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故道之子

2020-02-14金锦

山东画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故道黄河

金锦

桀骜不驯的黄河咸丰年间在河南兰阳决口,夺流北徙,改道入海。鲁苏豫皖交界的地方,就留下了一条东西狭长的茫茫故道。退去了往日奔流的喧嚣,这里变成了一片恬谧的宁静。丢下了往日挟裹的泥沙,这里变成了一方肥腴的农田。

沧海变桑田,改变了这里的地形地貌,却难以改变这方的民俗民风。原本沿河而居的人们,依然保持着那种刚强、坚韧、勤劳、淳朴的特点,在这块四省交接的土壤上,共同演绎着生命的繁衍生息,演绎着爱情的地老天荒。

黄河之水天上来,天上来水曾经从这里流过,这里物华天宝,这里人杰地灵。当代画坛实力派青年画家高永谦,就出生在这块秀丽的土地上。

高永谦是地地道道的黄河故道人,自小就在故道的沙土堆里滚大,对故道有着非同一般的感情。故道的风雨,故道的云霞,故道的民俗,故道的乡情,都载入了他生命的流程。故道造就了他健壮的体魄,也孕育了他坦荡的胸襟和豪爽的性情,他方正的脸上,铭刻着故道人特有的坚定和从容。生长于中医世家的他没有子从父业,浓郁质朴的齐鲁文化底蕴滋养着他。黄河文化博大精神浸润着他。最早吸引他拿起画笔的,就是故道质朴的乡土文化和原始的自然风景,大自然成了他的启蒙之师。他热爱故道这方水土,更爱这方水土滋养的父老乡亲。

这种情结藏纳在他心中挥之不去,成了他用画笔描绘故道的最初动力。

青葱岁月,高永谦第一次走出黄河故道,他踏入绿色军营。四年严格紧张的军旅生涯,培养了他坚强的意志和严谨的作风,但画家梦一直萦绕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脱下军装后,高永谦回到了梦牵魂绕的故乡,本意想从事专业然后参加高考,却被委任为县国营印刷厂副厂长。繁重的业务,负责的管理,他一干就是几年。然而黄河故道的醇厚风,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他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带着一片真挚的情,利用业余时间去故道写生采风。堆积如山的速写稿,奠定了他走向艺术殿堂的坚实基础。

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把睡醒了的故道梳理得越发生机盎然,妩媚动人。高永谦再也按捺不住圆梦的冲动,他用写实的笔饱蘸浓情,绘出了这块土地上生发的一个个鲜活的场景。农家小院的温馨,河畔春柳的迷蒙,抢收抢种的忙碌,豆棚瓜架的幽静,油灯下的慈爱,月光里的钟情,初夏原野的蓬勃,早春枝头的萌动,深秋场院的丰硕,隆冬屋舍的康宁等等。一幅幅精彩的画面,再现了故道人家的大千风情。这些娴静恰适的田园风光,正是新时代农村生活的缩影。

初出茅庐的高永谦,吸取了古代田园画派的优良传统,以其娴熟老练的笔法,创作出优美的黄河故道风情图,其作品色彩淡雅,意境深幽,风格恬静,兼美含蓄。初试即获成功,在当地画界引起很大反响,显示了坚实的功力和出色的才情。于是,高永谦作为特殊人才破格选拔到县专业创作岗位。有了集中的时间和相对优越的条件,高永谦如鱼得水,似帆得风,在画坛上拼搏奋进,纵横驰骋。

勇于进取是高永谦的天性,他从未停止追寻的脚步,不断挑战自己。年近而立之年的他又凭实力考入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院)继续深造。在名师如云巨擘如林的高等学府,在风光旖旎的西子湖畔,高永谦靠勤奋和颖悟,不断向更高的艺术境界攀登。这期间,他从黄宾虹、陆俨少等大师身上吸取营养,并写生创作出了许多的山水画作。他既重笔又重墨,且笔墨精致讲究,喜欢骨法用笔,注重线条的刚柔对比,注重点线面的手法力求和谐统一。他的太行山系列作品纵横驰骋,传达出崇高而阔远、雄浑而博大的气象,名校名師的浸润熏陶,使高永谦的绘画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收获了美术界前辈们的认可。

山水之妙,不在于学,而在于悟。品格志高不在迹而在意,品评不在青绿水墨间,是画家的学养、品味、思想情感的真情体现。他对山水画诗意的执着追求,让人品读出无限的韵味,营造出一种亲近自然的空灵境界。《秋水无声》的静雅,《云烟秋爽》的迷蒙,《寒江独钓》的深沉,《行云流水》的畅快,《灵山宿云》的清丽,《幽谷滴翠》的妩媚,《林泉高致》的雅韵,《银山月照》的静谧,《方源凝华》的奇崛,《溪山逢春》的烂漫……每幅作品都是一首内涵丰富的诗,传递出高永谦的学养和胸中的清逸。

我羡慕他的京城生活,羡慕他桃李满天下,羡慕他的画能与北京荣宝斋合作,羡慕他的画能挂在山东省政府省长常务会议室。羡慕他敢于舍弃荣华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新生活。能在朴素平凡中发现美,既需要心态的平和,更需要感情的深挚,对于心浮气躁或走马看花的人是无法想象的。

高永谦常说:“艺无止境,学无止境,我的人生就是不断向更高境界攀登。”画如其人,话亦如其人。他迈着稚嫩的脚步从黄河故道走出,每走一步都是一个深深的脚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崇尚山水钟情田园的高永谦把每次成绩都当作新的起点,再次出发去描绘大好河山。

(图片由高永谦提供  编辑/吴洁)

猜你喜欢

故道黄河
这一日,黄河是我一个人的
黄河颂
秋风吹彻(组诗)
草原
黄河
夏天
春天
黄河故道
黄河故道梨花开
渡过黄河看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