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蓝耳病的防控
2020-02-14戴鑫鑫盛金良
戴鑫鑫,盛金良
(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832000)
猪蓝耳病又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由蓝耳病毒感染所引起,呈世界流行,北美、欧洲、东亚、南亚、澳洲等是本病发生的重灾区,猪场一旦发生经济损失巨大,该病严重影响了养猪业的发展[1]。
1 简介
本病由蓝耳病毒感染所引起, 该病毒属于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耐寒不耐热,可侵害任何年龄段的猪,无论是商品猪还是种猪,感染后都能表现较为强烈的症状。 除了猪之外,其他家畜和家禽暂未见有感染的报道, 但已经发现野鸭等鸟类动物能携带该病毒扩散。 所有种类的猪中,妊娠母猪和哺乳期的仔猪感染后发病最为严重, 也是造成养猪场蒙受巨大损失的重要感染群体。 相对来讲,育肥猪、保育猪感染后发病较温和。
2 临床表现
妊娠期母猪感染后以流产和繁殖障碍为主要表现,怀孕前期和中期感染时,可出现死胎、木乃伊胎[2]。 怀孕后期感染时,母猪会早产,一般比正常分娩能提前一个半月,产出的胎儿体重不达标,多在一周之内死亡。
除了流产外, 感染的母猪也会表现全身症状, 如耳尖、四肢、尾巴、乳房等处呈现蓝紫色,这些皮肤表现一般在症状出现后的第5~7d 开始出现,且以耳尖表现最为明显,故得名“蓝耳病”[3]。 有些母猪发病后出现泌乳不足,乳汁质量下降。 曾发生过本病的母猪配种后再次怀孕困难,即使能成功配种,窝均产仔数以及仔猪成活率等都会显著下降, 仔猪在后期生长过程中机体也较弱,料肉比高,容易生病,出栏时间延长。
公猪也能感染,起初表现精神倦怠、嗜睡,对外界刺激反应不敏感,活跃度下降,性欲降低,精神差。 小猪感染后主要以呼吸道症状为主,表现经常咳嗽、气喘,后期出现呼吸困难,病猪呈犬坐姿,腹式呼吸,自然状况下,死亡率高达50%以上,有些猪群甚至能达到90%,养殖损失巨大。
3 防控
防控本病必须严控外源性输入, 防止该病在场内扩散,对猪群进行科学免疫。
3.1 严控外源性输入
未曾发生过本病的猪场必须严控外来病原的输入,所有靠近生产区的人员和车辆都应加强提醒, 有必要进场的一定按照正规消毒流程进行消毒后, 更换场内专用衣物再进入。 后备母猪、怀孕母猪、哺乳母猪以及仔猪等生产舍杜绝进入。 除了兽医人员、必要的技术员工以及设备维护人员之外,其他人员不得进入生产核心区。 一线饲养员只能负责各自圈舍的管理,不得到其他圈舍走动串门。 疫病流行期间,所有场内员工禁止到生猪交易市场、屠宰场等地活动。
3.2 防止场内扩散
曾流行过本病的猪场,为了将环境中的病原彻底净化,必须每周保持2~3 次的消毒频率,消毒前可将场内垃圾、杂物、粪便等进行清理,防止对消毒效果产生影响。 消毒时应选择一个晴朗无风的天气,一是消毒液喷雾后在空气中悬浮时间较长,消毒更彻底;二是也可以避免喷雾后,空气湿度突然加大而造成猪群感冒。 消毒剂建议首选氧化剂类和醛类消毒剂,如过硫酸氢钾、过氧乙酸、碘制剂、戊二醛等,这些消毒剂对病毒的杀灭效果较好。除此之外,场内道路、走廊、场周围等要经常在地面撒生石灰或喷雾2%的火碱溶液,防止因人流、物流、车流等引发的病毒扩散。
3.3 加强疫苗的免疫
加强猪群的疫苗免疫能很好地对易感猪群进行保护, 目前蓝耳病疫苗有两种,一种是灭活疫苗,另一种是弱毒活疫苗。 灭活疫苗具有免疫安全,不返毒的特点,但免疫后保护率较低,只能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 活疫苗免疫后效果比灭活疫苗要好,除了体液免疫之外,还能产生细胞免疫,但活疫苗还存在一定毒力,容易返毒,安全性较差。 接种活疫苗的猪场,免疫前后的15d之内不要接种其他疫苗,防止效力产生相互影响。 后备母猪在配种前要免疫2 次,第一次在配种前2 个月,第二次在配种前1 个月免疫即可。 仔猪在母源抗体消失前进行首免,一般在1 月龄左右,之后再过一个月进行二免。 需要提醒的是,公猪和妊娠期的母猪不能接种。
4 讨论
猪蓝耳病是困扰养猪生产的重要病毒病之一, 虽然疫苗免疫能够控制,但很多弱毒疫苗使用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不少问题。弱毒苗是活苗,接种后能在体内携带较长时间,对其他猪也能产生散毒作用。 另外,疫苗株也能经胎盘传染仔猪,而还未发育成熟的胎猪对疫苗株抵抗力低,免疫后很容易导致死亡,这也正是妊娠母猪不建议免疫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