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汤联合针刺对脑梗死后遗症患者血液流变学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2020-02-14杨君祖
杨君祖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致残率及致死率均较高。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进步,虽然使死亡率降低,但治疗后均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口眼歪斜、肌力减退、意识障碍等,且恢复过程较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目前临床上常用抗血小板聚集、疏通脑血管等方法治疗脑梗死后遗症,但其效果并不理想[2]。基于此,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中医疗法活血化瘀汤联合针刺对脑梗死后遗症患者血液流变学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8例。对照组中男28例,女30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62.58±2.36)岁。观察组中男31例,女27例;年龄46~80岁,平均年龄(62.49±2.34)岁。2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均自愿加入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诊断标准西医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3]中脑梗死后遗症的相关诊断标准:伴有口角歪斜、认知障碍、言语功能障碍等症状;经CT检查显示脑梗死。中医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中相关脑梗死后遗症诊断标准:属于气虚血瘀型,症见肢体痿软无力、纵缓不收,伴有患侧感觉麻木、言语謇涩。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行基础治疗,口服阿托伐他汀钙(浙江乐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63270,规格:20 mg)降脂,2片/次,1次/d;同时口服阿司匹林片(陕西新丰禾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61020146,规格:0.3 g),1片/次,1次/d。并指导患者饮食和进行康复锻炼。治疗3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活血化瘀汤联合针刺治疗。活血化瘀汤药方组成:丹参18 g,黄芪30 g,赤芍12 g,川芎12 g,桃仁12 g,地龙12 g,鸡血藤12 g,红花12 g,蜈蚣6 g,白僵蚕12 g,蝎子3 g。用水煎服,2次/d,300 ml/次。针刺治疗主要取患侧手足阳明经穴:①于半身不遂者取曲池、肩髃、内关、委中、足三里、阳陵穴、三阴交、风市、腰阳关等穴;②于口角歪斜者取百会、太阳、地仓、风府、人中、下关、哑门、廉泉等穴;③于不语者取内关、通里、廉泉、三阴交针刺。具体操作:于上述穴位处常规消毒,采用提插捻转等针刺法,于穴位处留针30 min/次,1次/d,治疗5 d隔2 d再治疗,治疗3个月。
1.4 观察指标①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比较2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浆黏度、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小板黏附率。②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比较2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采用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分,该表共13个项目,总分42分,分值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呈正比。
2 结果
2.1 血液流变学治疗后,2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小板黏附率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对比 (例,
2.2 NIHSS评分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NIHSS评分对比 (例,
3 讨论
脑梗死主要是由于机体血液循环受阻,导致脑部供血供氧不足,进而造成大脑损伤,同时对中枢神经系统及肢体运动功能等均有较大伤害,对患者生命构成极大威胁。临床上采用常规治疗虽然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症状,但依然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降低患者生活能力,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5]。
中医学将脑梗死纳入“中风”范畴,认为脑梗死是由于元气亏损导致的,机体阴阳失调、气血逆乱导致机体发病,待发病日久,造成气虚血瘀、脉络瘀滞,进而气不行血、血不养筋,导致肢体废而不用[6]。因此治疗原则以活血化瘀、益气通脉为主。方中,黄芪健脾补气;丹参、赤芍、川芎通络活血;地龙、桃仁、鸡血藤、红
花散瘀活血;白僵蚕化瘀散结;蜈蚣通络止痛;蝎子祛风通络;全方合用可起补气活血、通络化瘀之效。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活血化瘀汤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造成的血流阻塞,增加血流量,改善脑细胞供氧供血不足状态,缓解症状。口服活血化瘀汤的同时配合针刺,针对患侧对症取穴,可以达到疏通气血、舒筋活络的作用,增强患者肌群功能,促进肢体功能恢复。现代研究表明,针刺可以扩张脑血管,改善大脑缺血、缺氧症状,同时缓解肌肉痉挛,提高肌能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肢体功能障碍[7,8]。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小板黏附率及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表明活血化瘀汤联合针刺治疗脑梗后遗症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血液流变学各指标水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