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氓》中婚恋悲剧的主要原因及其现代启示

2020-02-14许美丽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品性

内容摘要:《诗经·氓》从内容上讲是一首弃妇诗,笔者着重从细节处入手论述了造成婚恋悲剧的主要原因是男主人公本人的品性低下。这一结论有助于现代女性从女主人公失败的婚姻中吸取教训,注重婚前对男子品性的考察,建立正确的婚恋择偶观。

关键词:婚恋悲剧 原因 品性 现代启示

《诗经·氓》从内容上讲是一首弃妇诗,通过女主人公自叙与男子相恋、结婚、最终遭遇丈夫暴力、被抛弃的过程,展示了一个古代女子不堪回首的婚恋生活。那么诗中造成女主人公婚恋悲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有人认为是当时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地位,有人认为是男子喜新厌旧的人性,笔者认为这些当然也是造成悲剧的原因,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此男子品性低下,实非女子可托付终身的良人。

爱情是令人盲目的,以至诗中女主人公若干年后回忆自己曾爱上的男子时仍是满心的沉醉,“言笑晏晏”、“氓之蚩蚩”,仿佛男子未对她暴力相向之前是一个品性纯良温润、又对她充满深厚感情的人,只是婚后随着女子容颜的老去、家境的转变男子逐渐变心,所以诗歌中多次出现对婚前甜蜜生活的回忆与眷恋。可是作为“冷静”的旁观者,笔者确定这是女主人公对这个男子的误读。一个决定性的证据就藏在“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这几句诗中。男子跟女主人公好上后瞒着女方父母到她家来相会,并且向女子求婚了,女子没有答应他,虽然女子承诺以秋天为限肯定会嫁给他,那么遭到拒绝后的男子是怎么表现的呢?“将子无怒”,他竟然生气了、愤怒了!《氓》是春秋时期的一首民歌,那时民间男女的恋爱还是相对自由的,《周礼·媒氏》记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着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恋爱虽自由,但当时民间婚姻也需要媒人,这是婚姻结合必需的礼节。女子希望男子走正常的程序,能请一个媒人到自己家正儿八经地来提亲。女子的要求符合当时的礼仪,是最正常的要求,既然这样,那么男子被拒后的“怒”就显得无理了。可能他认为既然女子爱他就应该无条件地听从他;可能他认为虽然自己贫穷,但既然两人都有心成就婚姻,那么女子婚前就该牺牲自己的社会颜面来为自己节省婚姻支出。女主人公奔放热情,男子肯定能轻而易举明白她对自己用情至深,但女子的深情却成为了男子“肆无忌惮”的筹码,所以一个“怒”字将男子自私自利、不为对方着想,同时又脾气暴躁的品性暴露无遗。可能有人会反驳说男子“怒”恰恰说明男子爱女子,他想跟所爱的女子长相厮守不得才会有这样的反映。当然,男子婚前也有可能是“爱”女子的,但是真正的爱是什么?爱是付出,是为对方考虑,而不是占有。男子若真爱女子,就会遵守当时社会提亲的风俗,让女子光明正大地成为他的妻子,而不是只顾自己利益,妄图偷偷摸摸成全好事。一个“怒”字确凿地暴露了男子的品性,可惜女子一味沉浸在爱河之中丧失了理智,无法认清想嫁男子的“真面目”。

《氓》中的这个婚恋悲剧有助于我们了解两千多年前的经济制度、礼法制度、文化风俗等,但是笔者认为,对于现代的女性、女学生而言,从女主人公失败的婚姻中吸取教训,建立正确的婚恋择偶观,是学习《氓》的一大意义所在。女主人公生活的时代与我们已相距甚远,但人们处理婚恋时的人性纠葛、选择良配时对对方品性的重视等等并未随时間的流逝而有较大的改变,而这些正是《氓》对现代女性的婚恋有一定启示、警示作用的基础。

那么作为现代女性可以从《氓》中得到什么启示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启示就是注重婚前对男子品性的考察。爱情往往始于彼此的外在,而婚姻的美满持久更多依赖男女双方的品性。女性决定进入婚姻前要理智考量、分析所嫁男子的这些品性:对家庭有没有责任心?会不会设身处地为人着想?懂不懂得感恩?处理工作、生活中的事情是否沉着冷静?……品性的养成是长期的,一旦养成,就很难改变。婚前没家庭责任感,婚后就不会为家人努力奋斗;婚前不会为人着想,婚后就会为所欲为,罔顾妻子的感受;婚前不懂感恩,婚后就不会念及妻子的深情,得志便猖狂;婚前易躁易怒,婚后难免实施家庭暴力。可以这样说,女子嫁给一个品行不错的男子并不代表婚姻一定会幸福,但若误嫁品性低下的丈夫,婚后的生活几乎可以肯定是不幸福的。

(作者介绍:许美丽,绍兴文理学院上虞分院教师)

猜你喜欢

品性
品性证据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的适用原则探究
关于监狱学的学术品性
重塑狼王品性(二)
品德教学须关注品性、悟性、灵性
论高校教师的专业伦理品性及其涵养
论“教学学术”思想的哲学品性
小学语文课堂的理性重构
康德论根本恶和心灵的转变
『好品性早养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