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工业主导型乡村的规划与建筑设计研究

2020-02-14彭宏玮于欣波

建材与装饰 2020年17期
关键词:乡土农业发展

彭宏玮 于欣波

(辽宁科技大学 辽宁鞍山 114051)

0 引言

自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提高,国家综合实力获得稳步提升。但伴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改革,城乡的社会结构、产业结构等发生变化,城乡发展的不均衡现象日渐突出,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依然存在,乡村劳动力缺乏、发展活力不足等“乡村病”日益严重。

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会议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下阶段工作的重要任务。乡村和城市一样是一个发展空间,两个空间应有平等的发展权。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系,针对乡村人居环境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基础差的问题。加快推行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对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1 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建设新乡村的案例分析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党现阶段的头等大事。随着社会发展,现阶段已具备启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条件。随着社会发展,乡村的主要矛盾也在发生着变化,从党的十六大上提出的“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到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都是针对乡村建设工作提出的新标准。

在不同的生产发展阶段,发展生产力的着力点是不同的。十六大与十七大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矛盾是农业的供给不足,所以大力发展农业、提高农产品产量是上个阶段的首要任务。经过这些年我党的领导与国民的努力,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长足进步。现阶段乡村的主要矛盾是结构性矛盾,在保证产量满足供给的基础上寻求“质”的转型,即全面复兴乡村的产业空间。

1.1 农业农村带动型——以浙江省余村为例

农业农村的发展的核心是在满足农产品产量的基础上,形成有竞争力的农业乡村。以质量农业、健康农业、安全农业、高附加值农业为要求,提升农产品的产业价值。

浙江省庆元县屏都镇余村位于庆元县西南部,安溪与松源溪的三角洲。余村南侧不远处的马鞍山一带属海拔在5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土质主要为黄壤土,肥沃疏松、有机质含量高,栽培柑桔的条件得天独厚。

随着都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节日度假休闲的热情日渐高涨。余村契合需求发展特色休闲农业、观光旅游以及相关的餐饮、民宿等服务业。以特色农业为驱动,融合服务产业壮大经济体系,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注入长足动力。同时依托乡村特色的山水林田湖资源,实现了生态宜居以及农业农村的多功能性,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1.2 非农产业带动型——以辽宁省盘锦市古城子镇为例

我国城镇化、工业化水平已有显著提高。从城乡结构看,2019年城镇常住人口8313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790万人;乡村常住人口56401万人,减少1260万人。我国乡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40.42%。截至2018年底,我国就业总量达到77586万人。有条件以城市作为驱动带动乡村发展,以城市企业支援乡村建设。

盘山县古城子镇位于辽河北岸,东临盘海高速路和沟海铁路。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毗邻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辽宁盘锦辽东湾新区。以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依托,以辽河口生态经济区为平台,聚焦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围绕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规模,加速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走出村企结合、村企共建的发展新方式。

乡村以企业为依托,成片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对乡村的业态加以重构。在产业转型的道路上,由企业注资建设乡村基础设施,投资建厂以吸引村镇外来劳动人口,带动地区活力,为共建生态宜居新乡村提供发展基础。

2 人地关系理论对现阶段乡村发展问题的启示

城市与乡村的关系是最基本的经济社会关系之一,两者是共同发展、协同进步的有机个体。在面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农业于乡村经济占比下降、青年劳动人口流失、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管理不力等“乡村病”时,从人地关系理论入手,结合地区乡土文化,以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解读问题。

2.1 时代感

我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乡土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而乡土文化的载体是城市之外的村落,它们中的许多具有重要人文价值与历史文化底蕴。

在乡村同城市争取相等地位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应具有自己的地方文化特色。传统的建筑与自然呼应,产生了与城市迥乎不同的美。传统居住空间的式样形态,是与乡村文化相对接、与乡村的山水田林相对应的。对于规划设计从业者而言在设计与改造时理应尊重乡土原有的自然风貌与人文历史价值,以及建筑空间对于人的精神价值。

但对于“时代感”的解读并不是单纯的保持旧貌,而是要在乡村振兴产业兴旺与尊重地方历史文化特色之间寻求平衡,找到符合国情、契合地方实际情况的第三条道路。

2.2 微介入

建筑师作为设计的参与者在看到物质需求矛盾的同时,应该进一步看到新兴理念与传统价值上的内在冲突。需要设计者找到自身在方案中的位置,找到需求并看到发展的态势进而寻求平衡,以保留乡土的历史价值和重塑乡土的文化身份。也要平衡在建设现代化新农村浪潮中世俗传统的去与留,并尽可能地与当地实际生活相结合,保护原有的、传统的人居空间与生活方式。

2.3 多元性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乡村社会的“耕读文化”,凝聚了乡民对“人地关系”的朴素认知,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其乡村的选址布局和建造方式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和社会语义。规划者和设计者在引入现代元素的同时,要尊重地方特色、巩固乡土文化,强化原住民对故土的归属感。乡村需要发展,也需要故土的根。

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和景观风貌往往呈现出其独特的地域性和多样性特征,是城乡规划学、建筑学和风景园林学等学科在深刻认知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值得深入研究的理想范本。

2.4 顺势而为

现阶段乡土的传统村落面临着严重的自然破坏和人为损害,因此在下阶段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时应在理论认知、设计理念和实施方法上需要系统的科学理论武装,统筹乡村发展的整体规划。在产业下乡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应做出“设计下乡”的要求,走可持续绿色发展的道路,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认知到乡土现阶段的局限,避免一味追求发展速度的攀比心理,造成“破坏性建设、建设性破坏”。

3 乡村振兴战略给予建筑从业者怎样的启示

传统聚落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生长的过程,而且往往是由乡民对乡土建筑进行规划、设计与建设。在今日乡村振兴战略紧锣密鼓地推行下,传统乡村平静的发展态势被打破,势必造成种种问题。在新时代乡村建设的探索道路上,建筑师应该以怎样的角色与态度参与其中,是值得每一个建筑从业者思考的问题。但“规划、设计、建设”显然不是一个封闭体系,对新时代乡村建设也是同样。这一进程不仅需要众多学科的多方协作,还需要乡民自下而上的自愿参与。规划、设计与建设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猜你喜欢

乡土农业发展
亲近乡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乡土中国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芬芳乡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