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特点与综合防控
2020-02-14邓吉初
邓吉初
(安化县马路镇动物防疫站 413506)
乙型脑炎也称日本乙型脑炎或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以乙型脑炎病毒为病原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 猪乙型脑炎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重点控制的传染病, 该病广泛的发生于亚洲东部地区,在全球范围内也均有分布[1],本病有一定的季节性,在夏季和秋季发病较多,而春季和冬季发病较少。 成年患病猪多数表现为繁殖障碍,患病仔猪则表现为痉挛等神经症状。
1 病原学
乙型脑炎病毒是猪乙型脑炎的病原,本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的RNA 病毒,其病毒颗粒为球形,呈20 面体对称结构,有包膜、囊膜结构,囊膜上均匀分布着许多棘状凸起,该凸起是病毒的血凝素,有凝结动物红细胞的作用。 乙型脑炎病毒主要存在于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脑脊液以及血液当中。 本病毒最早于1870 年被发现, 在我国最早1949 年分离得到, 目前在日本、韩国、泰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蒙古、新西兰、澳大利亚以及中国等国家均有广泛分布。
乙型脑炎病毒对环境的抵抗力较低,50℃下30min 或100℃下2min 均可以使其灭活,对化学药品也比较敏感,常规的消毒剂均能起到良好的杀灭作用, 日常消毒可以选用高锰酸钾、甲醛、来苏儿等。 但该病毒对干燥有一定的抵抗性,冰冻干燥法处理病毒后可使其存活数年。
2 流行病学
乙型脑炎病毒可以感染多种动物,但仅有人、猪、马感染后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 本病主要的传播媒介是蚊虫, 如库蚊、伊蚊、按蚊、库蠓等均可以作为媒介传播乙型脑炎病毒。 本病在猪群中感染率高,但发病率低,这是因为猪发生毒血症所需要的病程较长, 但是随着养猪业的蓬勃发展, 目前猪的饲养量很大,猪群更新速度快,所以多数猪仅处于带毒状态,这也使得本病更容易通过蚊虫传播,扩大传播面,使更多动物受到威胁。 本病的发病时间与蚊虫活动时间密切相关, 夏季和秋季蚊虫活动频繁,该病的传播也较为广泛,而春季和冬季由于天气寒冷,蚊虫活动较少,发病率也逐渐降低。 乙型脑炎病毒可以感染所有品种、任意年龄的猪。
3 临床症状
猪在人工感染的条件下通常潜伏期在3~4d,表现为体温突然升高,呈现稽留热,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眼结膜潮红,粪便干燥,尿液颜色变深。 一些患病猪后肢会有关节肿大、轻度麻痹的症状[2]。 怀孕母猪最明显的症状是流产、死胎、木乃伊胎,也有的母猪会产出皮下水肿的弱仔,产下的弱仔成活率不高,即使存活也会出现抽搐等神经症状。 公猪患病后会出现睾丸肿大,有时是单侧睾丸,有时是双侧,触诊可感觉到睾丸温度升高,有明显痛感,性欲减退,精液品质下降。 剖检患病母猪常见子宫粘膜出血、水肿,产出死胎多为黑色,剖检死胎或弱胎儿可观察到脑水肿、胸腔积液、腹水、皮下水肿,脑膜充血。
4 诊断方法
根据患病猪的临床症状可以初步诊断, 如果需要进一步确诊可以通过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 最传统的方法是进行病毒分离鉴定,无菌采集病死猪的脑组织或其他病料进行病毒分离,一般分离后的病毒可以接种于BHK-21 细胞, 一周后就可以采集病毒[3]。 也可以直接将病毒接种于一周龄的鸡胚的卵黄囊内,分离得到的病毒应当用标准毒株与标准免疫血清和分离得到的病毒进行鉴定,最终诊断该病例是否为猪乙型脑炎。 除病原学诊断方法外也可以用血清学方法进行诊断,目前已知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验、乳胶凝集试验、Elisa 法等诸多血清学方法均能够鉴定该病毒,可以作为可靠的确诊方法。
该病从症状上看与布鲁氏菌病较为相似, 所以需要着重进行区分。
5 综合防控
预防猪乙型脑炎的最可靠办法是防蚊灭蚊和免疫接种相结合,防蚊灭蚊可以有效的切断传播途径,避免病毒从猪体内传播至蚊虫后再传给猪的恶性循环。 蚊虫多生活于稻田或水生植物周围,所以在有水的地方更要做好灭蚊工作。 灭蚊方法可以分为药物灭蚊法、生物学和生态学灭蚊法,在日常的生产实践中药物灭蚊法更为常用,即在猪圈内各个角落及时喷洒外用杀虫药,再给猪圈钉上纱窗,防止蚊虫进入。 而免疫接种则是降低猪的易感性,使猪产生相应抗体,降低发病率。 目前我国用于预防猪乙型脑炎的疫苗主要分为灭活疫苗和活疫苗两种, 灭活疫苗常用的毒株是P3 毒株和HW1 毒株,免疫期为10 个月,活疫苗常用的有SA14-14-2 株减毒活疫苗和ML-17 株弱毒活疫苗,这两种疫苗都是在猪乙型脑炎流行季节到来前一个月对猪只进行免疫接种。这两类疫苗均能起到良好的免疫作用。灭蚊防蚊和免疫接种相配合,能够大大降低猪乙型脑炎的发病率,从而提高养殖场的繁殖率,带来更高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