技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时能够突出文体特征。本文就从古诗文体特征出发,分析王崧舟老师的《枫桥夜泊》课例。
1.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枫桥夜泊》的教学内容
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枫桥夜泊》主要是通过诵读感受诗人的情感,其教学内容落点有5个:(1)导入:以歌词和诗句导入。(2)反复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律,读出味道,读出感觉,读出情绪。(3)从“愁眠”一词引出诗歌意象,想象意境,感受诗人的“愁”。(4)情感升华,从“明月千里照愁眠”引出诗人把思乡之愁、怀人之情寄托于“钟声”,感受经典文化。
教学内容落点(1)以《涛声依旧》、《夜雨题寒山寺》、《泊枫桥》、《宿枫桥》等歌词和诗句导入课文。教学内容落点(2)是贯穿于整堂课中的。其朗读形式多样,有齐读、自由读、师生合作读等。学生从读到清爽顺口到读出节奏和韵律,到最后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朗读要求一步步提高。朗读过程中,教师还通过不断引入其他诗歌与本诗对比,让学生读出忧愁、孤独、寂静、凄凉。通过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断加深,朗读也不断加深。教学落点(3)通过“愁眠”找出“月落”、“江枫”、“渔火”、“乌啼”、“钟声”、“霜满天”等意象,“一切景语皆情语”。学生想象:伴随着音乐声,月亮向西沉,乌啼声阵阵,霜气洒满整个天空;江边的枫树凋零,渔火光一点一点,钟声打破了这个凄清的夜晚。在这个凄清的夜晚,诗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睡。教学落点(4)从《静夜思》、《月夜忆舍弟》、《望月怀远》、《泊船瓜洲》等引出诗人把思乡之愁、怀人之情寄托在“明月”这一意象,《枫桥夜泊》之后,除了“明月千里寄相思”,在中国诗人的心中,又多了一种寄托愁绪的意象——钟声!
2.评议与分析
从古诗朗读方面来看,王老師一直强调诵读,要求学生要有板有眼地读,注意节奏和韵律。随后师生合作读:生读前四个字,师读后四个字。也就是说这首七言诗节奏为“二二一二式”:“月落/乌啼/霜/满天”。通过多次生读、师生合作读等,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感受。然而这是远远不够的,在学生读出节奏、读出味道的基础上,王老师进一步要求学生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王老师引导学生抓住“愁眠”一词去感受诗人的寂寞、孤独、忧愁、凄凉。随后学生在感受诗人愁绪的基础上,随着音乐声朗读,此时学生高声齐读与低声齐读交错,达到高潮,读出了感情。
从古诗语言方面来看,王老师在这里关注到了一个看起来很普通、很不起眼的字“对”。王老师从《现代汉语词典》摘录了关于“对”的一些义项,让学生就有关“对”字的四个义项中选一个符合“江枫渔火对愁眠”中“对”字的意思。大部分学生还是选对了,“对”字表明这些景色是配合愁眠的,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啊!“江枫”、“渔火”跟着诗人一起忧愁、无眠。一个看起来及其普通、简单的“对”字,对出的是诗人心中无限的寂寞、孤独、忧愁、凄凉。
从古诗意象意境方面来看,王崧舟老师以“愁眠”引导学生思考:因为愁眠,这个晚上张继看到了什么?让学生通过想象体会意境:“月落”: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江枫”:秋风吹过,那江边的枫树在瑟瑟摇动,落叶飘零等等。“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意境,学生在体悟意境中深刻体会到了诗人的孤寂忧愁之情。同时,王老师也紧抓“钟声”这一意象,从《静夜思》、《月夜忆舍弟》、《望月怀远》、《泊船瓜洲》等的“明月千里寄相思”引出《枫桥夜泊》后,在中国诗人的心中,又多了一种寄托愁绪的意象——钟声!
王崧舟老师曾指出:古典诗词的教学,感受古人的情怀是最重要的一个落点,最重要的一个取向,是教古典诗词最根本的追求。古典诗词的教学其实就是要链接学生和诗词,需要在教学中一步步让学生去感受、明白。《枫桥夜泊》作为一首经典的古诗,如何感受古人的情怀成为教学内容,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中突出古诗的文体特征,那么诗情也就能够理解了。王老师正是抓住了这点,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受语言美,通过意象体悟意境美,让诗情能够流入每个孩子的心里。
参考文献
[1]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
[2]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崔增亮.小学古诗教学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注 释
i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年版,第100页。
(作者介绍:胡云,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在读研二学生, 研究方向:语文教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