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疾病防治中常见误区分析
2020-02-14王晰
王晰
(卓尼县畜牧工作站 747600)
牧场在养殖过程中应加强对动物疾病的防治工作,兽医必须实时了解牧场动物的基本情况,并给出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提高动物的免疫力,尽可能地降低动物的发病率。
1 动物疾病防治常见误区
1.1 药物滥用情况严重
部分兽医在给动物进行治疗时通常依据自身的经验直接用药,但因对动物疾病没有进一步的确诊,就可能出现误诊,进而加重动物的疾病,甚至直接导致动物致死。 同时还有部分兽医在用药时过于随意,虽然没有对动物造成直接的伤害,但对动物的免疫系统造成了破坏,使动物免疫力降低,进而使动物更容易生病,甚至生病也不容易治疗,其中出现最多的情况就是乱用抗生素。 在具体分析动物疾病类型时,就会知道其实不使用抗生素也能够治疗动物的疾病,而抗生素如果使用不合理,就会使动物身上的病菌产生抗药性, 进而对动物的肠道菌群产生巨大的影响。 但是多数兽医都觉得使用抗生素可以治疗动物的任何疾病,因此,滥用药物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1.2 药物使用不规范
动物的药品种类繁多,用途复杂,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而部分兽医在对动物进行救治时通常依据药物说明书或较明显的药性来用药,但是每种动物的形态特征并不相同,对药物的抗性也不尽相同,因此,兽医在给动物用药时,药量不容易把控,药量不是偏大就是偏小,而药量过大容易使动物病情加重,药量过小对疾病不起作用,从而不能够很好地治疗动物的疾病,直接对动物的生命造成威胁。
1.3 治疗方法不恰当
兽医在给动物治疗疾病时一般采用肌肉注射、口服及静脉注射等用药方法,而在预防动物疾病时一般依据不同的动物、不同的情况等选择最恰当的用药方式[1]。 假如用药方法不准确,对动物的疾病就起不到药物预防及治疗的作用。 假如把治疗药物溶解在水中再使动物喝掉,但基于动物本身的体质问题,自身很难溶解药物,进而导致毒素在动物体内长久存在,使药物治疗的效果也降低,且还有可能引发其他的并发症。 假如动物的肠胃出现问题,通常采用药物口服的方式进行治疗;而其他的症状多采用肌肉注射的方法进行治疗。 因此,兽医的治疗方法不当则可能直接使动物的疾病情况更加严重。
2 提升防治效果的对策
2.1 强化专业知识培训
为了更好地做好动物疾病防治工作, 必须不断加强兽医的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定期对兽医进行专业化的知识培训。 但在培训前应该提前制定培训计划,并严格执行培训计划,可以通过多媒体资料使兽医加强专业知识及技能, 并通过专业人员进行讲解各类动物药品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重点强调药品的使用方法,使兽医充分掌握动物用药的方式及方法,并能够严格控制药物的剂量。
2.2 提升职业道德培养
在进行动物疾病防治工作时,兽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完成动物防治工作,兽医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在用药之前要先对动物疾病进行确诊, 并依据不同种类的动物特征,科学合理地选择药物、用药方式且控制药物剂量,杜绝因药物使用不恰当而导致动物疾病加重的情况出现[2]。 因此,兽医必须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 使兽医在进入牧场时能够充分感受到动物疾病因防治不当会出现什么后果, 进而使兽医在用药时更加谨慎。
2.3 健全免疫程序的机制
在进行动物疾病防治过程中,兽医要依据动物种类的不同,制定科学合理的动物免疫程序机制,提升动物的免疫力,进而有效防止动物疾病的传播。 动物用药时严格遵守药品使用说明,并控制药物的剂量,尤其是抗生素的使用等,杜绝滥用药品的情况发生。
3 结语
总之,在进行动物疾病防治过程中,兽医在用药时必须科学合理,严格控制药品剂量,并选择有效的防治措施,避免因误诊而使动物疾病加重。 而牧场在进行动物养殖过程中,必须采用精细化管理, 对于动物疾病应该积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早发现、早治疗,避免动物疾病的大规模传播,进而给牧场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