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维修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对策
2020-02-14董坚
董坚
(太原科技大学 山西 太原 030024)
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 年开始扩大招生以来,规模急速扩张。1999-2018 年的20 年时间里,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人数从720 万人,逐步增加至3420 万人。普通高等学校校舍建筑面积由15400 万m2,增加至97713 万m2。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型为大众化教育,规模居世界第一。在精英教育模式下发展起来的高校,其各类基础设施、建筑物、构筑物使用年限较长,各类保障条件,与广大师生工作和学习生活需求之间矛盾凸显。因此高校除新建项目外,针对基础设施和老旧房屋的修缮工程成为保证学校正常运行、促进学校发展的一项关键工作。近年来中央及地方财政,对改善高校基础设施投入的经费逐步增加。如何提高维修资金的使用效益,加强各类维修工作的过程管理,是新时期高校后勤保障部门面临的重要问题。
1 高校维修工程特点
1.1 涉及行业多、覆盖专业广
高校维修工程的实施过程,是一种全过程综合管理,涉及勘察设计、招标采购、供货施工、监理审计等多个行业。所覆盖施工专业有土建、水电暖安装、装饰装修、结构加固、园林道路等,客观上要求各环节参与者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较强的专业技术水平。
1.2 受多种条件约束
由于维修工程自身特点限制,存在施工场地局促、工作面狭小、无法像新建工程一样大刀阔斧的开展。同时维修工期受限、周期性强。为了减少对学校正常运行的影响,专项维修工程大多安排在假期突击实施,开学后立即投入使用,工期非常紧张。不可预见的突发性维修工作频繁,小额零散工作多,包括日常零星维修和抢修工作。其特点是事先无法预测、不能同一般建设工程一样事先确定维修方案、工作内容和工程造价,为过程管理带来一定困难。
1.3 程序规范性强
普通高等学校所使用的维修经费,基本以财政资金为主,此类资金的使用需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执行。这就要求维修工程从立项审批、采购实施、竣工验收、审计结算、质量保修,全过程管理中明确责任、精细高效、依法合规。
2 高校维修工程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2.1 制度建设不完善
现有管理制度不能把控管理过程每个环节,不能完全涵盖全部风险点,还停留在粗放管理阶段。不相容岗位未有效分离,责任权利不明晰,没有形成管理上的闭环,不利于廉政建设,不能“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增加了不作为、职务犯罪的风险。制度“失修”问题严重,不能适应新时期要求,跟不上国家法律法规发展的步伐,不能为学校的改革发展保驾护航。不能形成“明责、负责、问责”的依据和配套管理机制。
2.2 缺乏计划性和主动性
普通高校办学经费总量有限来源单一,配套维修经费紧张。在编制维修计划上缺乏前瞻性和长远规划,被动解决当下问题多,主动作为少。维修工作一般只能按照轻重缓急程度排序实施,还停留在基本满足运行需求,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被动工作阶段。维修工作标准偏低,不能满足学校后勤服务保障能力提质发展、改革创新的要求。
2.3 采购环节的不利因素
普通高校的办学性质和主要使用财政性资金的特点,决定了大多维修工程的招标采购,必须在《政府采购法》的法律框架下严格执行。教育公益性的特点决定了维修工程的微利性。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解决好公益性投入和市场化运行的问题是难点。高校维修工程采购普遍存在大公司不愿干、小公司干不好的问题。存在不可预见的维修、抢修工作如何按照政府采购的规范程序执行的问题。
2.4 管理工作专业技术条件局限性
高校后勤保障部门工作人员普遍存在现场工作经验多、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专业理论水平较低的问题,其工作能力无法满足当下工程管理的规范性和专业性的要求。加之决策层存在“重建设、轻维修”的思想,导致维修工程无规范设计、造价不准确、工程量偏差大、工程变更多,施工过程管理不到位的问题突出。
3 高校维修工程管理的主要对策
3.1 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
高校维修工程实行精细化管理,是高校深化改革和内涵式发展的客观要求。精细化是一种意识、一种认真的态度,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精细化管理是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管理中涉及的每个要素、环节、流程加以细致地优化组合,充分挖掘潜力,以最少的投入达到最大最优的产出的一种现代管理方式。高校维修工程精细化管理,就是按照国家及行业规范和标准,对维修工程管理各个环节,设置具体细化到每个子项目、每种材料、每种工序的质量标准,使维修工程管理在每一个方面、细节都有精确的标准。
3.2 完善制度建设
管理制度是明确权利、落实责任的规范和保证。高校维修工程管理制度应当结合校内相关部门的职能和权限,按照各类维修工程的特点,贯穿维修工程实施的全过程。在决策立项、招标采购、现场实施、竣工验收、审计结算、质量保修等各个方面科学合理的制定,同时也要加强内控管理制度建设。完善的管理制度可以简化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效率,具有权威性、排它性、相对稳定性等特点。如在决策立项方面,管理制度应明确要求后勤保障部门在摸清家底、建立各类基础设施信息台账的前提下,结合学校整体规划和当前需求,会同使用单位、基建、资产、审计、财务等部门,经过充分论证维修工程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绩效目标后,按照学校维修经费情况和工程轻重缓急程度排序,确定年度维修计划后立项实施。特别对一些关系到校园安全和基础保障方面的民生工程,应提早规划主动作为,转变后勤保障部门被动服务的工作方式。
3.3 严控招标采购环节
通过科学严谨的招标采购程序甄选出有实力、讲诚信的施工企业,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高校采管部门,应按照招投标法和政府采购法等相关规定,在合理运用招标与非招标采购方式上,充分满足每个工程实施的具体要求。对于采购和施工过程中的种种不可控因素,应从采购人的角度建立具体可操作的应对预案,这是对学校和广大师生利益负责。例如,在政府采购非招标方式中的竞争性谈判,其最低价中标方式,为主要风险点。学校希望“低成本、高质量”,但施工企业往往考虑先拿到项目,再通过降低施工成本或不断追加变更的方式获得利润,给工程质量和过程管理埋下隐患。这就要求招标采购需求明确、施工过程管理精细、竣工验收严格规范,不给施工单位可乘之机。另外,对于自有维修人员无法完成、不可预见的维修、抢修工作,可通过“控制经费总额、竞争折扣费率、依实审计结算”的方式,招标入围一到两家施工企业负责实施。
3.4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做
维修工程管理专业性和规范性强的特点,对高校维修工程管理者的综合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后勤保障部门应激励管理人员努力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委托工程设计单位、造价咨询单位、招标代理单位、施工监理单位等专业技术服务机构的方式,短期内提升管理工作水平。对于工作内容简单、工程造价较低不适合单项委托的维修项目,可依据服务期限或年度维修工程计划概算总额作为主要采购需求,合并打包后委托给设计、监理、造价咨询等机构。另外,以往的维修工程审计,以竣工结算事后审计为主,但财政资金实行跟踪审计是大势所趋。按照当下高校审计工作全覆盖的要求,只有深入现场,关注产生问题的源头,抓住重点和注重程序,才能有效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
4 结语
高校维修工程管理需要遵循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一般性标准,离不开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本质,同时又要按照其自身的特点和运行规律,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完善制度建设、把控各关键环节,科学高效运行,为新时期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