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与“收”的完美邂逅
2020-02-14闻霞
闻霞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文言文学习承载着习得文言语法知识、了解祖国传统文化、提高审美情趣、陶冶个人情操等功能。2011版语文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以及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笔者认为,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能少讲就不多讲,要有放权意识,把课堂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将学生引向能动学习、深度学习、独立学习的境界,达到教师“放权”与学生“收获”的完美邂逅。
一、还学生体悟文字的诵读权
诵读、熟读、背诵、理书是古代私塾教学采用的主要方法,清人崔学古在《幼训》中提出,读书要“毋增,毋减,毋复,毋高,毋低,毋疾,毋迟”。文言文诵读是学生提升文言文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诵读,抓住重点词句学习文言基础知识,培养文言语感,领悟文章特色,从朗读中还原文章描写的场景,在朗读中领略文言文特有的魅力。真正做到在课堂中还给学生体悟语言的诵读权。《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诗歌用铺陈、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态,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神气跃然,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学习本文,诵读是很好的方式。在学习《木兰诗》时,笔者如此设计诵读环节。
1.复沓句接读
师读“问女何所思”,生接下句“问女何所忆”。在诵读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认识复沓句,明确倒装句“何所思”。再找出诗中类似句子:“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啾啾”,师生接读巩固。
2.对偶句互读
师可以请生生互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在互读中,明确对偶句,并且品析“赴”“度”二字的涵义。生生再读“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师引导学生了解“互文”,即指上下句的意思互相交错补充的句子。然后让学生再找出类似修辞的句式。学生很快找出“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等句子。师还可设计排比句轮读、顶真句分读、关键句复读等。此设计,教师从文言文的声律气韵入手,在朗读中学习文言词句基础知识,在熟读中品析文字特色,在诵读中体会丰富的内涵和感情。最重要的是,用学生的朗朗读书声代替了教师枯燥乏味的讲解,还学生体悟语言文字的诵读权。
二、还学生发现问题的提问权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的学是教师教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创设自由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由表及里,质疑生疑,特别要在看似无疑处产生疑问,以学生的疑问作为教学的切入口,激发兴趣,活跃气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针对性。例如,笔者在执教《与朱元思书》时,强调本文是骈文的代表作,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学生在合作探究时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全文都是四六句式,但是文末出现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样的五字句式,如何理解作者的用意呢?笔者顺势而为,让学生从句式上、内容上、情感上对此句子进行探讨分析。学生在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下,群策群力,获得了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在句式上,学生明确了穿插五字句式较一般骈体文更为自由活泼;在内容情感上,学生通过讨论,理解了这一特殊句式背后的情感。它所表达的正是作者观赏美景油然而生的联想,不仅从侧面衬托出山峰的高峻,山谷的幽美,更表现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摒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热爱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三、还学生领悟文本的研读权
语文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指导者的角色,少教精教,建立开放式阅读方式,把文本的研读权还给学生。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决定了对作品的最初感悟和理解理应来自于学生。有些教师教得多,教得累,以自己的思维来代替学生的思维,把预设答案轻易抛给学生,这实在是一种徒劳之举。只有当学生直面作品,用自己的眼睛去触及,用自己的心灵去抚摸作品时,才能获得原汁原味的、属于自己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例如,笔者执教《桃花源记》第二课时这样设计:我们上节课讲到成语“世外桃源”源自《桃花源记》这篇文章,用它来比喻与世隔绝、幽静美好的地方,可见“与世隔绝”是它重要的特点。回顾全文,联系对文本的理解,说说哪些语言交代了桃花源是与世隔绝的?学生很快能找到答案: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教师接着抛出第二个问题:我们根据课文内容猜想一下,桃花源以外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各抒己见。生一:应该比这里更富足,更发达。因为他们是秦朝时避难进来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外面的世界肯定比桃花源里面的世界繁华。生二:我也觉得应该更美好,在历史课上我们学过魏晋时期精彩的艺术作品。生三:我不这么认为,首先,渔民和村民一般不太可能關注艺术。其次,村民听完了渔人叙述之后的表现是“皆叹惋”,可见外面的世界并不太好,如果好的话就不会叹惋了。师顺势而问:叹惋是何意?为何叹惋呢?生四:感叹惋惜。为时代的变迁,为外面世界的战争而感叹,为民不聊生而难过。说完,还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师说:你们的语言表达都很完整,尤其赞赏刚才这位同学的一声叹息,说明他真正理解了村民的感受,也理解了作者的情感。
四、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权
语文教师应尽量少讲、精讲,留下充足的时间给学生阅读和思考。若没有时间保证,则会导致学生的阅读处于浅尝辄止的“浅阅读”状态,养成囫囵吞枣、心浮气躁、隔靴搔痒的阅读习惯。有教师可能会担忧:“这是放任自流,教学任务完不成怎么办?”其实教学要有长远目标,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学,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孰轻孰重,不言而喻。只要科学安排,巧妙穿插,并不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有些内容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交流,稍加点拨、引导即可,教师应该大胆放手,信任学生。
例如,面对《世说新语》《浮生六记》这种古文的整本书阅读怎么办?笔者采用的“任务驱动法”重在一个导字,培养学生自觉阅读名著的良好习惯,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给学生提供足够的阅读时间。学生准备好相关名著,教师定期精心设计好问题导引,引领学生阅读,定期检查,围绕主题开展交流。例如《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每类有若干则故事。教师可以根据内容分为若干专题,学生课后阅读并准备资料,在课上进行交流。教师教得少、很轻松,学生系统精读整本书,融会贯通,心中就会拥有一本立体的名著《世说新语》。
综上,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致力于少讲,精教,把诵读权、研读权、提问权、时间权都还给学生,真正做到放权,放手,放心。那么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才能真正得到培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大新实验学校(21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