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儒家交友观的价值蕴含
2020-02-14刘颖
内容摘要:《论语》中的交友目的是“取友之善,增益仁德”;朋友的类别划分为“益友”和“损友”;朋友之间的相处之道是具备诚信、真挚的品质。因此,孔子的交友观对现代具有结实志同道合的朋友、朋友之间需要相互信任以及保持朋友间相互学习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论语》 交友 启示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在收录整理孔子语言的基础上编撰的。儒家学者将人伦关系划分为“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个范畴,并且对每个范畴又有不同的释义。如今,儒家“五伦”思想的内涵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同门为朋,同志为友。”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在互相帮助的基础上就可以成为“朋友”,孔子论“友”的思想对古今人伦关系的演进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论语》中交友的目的:取友之善,增益仁德
“朋”字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赵诚编著的《甲骨文简明词典——卜辞分类读本》对“朋”字的甲骨文进行了注释,“像以线或绳将贝穿成串的形状,当为象形表意字,甲骨文用做量词来计量贝的多少,则为本义之引申。”[1]“朋”字代表的是多的含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友”进行了阐述“同志为友,从二又,相交友也。”又注明“二又,二人也,亦取二人如左右手也。”[2]“友”即“朋友”的意思为互相帮助的几人组成的集体。在儒家的思想当中,君子的相处之道便是“道”和“义”的处事风格,着重强调的是儒家思想当中的“仁”、“义”、“礼”、“智”、“信”。孔子一以贯之的是“仁”的思想,要求自己和他人的最终目标是成为“仁德”的人。《论语》中的《里仁篇》对君子和小人的界限划分清晰,“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3]282《论语·颜渊》写道“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3]353认为在和朋友的交往中不仅能切磋文学方面的知识,还能通过学习朋友身上的优点而辅助自己成为一个具备仁德的君子。
二.《论语》中朋友的类别: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有好有坏,对人进行区分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论语·季氏》中说道,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4]“益友”为:真诚、正直的朋友;守信用的朋友;博学的朋友。“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言必信,行必果则是君子的处事风格。“损友”则是谄媚逢迎的人;阳奉阴违、表里不一的人;善于花言巧语的人。《论语·述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3]312“小人”经常为一些小事所苦恼烦忧,与这样的人结交,只会使自己同化于小人的行径,缺乏君子的气概和胆识。《论语·雍也》中提出孔子的中庸之道,“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3]301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发现别人的缺点之后应该保持中立,不偏不倚的态度,并且这种态度应当运用到与其他人的相处过程之中。社会关系充斥着复杂的人际交往,与人结交不仅需要学会分辨“益友”和“损友”,还要学会和不同的人打交道。
三.《论语》中交友的原则:言而有信,情义真挚
《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254朋友之间的相处弥足珍贵,所以在朋友的相处之中就要做到诚信、德行、讲情义。
(一)注重诚信是与人交往的基本要求
孔子认为在处理“五伦”关系的时候要讲求“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兄弟有让,朋友有信。”因此,与朋友的相处之道首要原则便是朋友之间的坦诚与诚信。《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256曾子每天对于自己的反省要求做到忠诚、诚信并且巩固学习,“信”对于古人的立法制度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诚信是为人处世的首要原则。《论语·学而》“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3]261诚信符合儒家“礼”的伦理范畴,因此,儒家的“信”就要要求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言行一致,遵守诚信。
(二)注重德行是与人交往的重要准则。
德行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的教育目标就是要培养品行一致的君子。《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3]267君子与人交好,而小人却是勾人他人,没有真正的气节与德行。《论语·八佾》“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3]271孔子将朋友之间的德行以“礼”的方式来加以呈现,有德行的人做到了的儒家道义里面的“仁”,即与人交好不与人交恶,那么与这样有德行的人相处必定是快乐的事情。《论语·里仁》“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3]279选择与“仁”的人相邻,学习邻居身上的德行也是促使自己的德行能够获得增长,因而在与朋友的相处中始终能够保持自己的德行与礼制。
(三)讲求情义是与人交往的价值诉求
《论语·里仁》“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3]281君子对人的相处之道就是没有亲近、冷淡,君子与人相处的行为是要保持自身的一种中立的态度。首先,孔子认为与人的相处不应当把利益放在首位,《论语·里仁》“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3]281其次,朋友之間的真情实意应当有礼有节,不应该过分的逾距,《论语·里仁》“子游曰:‘事君数,斯辱也;朋友数,斯疏也。”[3]284最后,孔子认为朋友之间真正的情义不是锦上添花而是一种雪中送炭的情分所在。《论语·乡党》“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3]335由此,与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就要做到“君子义以为质。”
四.《论语》中的交友观对当今的启示
(一)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
孔子将朋友的种类进行了划分,分为“益友”与“损友”。在现代的交往之中,往往需要我们对朋友的“好坏”进行区分。首先,在结交朋友之处就要“观其行”,观察别人的品行是否值得自己与他结交。刘陶认为“所与交友,上必也同志。好尚或殊,富贵不求合;情趣苟同,贫贱不易志。”[5]结交的朋友不会因为处境的好坏就会离你而去,而是在需要的时候都能够伸出援助之手,共同进退。其次,在结交朋友的时候要结交超越自己的朋友。《论语·学而》“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3]258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诚信、真挚,并且要看到别人的长处,结交不论在品行还是德行方面都胜过自己的朋友,这样才会在朋友的身上学习优点。最后,要结交学识渊博的朋友。“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朋友的学识最终都会对自己有所增益,一个人自己进行学习的摸索不仅效率低下还有可能存在错误,因而需要博识的朋友加以指引,这样才会“增益其所不能”。
(二)注重朋友之间的情谊
第一;朋友之间需要真诚,不存在欺骗的事情存在。《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6]说明朋友之间同心同德的作用和好处,这也表明朋友之间的相处需要的是坦诚相待,互相不存在欺瞒的状态。并且,朋友之间是需要推心置腹的,肝胆相照、惺惺相惜是促使成为朋友的关键所在。第二,朋友需要的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富贵未必可重,贫贱未必可轻。”朋友之间的相处应当做到犹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真挚程度,不会随着物质情境的变化而让真诚的友谊有所变化。第三,朋友之间要保持宽容大度的情怀;《荀子·非十二子》“遇友则修理解辞让之义。”[7]儒家思想中对朋友的相处之道是大度宽容,朋友之间最主要的精神就是礼让平和的心理状态。儒家的思想强调的是“礼”,即要发挥人本性的善良之处,因而对人的相处都提出要遵循礼让的精神,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心态平和的人际关系网络。
(三)保持互相学习的态度
《论语·里仁》“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3]280在别人犯过的错误中可以产生对自己的裨益,因此保持相互的态度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保持学习的态度。《论语》中的“成人”就是思想品格各方面都非常优异的人,如要成为“君子”,那么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一個人只有远大的胸怀和见识才会和“小人”区分开,并且这会成为“上智与下愚不移”根深蒂固的精神。第二,保持相互学习的方法。《论语·里仁》认为学习别人的长处需要自身进行一种反省的状态,“见贤思其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3]282要求通过把别人的行为与自己的言行进行对比,以此来检验自己与贤者之间的差距,学习别人的优点并且避免别人的缺点,这样也是促使自己成为贤者或者是君子的方法之一。第三,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在与朋友的相处之中,避免出现烦琐的言语和行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到贤者要做到虚心的学习和讨教。
五.总结
孔子生活在礼制社会,因而与朋友的相处就要符合“礼”的规范。与朋友的相处中,既要使自己的德行和学问没有过失,也要学习他人身上的长处。礼制社会对人的要求很高,因此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就会影响人的品行,所以接下来对《论语》的剖析就可以从“礼”的角度进行。
参考文献
[1]赵诚.甲骨文简明词典——卜辞分类读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8:57.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23.
[3]胡海建.中国本土教育学——《论语》中的教育智慧[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6.
[4]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24.
[5]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2:37.
[6]杨天才,张善文.周易[M].北京:中华书局.2011:57.
[7]楼宇烈.荀子新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8:7.
(作者介绍:刘颖,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17级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基础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