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黑龙江省革命题材雕塑作品发展策略
2020-02-14徐朝
徐朝
摘要:雕塑是人类精神产品与情感外溢的物化形式。雕、塑、刻不仅是三种表现手法,也印证着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不断发现、不断创造美的历程。从石器、骨器、陶器到牙雕、玉雕、漆雕、木雕,从泥塑、彩塑到青铜铸造、陶瓷、大型石刻,以璀璨的文化成果显示了人类的伟大创造。当前黑龙江省雕塑题材主要包括历史人物、革命烈士、领袖人物、学界泰斗、对社会和学校有重大贡献并有纪念性的题材等。本文将主要探讨结合黑龙江省革命题材雕塑作品的现状及发展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黑龙江省 革命题材 雕塑 艺术
中图分类号:J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1-0023-03
雕塑与城市人文、当地历史文化密切相关。精美的环境雕塑作品,可代表某座城市或某个国家。即便是发展飞快的21世纪,彰显城市文化依然是提升软实力的不二之道。如体现出城市历史的革命题材雕塑,就是城市发展的象征,同时也是该城市不可或缺的文化资产[1]。民族艺术靠自身醒悟获得的发展依据是内在驱动力,其形态主要是继承和发扬;而由于外部影响产生变化则属于外部促动力,这种情形下往往形成的是变革。如何通过黑龙江的雕塑凸显城市文化内涵,令黑龙江省革命题材雕塑长存于当地,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一、雕塑艺术的概述
雕塑不仅是摆饰,更象征着城市文化,是用实物形象书写的历史。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艺术都有各自的特色,但伴随着人类的迁徙、交流和融合,有的获得了延续发展,有的会被边缘化,甚或消失。这虽说符合进化论讲的优胜劣汰,从文化学看却实属是人类自身的悲哀。在世界同属一个地球村的今天,全球化与民族化并不对等,现代化也与西化有一定差异,大统一早被多元化社会取缔。站在文化艺术的角度而言,具备民族特征的艺术就具有世界性。简而言之,世界性与民族性密不可分。当人类踏上多元化发展之路时,必须保留并发扬民族精神,方可体现出文化进步、社会的发展[2]。
中西方雕塑属于两种不同的体系,有共性有差异,共性来自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对美的向往与追求;差异源于不同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艺术观念和审美意识。中国思维方式注重整体性、综合性和直观性,西方思维强调思辨性、实证性和机械性,两者各有所长。在此影响下,中国传统雕塑在采用归纳和综合方式从事创作时,常常会追求艺术的气韵和意境;西方传统雕塑注重对物象的模仿,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会借助科学,从而形成了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创作方式。
二、黑龙江省革命题材雕塑作品发展的现状
革命题材雕塑,象征着该城市的历史,简述了时代文明的特征。我国雕塑历史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时代,祖先们以惊人智慧掌握使用工具这一技能,以石头、骨头制成一件件精美雕刻品。直至封建社会,中国佛像雕塑、建筑附属雕塑,成为了极具艺术象征的佳品。但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封建帝制、宗法等级制度,许多雕像作品被用于皇室建筑器皿,并未被国民接触,亦无法体现出现代革命题材的公众性、开放性等特征。且我国近代发展速度缓慢,雕塑艺术的发展环境堪忧。
黑龙江省革命题材雕塑的发展以哈尔滨市为主。20世纪20-30年代,黑龙江省的外国移民数量骤增。也正由于此,该地区所接受的外来文化比较丰富。在该环境下,哈尔滨也成为了中国社会最早一批建设革命题材雕塑的城市。直至新中国成立,革命题材雕塑的发展迅猛。但建国初期的国际国内环境特殊,大部分中国艺术都与红色革命题材相结合,雕塑也不例外。当时,中国大多数城市的核心地区都建立了英雄纪念碑、纪念像,这些雕塑作品与当时的红色文化密切相关,其主要作用是记录革命英烈的英雄事迹。革命雕塑的存在,使爱国主义精神得以发挥与传承,还可以体现出我国民族精神,由于政府与党对其相当关心,雕塑家也以一腔热情投入雕塑事业,令黑龙江省革命题材艺术发展速度提升了许多。
于20世纪50-60年代,黑龙江成为我国革命题材雕塑作品数量较多的省份,它的发展先于国内其他省市。尤其是哈尔滨市制造的革命题材雕塑,知名度极高,其发展速度也很快。在该时期,黑龙江省制作了一批流传千古的优秀雕刻作品,如1958年时,哈尔滨是最知名的雕塑——防洪纪念塔,即为当时的著名作品之一。1985年,在中国美术协会黑龙江分会成立了黑龙江省城市雕塑规划组。随后,还成立了黑龙江省雕塑学会。随着这一系列变化,黑龙江省革命题材雕塑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不仅能体现出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其表达形式也越来越丰富,1984年,首都北京举办了全国性的城市雕塑设计展览,其中有8件为黑龙江省的作品,包括《赵一曼》《浪》《驰》《雪》《松花江上》《蕭红在故乡》《补天》《戏》。90年代及之后黑龙江省革命题材雕塑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虽然与我国其它城市相比,其发展速度较慢,但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进入21世纪,黑龙江省革命题材雕塑的发展可分为两个角度概括,纵向比较发展良好,但横向比较却发展落后于其他省市,无法创造出既具备黑龙江城市文化底蕴,又能体现城市魅力的优秀作品。过去,黑龙江省是我国的主要雕塑城市。现如今,当地的革命题材雕塑却落后于其它城市。即便如此,仍然存在部分优秀作品,如香坊公园内的《赵志杰像》,以8米高的雕塑将抗日英雄的风采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
三、黑龙江省革命题材雕塑作品发展策略
(一)注重材料、加工工艺的确定
制作革命题材雕塑时,材料、加工工艺都很重要。随着科技发展、社会进步,人们的审美意识逐步提高,对加工工艺、雕塑材料的要求亦随之提高,过去,雕塑家注重观念创新,但新材料的应用却注重表达方式。随着低碳生活理念的普及度越来越高,生态材料、绿色材料,成为使用频率较高的新型雕塑材料。我们必须以开放的心态去迎接各类新型材料,方可伴随社会的发展,接受日异月更的城市环境。但黑龙江省的街头巷尾经常出现造型奇特、不具备明确意义的雕塑。真正值得被歌颂的革命题材雕塑,却面临拆毁重建,再次摧毁的命运。由此可见得,制作革命题材雕塑时,如果不注重加工工艺制造材料的可持续发展,黑龙江省内的雕塑可能面临拆毁重建的恶性循环。该状况不仅浪费人力物力,也无法迎合生态、环保的原则。如需改变现状,必须从材料与加工工艺入手,探索出能体现黑龙江省特色的发展之路。
(二)制定与完善革命题材雕塑的总体规划
在规划革命题材雕塑发展之路时,地理环境是关键因素。城市的发展也与当地地理环境密不可分,这就是过去我国不断变迁国都的原因。毕竟,安全、发展空间良好的地方,更有利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城市发展也不过如此,在分析地理位置后,可得出该城市的发展规模与走向,再规划合理的发展策略。因此,制作革命题材雕塑时,该雕塑的大环境与小环境设计均为关键因素。哈尔滨省的和平广场上耸立着两组红色雕塑,其颜色之鲜艳令人感到极其刺眼。其根本原因为雕塑师在制作雕塑时,并未考虑雕塑形状色彩与周围地理空间是否协调。简而言之,如需坚持黑龙江省革命题材的可持续发展,在制造雕塑之前需考虑作品尺寸是否与周围空间环境匹配。
在哈尔滨市规划局编制的《哈尔滨市城市雕塑布局规划》中,确立了“两环、三点、四带、五轴、六园”的雕塑布局。将哈尔滨的革命题材雕塑建设与城市整体规划相结合,让黑龙江省其他城市懂得如何更好的设计革命题材雕塑。
(三)完善目前存在的革命题材雕塑运行机制
完善当前的革命题材雕塑运行机制,有利于革命题材雕塑的发展。可通过加大政府与民间资源的整合力度,使评审机制更完善、透明化。现如今,我国已进入经济、科技迅猛发展的新时代,我们需以负责任的态度,在了解历史文化、掌握城市文明演的基础上,不断推动革命题材雕塑事业的发展,使其具备可持续发展特征。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更多优秀的革命题材雕塑优化城市环境,体现城市文化,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名片。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革命历史题材雕塑以多样化的主题,丰富的表现形式,实现了革命历史文化传承,而且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兼备。艺术家们要立足于历史人文视角,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吸收和借鉴,并应用到黑龙江省革命历史题材雕塑创作中,丰富作品主题的同时,实现其内涵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化,赋予作品以更深刻的意蕴和内涵。
参考文献:
[1]郭维阳.解放初期传统雕塑表现语言在革命历史题材雕塑中的运用[J].芒种,2015,(18).
[2]王鹏超,郭学荣.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雕塑艺术研究[J].区域治理,201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