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表现主义与立体主义时期绘画的异同

2020-02-14赵环

艺术评鉴 2020年1期
关键词:立体主义表现主义异同

赵环

摘要:作为20世纪初影响深远的艺术流派和运动,表现主义和立体主义体现出了时代的特色,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理论,备受世人关注。本文对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表现主义   立体主义   绘画   异同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1-0049-03

可以说,自古希腊时期起,西方艺术是沿着一条直线发展的——写实,忠实地描摹客观对象,发现和完善再现这些客观事物的手段。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在这条道路上探索耕耘,留下了他们的名字,他们所描绘的事物往往是和谐的、美好的、优雅的。但19世纪末的巨大的变动转变了这种局面。19世纪末的整个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皆陷于剧烈的动荡之中,工业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甚至信仰、观念和艺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的时期,美术上各种流派纷呈,形成莫衷一是,无所适从的局面。不稳定的社会生活,反应在艺术上是要求不间断的变化,出奇制胜来抚慰彷徨困惑的心绪。这种心理驱使艺术家开拓视野,更新观念。离开传统美学思想,力图用新的理论创作新的美术。20世纪初的现代艺术在此前提下开始了,在众多的现代艺术流派之中,表现主义和立体主义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理论以及深远的影响而备受关注,本文试图对其二者的异同进行分析探讨。

一、表现主义和立体主义的相同点

(一)表现主义和立体主义有相同的时代背景

工业革命和城市化的完成促使欧洲人们开始从乡村和小城镇移居至城市之中,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劳动者开始全面按照工厂生产的要求和资本市场的需求进行劳作,而非遵循原本人体生物钟的作息规律。日出日落失去了意义,田园般的悠闲生活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快节奏的紧张生活。整个社会日趋割裂并简化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大基本阶级。与此同时,各个先进工业国借助工业革命所带来的雄厚的经济实力,加强对外侵略和殖民掠夺,借以开拓广阔的国外市场和寻求廉价的生产原料。因此,西方国家同其他国家特别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联系起来,这为立体主义和表现主义向世界其它民族艺术比如东方艺术、非洲艺术、拉美土著艺术的借鉴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在《牧羊女》中,当大批农民涌入城市的时候,一位年少的、孤单的牧羊女低头站在落日的余晖里,她身着破旧的毛毡披肩和暗色长袍、头戴暗红色的头巾,身后与大地几乎融为一种颜色的羊群以及远处木然的牧羊犬,这一切都是那么安静,跟热闹的城市相比,不禁有些孤寂和落寞,少女是在虔诚的祷告还是陷入了深深地迷惘。

(二)表现主义和立体主义对待传统绘画都持反叛态度

自古希腊以来,欧洲的造型艺术都深深受到“模仿说”的影响,强调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再现。尤其是到了19世纪上半期,以安格尔为首的学院派写实主义艺术已经出现危机,浪漫主义和之后的现实主义艺术的出现虽然对学院派艺术产生了不小的冲击,但他们更多的是在作品题材和内容方面,即使是一般人认为非常具有革新性的印象主义更多的也只是在表现手法上进行了改变,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色彩这种绘画语言。忠实于客观物象,追求画面的和谐和美感依然是印象主义的初衷。真正与传统绘画分离而开启现代绘画的算是后印象主义,此时画家在绘画形式与宣泄、表达内在感情上开始解放。立体主义的代表人物毕加索与博拉克都继承了后印象主义对传统绘画的反叛,他们开创的立体主义绘画深受塞尚的影响。与塞尚相同,毕加索想要建立一个独立于外在自然的自足的形式结构,并且走得更远,他突破了定点静观的约束,对对象固有的形体结构加以分析和解剖,然后按照主观理解和创作意图,把对物体的知性和自由想象相结合为一体,把四维度的现实置于构想之中,以自己的创作实现了对传统艺术的反叛,拓展了艺术视野和人類的审美局限。毕加索所开拓出的新的局面,深化了对艺术本质的发现和现代诸艺术样式的诞生。表现主义则深受梵高的影响。

(三)受近代哲学思想和社会思想的影响

譬如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的唯意志论,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法国非理性主义的代表柏格森的直觉理论,以及对于史前艺术的重新认识都对表现主义和立体主义的出现发挥了影响。

二、表现主义和立体主义不同点

(一)表现主义的活动中心在德国,立体主义的活动中心在法国

德国特定的地理环境和民族传统造就了德国艺术在造型方面追求强烈的对比以及扭曲和变形的夸张的美,注重个性的表现,重感情色彩,重主观表现。有一种神秘的悲剧的力量,这与在法国产生的立体主义重视画面秩序,带给人舒缓,反应世界和谐的趣味大相径庭。

(二)艺术理念的不同

在艺术理念上,表现主义艺术家反对机械地模仿客观现实,着重于情感的抒发而崇尚“表现论”美学,主张表现“精神的美”以及“传达内在的信息”,强调艺术语言的表现力和形成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创作是艺术家出于主观情感、意识表达的“内在的需要”,而非是描摹客观世界的目的。虽然表现主义者的艺术表现手法各不相同,但在观念和目的上是共通的。强烈的感情色彩是表现主义区别于立体主义的一大特点,画面中的人物往往被一种巨大的难以控制的情绪所笼罩。有的忧伤,有的迷惘,有的恐惧,有的在发出歇斯底里的呐喊。

立体主义对于客观事物的描绘强调秩序和平衡,主要依托观念、思维与理想,而非感性的认识或依靠视觉经验。感情往往是隐晦的或者并不像怎样去画那样重要。情感的表达让位于形式的探索。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描绘的是他对朝鲜大屠杀的感受,画面所要表达的悲哀的气氛在没有外在辅助信息的帮助之下,对于一个普通的艺术欣赏者来说是很难体会到的,而蒙克的《呐喊》所要表达的压抑、痛苦的心绪是很容易被感知的。

既然,在表现主义看来艺术是为了表现主观情感和感受,那么对于被描绘的物象进行夸张也是顺理成章的。表现主义画家笔下的人物有的是人,有的却形似鬼魅,夸张变形到了很高的程度。而立体主义对于客观物象还是十分尊重的,只是它在努力突破传统的透视法则。例如毕加索于1907年创作的《亚威农少女》,题名源自于西班牙巴塞罗那市亚威农街区的妓女,画面中的五个裸体少女和一组静物,组成了富于形式意味的构图。通过一系列交叠,错杂的几何块面的切分压缩进于两度平面,没有任何故事情节,也没有具体的空间场景,只剩下面与形状互相穿插、渗透的平面关系。为了彻底打破传统绘画统一透视空间,毕加索把不同角度的视象结合在同一形象上,人物、形象和背景都被分解為带角的几何块面,“恰似一地打碎了的玻璃”,这些块面叠扣、挤压,消解前后空的界限,在坚实而又支离破碎的几何块面之间,人物形象凸显了出来,一种原始的生命冲动与现代思维构架面的冲突得到了圆满表达。这幅画中毕加索彻底打破了文艺复兴之始透视法则对画家的限制,是立体主义的开山之作,在彻底消除传统审美的观念上,更是西方朝现代艺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三)受到的艺术影响不同

虽然表现主义和立体主义都深受后印象主义的影响,但是表现主义更多的是受到了梵高的影响。而立体主义发展了塞尚的艺术理论。毕加索曾说过:“懂得塞尚的人才懂得立体主义。”塞尚提出的对事物进行几何化的处理和概括,这对立体主义几何化的特点有直接的影响。塞尚对画面物象的解构,重新组合成一个稳固的网状画面结构,改变画面的透视,立体主义对这些都进行了深入的发展。

在塞尚的风景之中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几何化趋势,他的静物往往不遵循传统的透视法则,比如上面的静物,桌子明显给人向前倾斜的特点,而桌布的设置,墙面的处理,给人的感觉又是向后的,画面最终还是让人感到稳定,这种稳定在立体主义那里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发掘。

(四)绘画形式不同

表现主义所采用的绘画形式一直是布面油画,而立体主义在综合立体主义时期,大量采用拼贴的手法,把彩色的纸片,印刷品,以及各种不同的材料,先用胶粘合在画布上,然后进行艺术加工,使绘画与这些保持着各自特性的物质有机的融合为天然的一体。

作为20世纪初影响深远的艺术流派和运动,表现主义和立体主义体现出了时代的特色,在对前代艺术成果和理念有选择的继承的基础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留下了大量优秀的艺术作品,其中不乏传世经典之作。对于后来的艺术流派和思潮更是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猜你喜欢

立体主义表现主义异同
用几何体表现自然
浅析表现主义舞台的特点
行走的贾科梅蒂
论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专业文化建设的校企文化融合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大陆和港澳台初中历史课标在中国文化史方面的异同
立体主义绘画及上下文关系探究
简论谢灵运与柳宗元山水诗思想内容之异同
浅析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试析希区柯克与表现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