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医学形态学实验室建设促进实验教学改革*
2020-02-14冯先玲
冯先玲 牛 茂 沙 鸥△
(1 深圳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系,深圳 518060;2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技术与护理学院,深圳 518055)
人体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等医学基础学科均属于医学形态学范畴。形态学研究人体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在基础医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学好其他医学课程的基础[1]。传统的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内容重在对人体组织和器官形态结构进行肉眼或显微观察,实验室建设也主要依据此进行配置。由于传统形态学实验教学方式的单一性,长久以来,形态学实验室功能单一、设施简单,严重地制约了新形势下形态学实验教学改革。为了适应现代医学教育对培养创新性医学人才的要求,以及教育部关于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要求,结合本院“高端(教学科研平台)、精英(人才培养模式)、超前(科学研究)、精湛(医疗服务)”的办学理念,重视形态学实验教学改革,培养优秀的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尤为重要。近年来,本院以搬迁新校区及高水平院校建设为契机,大力支持形态学实验室建设与更新,逐步推进形态学实验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传统的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医学形态学涵盖人体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等研究人体正常或异常形态结构与相关功能的学科,在基础医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多年来,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一直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形态学各学科相对独立,实验内容均为验证性实验。随着医学教育的不断改革,这种教学模式已暴露出诸多弊端[2]。
1.1 传统形态学实验室资源使用率不高
人体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各学科实验室相对独立,普遍存在重复建设问题突出,设备使用率低,造成实验室资源浪费。此外,各教学实验室仅对实验课堂开放,其余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同样造成了实验室资源浪费。
1.2 传统形态学实验教学效果欠佳
传统的形态学实验教学内容依赖于实体标本,而标本来源珍贵稀少、质量良莠不齐,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形态学各学科间实验课程安排相对独立,知识衔接性差,实验内容均为验证性实验,学生缺乏主动思考、动手实践的机会。此外,受实验室开放时间的限制,学生的实验预习、复习等自主实验的需求无法满足,其实践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未得到充分培养。
1.3 传统形态学实验教学人文教育缺位
形态学各学科,尤其是解剖学实验标本大部分来源于人体,我们称之为无语体师。以往实验课堂中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渗透较少,造成部分学生对标本不尊重、不珍惜现象时有发生。
为了克服以上问题,推动形态学实验教学改革,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加强形态学实验室建设非常必要。
2 本院形态学实验室建设的几点做法
2.1 整体规划,资源重组,构建多功能、综合性形态学实验室
本院以搬迁新校区为契机,对形态学实验室进行整体规划和资源重组,构建多功能、综合性形态学实验室。改变原来以学科为单位设置实验室的旧模式,对原学科实验室资源进行部分整合,建立以解剖、组胚、病理学科群为基础的综合性形态学实验室,有效避免了实验室重复建设及实验室设备利用率低等问题。
2.1.1 构建多功能综合性形态学实验室 实验室功能布局还包括有解剖标本制作室、大体标本取材室、显微外科解剖室、切片标本制作室等多种功能的教学空间,拥有全自动脱水机、染色机、包埋机、切片机、全自动取材台等先进设备,可以进行形态学方面综合创新实验及实验教学准备,满足学生和教师的多层次实验的需求,实现实验资源共享,为形态学综合创新实验的开展提供了基本条件。
2.1.2 构建多媒体数码互动实验室 多媒体数码互动实验室是进行形态学各学科实验教学的主要场所,包括解剖数码互动和显微镜互动实验室。解剖数码互动实验室主要承担解剖实验教学及少量病理实验教学;数码显微镜互动实验室同时承担组织学与胚胎学及病理学实验教学,实验室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解剖数码互动实验室每个解剖台均配置有高清摄像头,两侧墙壁配置有液晶大屏幕,可以通过互动系统将各个解剖台标本信息进行广播、监控和录制。数码显微镜互动实验室则利用无线局域网络实现教师端显微镜和学生端显微镜之间更加高清的同步示教和交流指导。
2.1.3 构建人体标本科技馆 本院人体标本科技馆的建设目前尚未完成,拟将人体解剖、病理、胚胎学大体、断层、塑化标本有机融合、有序摆放,并引入数字化虚拟标本和文化建设,对于加强学生人文教育,加大社会科普宣传均具有重要意义。
2.2 形态学虚拟资源库的构建与完善
由于形态学标本日益短缺,标本保存液污染环境等因素影响,将形态学标本数字化势在必行。数字化标本可以高仿真、全方位展示标本内容,并可对标本进行明确标注。自2010年起,本院就引入了组织学、病理学、解剖学虚拟图片库,近年又对虚拟资源库进行了不断补充和完善。更新虚拟资源服务器、购买全自动虚拟全景扫描显微镜(计划中)、将形态学虚拟资源库对接到本院虚拟实验网站,虚拟资源不断扩充和完善,提高资源库使用率。
2.3 加强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建立实验室开放制度
形态学实验室建设完成后,每个实验室均安装了监控设备及门禁,建成门禁、监控一体化的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以实现高清远程监控、画面回放;门禁可以通过线上预约、审批,按时段开放;准入资质线上审核及相关信息存储等。同时,建立形态学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对准入资格、安全管理注意事项、设备损坏赔偿等各方面做了详细规定,进一步保证了实验室的有序开放。
3 基于实验室建设的形态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3.1 开展信息化教学显著提高形态学实验教学效果
3.1.1 建设标准化多媒体互动实验室,彻底更新传统的形态学实验教学手段 利用互动设备进行标本观察和讲解是本院目前主要的教学手段和上课形式,学生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积极性较高,互动系统所展现出的便捷、直观、强大的示教功能、方便的作业编辑、多样化考试功能,彻底更新了形态学实验教学手段,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并被师生广泛的认可和接受[3]。多媒体实验教学手段的应用,在每年针对不同届学生进行的师生满意度调查结果中显示:学生满意度调查均在80%以上,教师满意度调查在90%以上。
3.1.2 建设形态学标本虚拟资源库,开展虚拟实验教学 形态学标本虚拟资源库的建立,使得标本观察不再受数量短缺、质量好坏等因素的制约,将优秀、典型的标本转化为数字化资源长久保存,使更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在任何地方借助1台电脑和网络进入学习,实验教学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且虚拟标本更加方便标注和测量,教学效果良好。随着虚拟资源库近几年的不断更新和完善,目前,本院形态学虚拟资源库已经成功地应用到形态学各学科理论及实验教学中,尤其以支持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优势明显。在实验教学课堂中,我们采用实体标本观察和虚拟标本观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互相补充,教学效果良好[3]。
3.2 建设多功能综合性开放式形态学实验室,有效提高实验资源使用率,保障综合创新实验教学改革
目前,本院形态学综合创新实验以课后的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形式开展,即给予学生一组标本,含正常和病变组织,学生通过肉眼观察、标本的取材、固定、脱水、包埋、切片、染色、观察,将组织学和病理学知识融会贯通,得出结论,有效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4,5]。
建成的多功能综合性形态学实验室实现开放共享,实验室开放由原来的课程内开放转变为全天开放,依托实验室内完备的设备资源,学生实验由原来的仅限课堂内进行转变为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和意愿自主进行,不仅显著提高了实验设备的使用率,还为形态学综合创新实验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条件保障。
3.3 形态学实验室标本科技馆和文化建设,促进医学人文教育开展
本院形态学实验室重视人文环境建设,让学生置身于环境的熏陶中,敬爱生命、不忘捐遗,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人文氛围的教育。每年学生的第一堂解剖学实验课,都会举办“大爱无疆、无语体师”公开课,开展对医学生的生命伦理观教育。人文教育是我院解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对于促进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不可缺少[6]。
4 存在的问题和思考
综上所述,我院在加强实验室建设的前提下,在实验教学改革方面都做了很多尝试。实践证明,这些改革实践打破了形态学传统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形态学各学科实验课程仍单独开设,课程之间缺乏整体性,距离建立形态学实验课程体系尚有距离。究其原因,不同课程相关学系相对独立,实验教学改革没有明确的责任主体,导致课程整合变为了简单的合并,课程改革仍然是各做各的,没有做到真正意义的课程融合。必须认识到,课程整合牵涉多学科,多部门配合,需要在上级领导强力协调下,集合各学科优势,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实践,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只有真正的实现形态学实验课程整合,才能逐步更新实验内容,建立现代化的形态学实验教学新体系、新模式,推行创新探索性实验教学,为现代社会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