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乡土建筑在乡村振兴中的意义

2020-02-14江昔瑾

建材与装饰 2020年17期
关键词:乡土传统建筑

江昔瑾

(海南省建筑设计院 海南海口 571100)

2018年国家颁布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后,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的规划建设活动在全国各地掀起了热潮,现在回头来看看这几年的建设成果,既有令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的成功案例,也出现了不可回避的问题,特别是在传统乡土建筑的处理上,甚少对村庄的演变规律及单体建筑的内涵进行深入的研究,导致了千村一面、乡村风貌城市化现象的出现,使乡土建筑失去其自然感、质朴感和历史感。因此,如何厘清乡村传统肌理脉络、院落构成、建筑形体、建筑色彩及节点做法等,维护乡村的自然属性和人文历史,并使其融入时代发展的成果是我们建筑师的现实使命。

1 传统建筑的文化意义

我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造就了成千上万各具特色的乡土村庄,它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它孕育和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成长和演变过程,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色彩、地域文化基因和人民审美价值,是彰显和传承中华文明最直观的载体。千百年来,它守护着故土、庇护着子孙,并向世世代代的子孙昭告着祖宗的期望、香火的传承、人文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它完美的体现了中华民族“天、地、人”三才之道的伟大思想,强调了中华民族乐于与天地合一、与自然和谐的精神[1]。中国的乡土建筑深刻的反映着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在农耕文明中影响最为广泛的是宗法制度,宗法制度相对应的是宗祠建筑,说明了乡土文化是一个礼俗文化,人们在祠堂决断宗族大事,进行祖先的祭祀等。乡土文化中的泛神文化相对应的建筑是龙王庙、土地庙、山神庙等,代表的是朴素的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还有邻里文化和一些生产性的建筑物等都反映着农耕文明的辉煌。乡村的文化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各个地区的文化各具特色,是整个民族文化的缩影,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乡村振兴的建设中,打造留得住的“根”的记忆[2]。因此,只有深入乡土、尊重乡村的生活形态和传统习惯,才能营造出人民喜爱、与时俱进的美好新农村。

2 乡土建筑设计的要点

乡土建筑是地区社会风俗和民族文化的代表象征,不同地区的乡土设计是不同的文化符号,也是乡镇农村发展的载体。无论是艺术审美还是建筑材料,乡土建筑从设计到完工,都是基于当地气候、季节变化、地形地貌以及居民生活习惯所造就的独特产物。随着旅游行业的建设开发,乡土建筑作为别具一格,独具风味的地域性景观,也逐渐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获得社会广泛赞誉和认可[3]。比如位于杭州转塘镇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集功能分区合理,融建筑、空间、园林绿化、自然环境于一体苏杭园林式布局;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化中心设计构思源自羌寨聚落,以起伏的屋面强调建筑形态与山势的交融,建筑作为大地景观,自然地成为了城市景观轴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城市背景遥相呼应,将羌族的乡土特色与建筑文化完美相融,传承了乡土建筑。

乡土建筑是村庄风貌最具体、直接的表述,是乡村意象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传承乡村历史、营造乡村风貌、展示区域文化、彰显乡村特色的完美载体。因此,在进行乡村规划设计时应注意以下的几个问题:

2.1 具有识别性

在村庄的整体规划上,应理清村庄形成的自然条理和人文脉络,尽可能保留人们生产、生活及文化活动的历史痕迹,充分考虑山形水势,积极利用村庄的自然地形地貌的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塑造具有乡土特色的村庄风貌环境,通过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营造,呈现出具有“可识别性”的村庄风貌[4]。

2.2 因乡制宜保护和传承乡土建筑

乡土建筑具有自然性、实用性和质朴性的特点,简单易懂,是实用和审美的自然结合,因此,在进行乡土建筑的设计时,应尊重村庄的发展形势,在街巷布置、院落构成、建筑形体、建筑色彩、节点做法等的处理上直接体现人们的认知感受,才能进一步保护和传承村庄的传统风貌。

2.3 结合现代建筑理念进行乡土建筑的设计

任何事物的发展必然带有时代的印记,利用社会发展的新成果去提高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是一个设计师的责任和理想,因此,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的紧跟时代的发展,将现代先进的建筑设计理念、先进的专业技术成果、品质优良的建筑材料等融入乡土传统建筑之中,全面提高乡土建筑品质,缩小城乡差距,真正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乐在其中。

3 乡土建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3.1 人才流失严重,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出现断层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全国各地的城市化发展也越来越快,我国的传统村落文化遭遇到了非常大的危及,大量的农村人口开始向城市聚集,这种人口的流失使得乡村“空心化”的现象非常突出,乡村人口、土地、就业、生态、经济等全面出现了结构性失衡,人们向往着城市的生活,乡村社会慢慢的丢失了自己的文化自信,村民没有办法在乡村文化中找到依赖感和归属感,乡村文化失去了自己内在文化凝聚力和内在创造活力,这使得乡村建设更增加了困难。从前乡村手艺人的社会地位比较高,现在受到工业化机器大生产的影响,乡村手艺人的数量急剧减少,手艺品的质量、产量也受到很大的影响,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断层,现存的手艺人的数量非常少[5]。因此,如何在保持乡土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来提高农村就业及居住条件、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传承优秀文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本条件,是乡村规划设计需要面对的问题。

3.2 传统的建筑文化内涵渐失

乡土建筑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比较漫长,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及文化活动中慢慢规范起来的,虽然没有专业的建筑师对其进行规范设计,但一大批经验丰富的工匠深深扎根于乡土,显然,他们比我们更熟悉乡土建筑的演变过程及价值所在,不犯天、不犯地、不犯人是他们最朴素的设计理念,实现自然环境、邻里关系及文化信仰的融合共生是乡土建筑的最高理想。当然,乡土建筑其中蕴含着的传统虽然深厚,但是非常模糊,受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人们很容易盲目的对标现代城市的发展,为了实现经济的提升,从方案构思到材料的使用便利地模仿现代建筑的理念和做法,将古村落可以打造成一种文化空间的假象,摒弃了传统的建筑格局及建造工艺手法,使得乡土建筑失去了传统和灵性,没有原村民生活的痕迹,跟繁华的都市建筑相比土得掉渣,与传统的建筑相比则内涵全无,文化村落的保护工作也没有办法开展。

3.3 村民缺少乡土建筑的主人翁意识

在漫长的乡土建筑的发展过程中,村民的信息比较落后,乡土文化深厚,村民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也很强烈。当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生产方式的村民受到城市文化和经济的影响后,就开始对本村落的文化淡漠不关心,开始摒弃本村落的传统材料、文化元素和工匠技术,盲目的追寻城市建筑风格和外来风格,不在考虑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最大化的追求经济利益,破坏村落结构,复制现代化装饰,从而丢失了本村落的淳朴性和原真性[6]。

4 乡土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4.1 乡土建筑的保护

乡土建筑中的街巷、祠堂、牌榜及山水景观是乡土建筑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一个人的乡愁记忆和乡土情结,是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精神归宿,具有非常明显的区域性,因此我们在进行修复建设、展现当地文化遗产的时候应进行充分的研究,理清其中的历史脉络和人文思想,进行科学合理的保护开发,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与时俱进的现代文明成果,这样才能营造出邻里和睦相处、守望相助,文明薪火相传的宜居环境,进一步再现其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精神价值。而任何张冠李戴式的改造都无法实现保护文化遗产和促进乡村发展的双赢局面。因此,具体保护措施必须要明确三个方向:①尊重乡土建筑的地域性与民族性,虽然现代城市能够接纳乡土建筑,但是其建筑风格和选址环境如果与周围景物反差较大,则会破坏其建筑设计的整体感和艺术美感。乡土建筑作为反应乡村居民生活生产的日常设施,其功能性和设计感不能生搬硬套,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创新和改进,与现代科技和思想文化相协调,打造能够融入现代城市社会的乡土建筑,实现可持续性的多元化乡村文化传承;②要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乡土风格的回归,不能弃车保帅,否则毫无意义。只有在强化地域性特征和民族文化符号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改进和建筑方案优化,才能确保乡土建筑既能够满足现代城市生活节奏,又能实现乡土建筑的宣传和推广。③要按照景观营造的原则,用自由灵活的布局、本地的建筑材质、传统的形式和图案、绿树掩映的方式做出和谐统一、美丽而有特色的风貌,与周边环境和地域特色相融合,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4.2 动态有机的保护

乡土建筑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产,村民有改善环境的需要,但也有保护文化的要求。人们在追求舒适便利的居住条件的时候,可以进行适当的改造,但是要避免对乡土建筑进行大修大改,保持乡土建筑原有的文化底蕴。居民和乡镇工作人员要树立很强的责任意识,有关部门制定强有力的保护制度,各部门做好相应的监督工作[7]。村落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最大限度的带动村民保护乡村村落的积极性,认同本乡村的文化,做好乡土建筑的维护。

4.3 合理规划乡土建筑的设计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乡土建筑的合理规划,在保留原有的文化特色的同时充分发挥资源整合的优势,鼓励县乡土地资源的多规合一,优化村庄的功能布局,做到行政村由村庄进行整合安排、农房建设由专门的部门进行指导规划、生产生活的空间进行合理的分离,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安排。以壮寨乡居的廊桥客栈为例,廊桥是一种有屋檐的桥,以出行交通、遮挡风雨为主,辅之以有聚会交往、地区标志、旅游观光等功能。在壮族地区,廊桥一般建造在乡村的村口,巧妙地结合了桥、廊、楼、亭等,具备了承接旅游功能的基础条件。壮寨乡居将广南坝美村现有的部分风雨桥改造为临水客栈,既保留杆栏式建筑风貌,又满足现代居民住宿的功能需求,增添游客对古朴农居的深度体验。这种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乡土建筑原本特征的前提下,开发出能够使用且体验良好的设施功能,就是乡土建筑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手段。

4.4 完善的落地保障

①法律保障,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为了合理解决村民和村集体、个人和城市资本的纠纷,这就需要相关的法律来规范实施,落实到法律条文上,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②组织保障,乡村振兴的规划是由设计院和服务于村集体的设计师来进行的,所以设计合同的主体方是地方各级政府,这就需要明确相关的责任,并提供资金和政策来支持设计主体。③乡村规范的制定要充分结合乡村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进行深入的调研,根据村民的需要和乡村的个性化实施来进行设计。

4.5 结合现代科技进行乡村建筑的设计

传统的建筑设计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非智力的人力劳动,浪费了许多的资源[8]。随着现代人工智能的发展,借助无人机实施现场的调研取材,即准确又清晰,数据通过人工智能进行计算,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最直接的是为后期的工作进行提供了足够的设计依据。把VR虚拟现实、装配式建筑等应用到乡村建筑的建设中,实现更科学更合理的建筑理想。

4.6 完善土地规划制度

土地是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村庄的载体。没有了土地我们便失去了家园,而如果没有合法取得土地的法律规定、没有完善的土地规划利用制度的保证,我们便失去了合理合法规划利用土地的依据。目前,我国法律规定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归农民集体所有,而对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取得、确权等却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农村土地的确权和使用情况非常混乱,大量土地的确权事实难以理清、证据难以核对,导致土地问题难以依法解决,大量土地特别是宅基地的取得基本上是先占者得,掌握在农民个人的手中,甚至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了大量土地在个人之间转让的事实,而土地的实际所有权越来越碎片化,使得土地的规划利用越来越难,随着土地价值的提高,矛盾变得更加尖锐。因此,要从立法的层面上来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破解当前的困局[9]。

4.7 特色乡村振兴的建设

乡村建设需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特有的传统文化,合理利用乡村的资源优势,充分挖掘本地区的传统文化元素,提供更加人性化的设计,提高村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6]。将本地区的传统文化元素紧密的和城市化建设相融合,引入城市建设的优点,将传统文化和社会生产相结合,成分发挥本乡村的文化特色优势,把传统文化元素的精华和现代经济理念相结合,拉动内需,带动本乡村村民的脱贫致富,实现经济和文化的双重发展。通过完善和改造现代乡村建筑,即保护了本乡村的生态环境,又突出了乡村的文化主题,经济的发展还可以提高村民对本乡村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文化的自信心[10];即符合了当代人的生活需求和审美需要,又展现出乡村的地域和民族风格。建设新型美丽乡村,坚持走和谐、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让村民将传统民居文化和民族特色的生活方式传承下去,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乡村振兴才能细水长流。

5 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内城市化的水平也越来越高,但是我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的发展问题仍然是我国的基本问题,在振兴乡村的战略背景下,需要我们专业人员不断的探索和创新,结合自然风貌和民居传统,合理激活和再生乡土建筑的生命力,彰显乡土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让传统建筑自发的呈现出乡土生活的纯朴自然之美,让生活在其中的人民安居乐业。

猜你喜欢

乡土传统建筑
亲近乡土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乡土中国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芬芳乡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