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厚黑有道:《一出好戏》的人性隐喻

2020-02-14王艳文苗丽媛

艺术评鉴 2020年1期
关键词:隐喻人性

王艳文 苗丽媛

摘要:《一出好戏》是著名演员黄渤的导演处女作,作为一部荒诞喜剧,该片在2018年暑期获得了票房不菲业绩,并获得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影片充满了或荒诞或写实的戏剧张力,导演尝试探究人性和制度,通过影像传递出某些具有现实价值的内容。文章从三个方面对该部影片进行了剖析,分别是“绿色蜥蜴的‘视界”“没有谁是一座孤岛”和“致敬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分别探究该片的艺术魅力和哲学内涵,指出该部充满戏剧张力的荒诞喜剧,隐喻了人性以及现实世界的一隅,以期对现代社会的人性进行哲学思考。

关键词:人性   隐喻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绿色蜥蜴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1-0145-03

一、绿色蜥蜴的“视界”

蜥蜴属于爬行类动物,大多出现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许多蜥蜴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换它们的颜色,如变色龙。由于蜥蜴的这一特征,它也成为众多文人墨客笔下人物的代名词,如著名俄罗斯作家契科夫的名篇《变色龙》。片中绿色蜥蜴出现了八次,比如,在影片开始,满载团建活动的游船被海浪抛向荒岛,主人公马进在绿色蜥蜴的视野中醒来,意识到自己的流落状态的时候;第二次是小兴被张总命令修车,而小兴把车修坏,众人开始质疑张总权威的时候;第三次出场是天降锦鲤、马进认为那是老天爷给他兑换彩票的时候;第四次出场是马进引导小王和张总双方打群架,而马进和小兴渔翁得利的时候……最后一次出场是在片尾曲中,绿色蜥蜴稍作迟疑,然后爬走了,似乎在告诉观众,我已阅尽人间百态,不忍驻留。总之,绿色蜥蜴的每一次出现都是一个节点,它的“视界”畸形而又模糊,标志着剧情的发展和主人公物理空间、社会空间或者心理空间的改变。

尼采认为:“人类煞有介事地以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而如果我们能够与蚊虫沟通会发现,它带着同样的庄严飞过空中,也会觉得自己是宇宙的中心。”[1]或许受尼采的思想影响,在影片中导演赋予绿色蜥蜴以庄严,俨然它是超然物外,品评人类,见证历史。团建活动的众人被搁置荒岛,他们回到文明世界的精神寄托崩塌后,人们处在不安中,这群人处在身体和精神的“蛮荒时代”。也恰恰是他们的身体和心灵的缺陷,人性之恶被放大。比如反转的船在影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出现隐喻众人颠覆性生活的开始,第二次出现的时候,所有人被马小兴成功洗脑,黑白反复,是非颠倒,所有人都踩着天花板当成是脚踏实地,追逐着一个统治者给制造出来的所谓真相,活活地把生存的希望毁灭掉,还自得其乐、浑然不知。

众人在岛上捕鱼、唱歌、跳舞、娱乐人生,完全忘记了他们被抛弃在荒岛之上,当象征着外部世界的巨轮鸣笛驶过的时候,除了导游小王,其他人的第一反应都是恐惧。他们害怕失去现有的生活,害怕现有的秩序被彻底颠覆,他们害怕到几乎将小王打死。在观众忍俊不禁、捧腹大笑而又心有悲戚的同时,对现代社会语境下的人性发出感慨并思考。黄渤被采访时说:“蜥蜴就是我们,就是观众,是一种上帝视角,希望观众能时不时跳出来审视这个荒诞的故事。”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该部影片是冷血蜥蜴看冷血人和冷血社会,蜥蜴扮演“上帝”的角色,作为旁观者串场,俯视众生,它无处不在,只为欣赏这一出好戏,将人性的丑恶与美丽尽收眼底。

二、没有谁是一座孤岛

影片的英文片名为The Island, 既是故事的发生地也是对著名英国作家约翰·邓恩的诗作《没有人是与世隔绝的孤岛》的隐喻。在岛上的144天里,众人经历了人类文明进化的几次变革,原本大家身处现代文明社会,生活一片静谧安详,但是一块天外陨石将这个社会秩序击得粉碎,人性发生了改变。

作为知识分子代表的史教授,是所有被困孤岛的人中文化程度最高的人,吟诗作赋,他打着教授的名号为“权利层”摇旗呐喊、出谋划策,他看重的是如何活下去,或者更好地活下去,看重的是自己的既得利益。张总,在现实文明社會是即将上市的公司老板,在孤岛上他抓住时机,寻找发现了半艘油轮,于是引入大量工具,孤岛生产力大幅提升,他还利用扑克牌引入货币机制,这个“心机佬”实施货币增发,引发通货膨胀,以此达到个人以及他所代表的统治集团的“剪羊毛”目的。马小兴,在掌握了重要资源—众人赖以生存的发电技术、“张总”的资产转移视频、精神受控的家人视频、形式领导马进最信任的情感后,伺机要挟和敲诈,实现一己之私……

约翰·邓恩在他的诗作《没有人是与世隔绝的孤岛》中写道:“没有人是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个人都是大地的一部分……因为我与人类息息相关;因此,别去打听钟声为谁鸣响,它为你鸣响。” [2]

厚黑学大师李宗吾在论及处世哲学时说:“神而明之者,厚而无形,黑而无色,至厚至黑,而常若不厚不黑,此诚诣之至精也。”[3]芸芸众生,人间百态,乃至千态万态,但是厚黑有道,得之精髓才能成为人生赢家,比如影片中各领风骚的三个代表人物—小王、张总和马进,论“黑”,张总足够黑,但他的“黑”被众人一眼就看穿,所以并没有成为赢家,甚至后来为了换取女儿的视频,把身价不菲的财产都无偿给了小兴。而马进却做到了厚而无形,黑而无色,他非常精明地将岛上所有不能再生的东西都积累起来,还挑起小王和张总两拨人斗殴,以此渔翁得利,“黑”到极致的是他知道众人想要什么,用要挟而实现了他的个人目的。但是没有人是与世隔绝的孤岛,在内心良知和女友的真心告白感召下,马进幡然悔悟,当游轮再次经过时,他燃起大火向大船求救,带领大家回到陆地。导演赋予影片这样的结尾恰恰传递了人间正道应该是厚黑有道,用厚黑以为善则为善人,用厚黑以为恶则为恶人。

三、致敬“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论及人和人性时说“人是一条污水河。你必须是大海,才能接受一条污水河而不致自污”“人是一根绳索,系在动物与超人之间。” [4] 影片中马进经过一番精心设计,演出了一场挑拨离间的暴力抢夺戏后,在夜色和手摇发电机的炫目灯光下,发表了一通关于活着和希望的演讲,他的激昂话语鼓舞了大家,在众人齐声高呼“寻找新大陆,寻找新家园”之时,《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配乐响起,将影片情节推向高潮。

在游船被巨浪冲到荒岛,自然环境和社会关系发生改变后,张总信誓旦旦地号召众人,作为人类的幸存者或许是新人类的开创者,众人应该有尊严和体面地活着,不能就此倾覆掉。法律和道德是文明社会的行为准则,但人性从来都经不住考验,只要能够活下去,兽性就会盖过人性,不论是导游小王、还是“张总”、抑或主人公马进,他们在荒岛上的“兽性”,被史官—变色龙看了满眼,见证了人性“恶”的点点滴滴。

学者汉娜·阿伦特写过一本书,描写了纳粹德国时期一个长相普通的纳粹军官,曾残忍地参与屠杀许多犹太人。当他被审判的时候,他的回答竟然是“我在执行任务。”平庸之恶,恶之平庸,这个人只是纳粹分子中的一员,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并非什么恶魔或者心理变态,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普通人,在特殊时期,无动于衷地杀害了大量的犹太人。学者刘瑜对此评论说“当一个恶行的链条足够漫长,长到处在这个链条每一个环节的人都看不到这个链条的全貌时,这个链条上的每一个人似乎都有理由觉得自己无辜……文明就是停下来,想一想。”[5]

影片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是其内涵却是深邃发人深省的,它试着探究人性和制度,通过影像传递某些具有现实价值的内容,是困境下的人性试验场,是对《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绝好致敬。

四、结语

就像柏拉图的洞穴理论所描述的,现实社会中有两种人,一种独善其身,成为既得利益者;一种奋不顾身地要大声疾呼,唤醒大众,但开始时被民众当成疯子。人间沧桑、世事绵长,人生在世不断选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要走哪一条路。

谎言遮蔽下的真实背后深藏着多少令人汗颜的真相,看似简单的荒岛喜剧,却隐喻着人性以及现实世界的一隅。William C. Pamerleau在《存在主义电影》中提出电影可在以下两个层面引发哲学思考:“对某个具体问题或电影主题进行讨论;引发观众带入自身经验来理解和思考相关哲学问题。”[6]《一出好戏》做到了,它从职场切入,深入到社会,继而隐喻了人性。

参考文獻:

[1]Nietzsche,Friedrich:Philosophy and Truth[M].Daniel Breazeaie(trans.)New Jersey: Humanities Press International,INC,1979.

[2][英]约翰·多恩.丧钟为谁而鸣:生死边缘的沉思录[M].林和生,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9.

[3]李宗吾.厚黑学全集[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4][德]弗里德里希·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杨恒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6.

[5]刘瑜.观念的水位[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6]William C.Pamerleau.Existentialist Cinema[M].Houndmills:Palgrave Macmillan,2009.

猜你喜欢

隐喻人性
爱的隐喻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学习”反人性吗
“学习”反人性吗
英语读思言的隐喻意象与教学互见
A Cognitive Study of English Body Idioms in Textboo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