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石油时代快来了
2020-02-14孙惠民
文/孙惠民
很多人学生时代就学过一个经典场景——奶农将成千上万的牛奶倒进下水道,而城市里吃不起饭的穷人比比皆是。万万想不到,历史会重现。4月中旬,《纽约时报》记录下了和课本中大萧条时期类似的场景:“在威斯康星州和俄亥俄州,农民正把上千加仑的新鲜牛奶倒入池塘和肥料坑中。爱达荷州的一名农民,挖了好几条大沟掩埋100万磅洋葱。”
怪事不仅一例。4月22日,投资圈也发生了一个大事件——中行原油宝事件。部分前期看多原油价格的投资者,通过中国银行的原油宝产品投资了国际油价。这部分投资者在他们认为的低价“抄底”。4月20日晚,美国原油期货05合约出现负值结算价后,这部分投资者不但亏掉了本金,还面临倒欠银行钱的情况。
这是什么机制?5月,美国石油价格指标WTI收于-37.63美元/桶,创历史新低。这个负数意味着原油存储或运输成本远超商品本身价值,油商“贴钱”也要求买家把油带走。原油交易虽然轻松,原油存储却是个沉重的负担。原油宝的购买者作为买家,只有贴钱给银行才能把这笔交易脱手。
此次原油宝事件反映出,新冠疫情蔓延全球后,过剩库存正成为困扰全球多个产业的大问题,其中就包含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石油。现在问题的关键,石油并不像牛奶、蔬菜一样可以轻易地被销毁。
上世纪50年代石油危机论诞生以来,石油过剩几乎就是一个不可能发生的笑话。1908年伊朗发现石油以来,其就被视为工业的血液,以及“黑色的金子”,对现代经济和政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回顾整个20世纪,有3起重大的国际纷争被油价所左右。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石油输出国组织中的阿拉伯成员国为打击以色列支持者,收回了原油标价权并大幅提高油价数倍,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1978年至1980年,伊朗革命和两伊战争先后令两国石油数度停产,导致全球原油供应骤减,油价急剧上升。这次的石油危机,导致美国出现了严重通胀和贸易逆差扩大。为此,美国推动了“广场协议”的签订,进而导致日本泡沫经济及一系列后续变迁。1986年,石油价格降到10美元/桶以下,使国际石油市场出现混乱,对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造成猛烈冲击,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
而今,产能过剩成了石油的新问题。石油过剩正由一个笑话演变成一个事实。只不过此次的疫情,加速了这个事实的到来。
100年前,煤炭在美国能源消费占比接近80%。不到20年,这一比重便下降了一半;而近40年内,随着石油替代煤炭成为全球性的主要能源,比重又进一步下降至五分之一。即便当时煤炭价格比石油更便宜,但这种转变还是发生了。这是因为机动车并没有其他真正可行的动力来源,而其很快就从一种奇异的奢侈品变成了大众喜爱的交通工具。
如今,汽车在世界石油消费中的比重达到了45%左右。随着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兴起,世界可能即将发生一场交通运输和能源科技领域的变革。与此同时,从全球来看,石油在发电和供热市场中的比重不到20%,且由于另一种新技术——可再生能源的兴起,比重将进一步下降。两者叠加,可能给石油市场带来一场巨变,正如一个世纪前煤炭市场的变化一样。
沙特石油前部长Sheikh Zaki Yamani曾表示:“石器时代的终结并不是因为石头没有了,石油时代的终结也不会由石油短缺造成。”
后石油时代,快要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