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建设路径探析

2020-02-14王高迪

商情 2020年1期
关键词:高校教育思政教育课程思政

【摘要】所谓的课程思政,是基于对现代思政教育基本规律与本质属性的揭示与把握,有利于不断重构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原有体系,进一步升华大学生思政教育理念及内涵。然而现阶段仍旧存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处于“两张皮”、高校教师浅层认知课程思政等问题,阻滞着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建设。因此,应当通过注重各门学科协同育人、加强思政教育师资队伍专业素质等方式,推进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建设进程。

【关键词】课程思政  思政教育  高校教育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使得大学生思政教育形式与内容发生了深刻变革。以课程思政理念指导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建设,是新形势下推进与改革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尝试,也是破解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不佳的创新手段,能够推动实现“智育”与“德育”的同步提升。因此在新时期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建设,应当以课程思政视角来重新审视与全新构造。

一、课程思政与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

课程思政指的是学校所有教育实践以各类学科课程为载体,以思政教育育人本质与内核为出发点,使得各类课程之间的思政教育资源得到相互对接,思政教育元素得到有机融合,最终促进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融合融通,实现学科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调发展与同向同行,构建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并重的联动育人体系。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隐含着更深层次的教育追求与价值内涵。首先,课程思政使得原有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体系不断重构,为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重构话语体系、传播体系及教学体系提供了全新的转变方向。其次,课程思政也促使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理念及内涵进一步升华,一方面是推动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由单一发展向多课程跨科融合路径转型,由原有灌输说教向隐性渗透方式转化,另一方面也使得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理念的逻辑起点与终点向着以人为本发展方向靠拢。

二、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建设困境

虽然课程思政与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存在着内在关联,并且近些年以来各大高校在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建设方面也作出了大量的探索与创新性工作。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高校思政教育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现实难题。首先,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处于“两张皮”状态。由于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自成一体,当下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隐形课程尚不足支撑冰山上方的显性课程,“智育”与“德育”的关系尚未统筹好,各门学科课程之间的思政教育资源尚不能良好调配与充分挖掘。其次,高校教师对课程思政认知需进一步提升。处于思想舆论相对多元的网络信息时代,每一位高校教师都应当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成为一个教育者。然而由于教育理念与教学任务的深刻影响,当前许多高校教师存在着对课程思政认识模糊、认识明显不足等问题现象,一定程度影响了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建设的进程速度及质量水平。

三、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建设路径

(1)基于课程思政理念进行顶层设计,注重各门学科协同育人。课程思政视角下,大学生思政教育不再是高校思政课程独有专利,每门课程都具备着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潜力与功能,每位教师都承担着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责任与使命,其核心在于打破原有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局限性與封闭性,变革原有固定的独立化、碎片化的大学生思政教育格局,消除大学生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学科壁垒与实践困境,从而构建全课程、全师资及全资源协同育人的现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大格局。因此,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建设应当注重新时代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变革的实践场域与行动取向,并基于课程思政理念对大学生思政教育进行重新打造与顶层设计,把课程思政理念落实并贯穿到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各个角落。为此,应当加强课程思政教育研究,精心设计及制定出重点突出与目标明确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实践新方案。比如说把立德树人与人才培养共同纳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建设的价值体系与实践目标之中,化解专业建设与思政建设之间的价值关联与实践矛盾的现实困境,使得各科学科课程之间的思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发挥与相互对接,思政教育元素得到有机融合与深入挖掘,推动形成课程建设、学科体系建设与大学生思政教育建设协同育人共同体。

(2)基于课程思政理念建立制度保障,加强思政教育师资队伍专业素质。当下社会瞬息万变,数据化与信息化的现代生活方式使得思政教育对象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与个性化的现实特征,从某种角度而言,课程思政理念也来源于对这种现实情况深入思考及变革斗争。如果依然沿用着过去传统的教育方式、教育资源及教学理念,那么就很有可能使得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学生主体需求相互偏离,甚至会形成鸿沟与隔阂,使得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大打折扣。然而,由于受到思维惯性的深刻影响,当下大学生思政教育仍旧被很多专业教师认为其只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即使提及思政教育也难免存在偏驳与误读,对于课程思政认知较为模糊。此外,当下大多数高校教师之间共同配合能力也亟待提升。因此,应当通过建立制度不断提升高校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教学能力,使得大思政格局建设得到真正落实。首先,应当完善大学生思政教育合力推进体制,加强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之间的沟通联系,共同完成课程思政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内容设计,使得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实现跨科融合,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得到正确处理。其次,应当建立基于课程思政下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培养机制,使得高校教师正确理解与深入认知课程思政的科学内涵与教育目的,提升其德育意识与德育能力,能够真正做到言传身教与知行统一。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建设,应当注重新时代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变革的实践场域与行动取向,通过建立制度不断提升高校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教学能力,从而推进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刘新阳.教育目标系统变革视角下的核心素养[J].全球教育展望,2017,(10).

[2]段红丽.“三维目标”.内涵、争论焦点及教学转化——基于文献综述的视角[J]..当代教育科学,2017,(8).

[3]高锡文. 基于协同育人的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模式研究——以上海高校改革实践为例[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7,(12).

作者简介:王高迪(1989-),女,蒙古族,河南郑州人,硕士,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党建、资助、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高校教育思政教育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