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蛔虫病的防治
2020-02-14蒋慧
蒋慧
(江苏省如皋市丁堰镇畜牧兽医站 226521)
猪蛔虫病是蛔虫寄生于肠道而引发的猪的一种肠道寄生虫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集约化和散养猪场都有发生,严重阻碍了养猪业的发展。 本病主要对猪的生长和发育产生影响,有些猪甚至出现僵化和死亡,造成的经济损失较大[1]。 为了让大家对本病有个更加清晰的认识,下面就其防治和大家作一下详谈。
1 猪蛔虫简介
蛔虫属于线虫,其发育无需中间宿主的参与,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后,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和有机营养存在条件下,经蜕化发育逐渐具备感染性。 外界所有条件中,以温度对孵化影响最大,蛔虫卵发育最适环境温度为25℃~30℃,这个温度下只需要9~12d 即可发育为一期幼虫。 低于20℃或高于35℃,发育时间延长至20d 以上,高于40℃或低于-2℃时,虫卵发育停止,久之也会出现死亡。 虫卵对外界的抵抗力很强,虫体在卵内部,受到卵膜的保护,普通消毒剂难以穿透卵膜,这给临床防控本病带来较大困难。
2 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发生于环境卫生条件差的猪场, 管理水平低,不对猪群进行驱虫保健的猪场也很容易发生,一年四季都流行,高温高湿的夏季多发,冬季多出现在南方猪场,以地方流行为主。蛔虫没有中间宿主,猪是本病的唯一宿主,传播也只局限于猪与猪之间。 病猪和隐性感染猪是最主要传染源,粪口途径传播是本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所有日龄的猪都能感染,但以3~5 月龄大的猪最容易发病,临床表现也最为严重,死亡率较高[2]。 性成熟后的猪死亡率低,感染后大多能耐过,但对生产性能影响较大。
3 本病危害
蛔虫对猪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蛔虫的不断生长,其体积会逐渐增大,久之对肠道造成物理性的阻塞,食物无法下行,影响采食。 其次,蛔虫在生长和发育过程中,其自身的活动会对肠道造成损伤,损害肠道黏膜,使其变得不完整,出现发炎、脱落、溃疡等病变,严重的还会引发细菌、病毒等继发感染。 病原顺着损伤的肠黏膜进入血液,导致感染猪出现全身症状。 再次,蛔虫的食物营养最终还是来源于饲料,这样饲料中的营养除了供应猪的生长需求外,还有一部分被蛔虫利用,从而造成猪营养缺乏,料肉比上升,出栏周期延长,影响经济效益。 最后,蛔虫在肠道中移行时,有时会钻入胆管中,引发胆管阻塞,胆汁不能排入肠道中,逆流进入肝脏,造成阻塞性黄疸病,饲料中脂类物质的消化也会受到影响。
4 临床症状
感染猪主要表现消化道症状和全身症状,主见精神沉郁,生长发育缓慢,体重显著小于同批次猪,严重的还会成为“僵猪”,皮肤干燥无光泽,被毛粗乱,活力下降[3]。 感染严重的猪体温升高,采食量下降,有咳嗽和呼吸困难表现。 随着疾病的发展,病猪粪便中开始有肉眼能见到的白色或黄白色虫体,病猪卧地不动,腹部疼痛,全身贫血,可视黏膜有黄染表现,泪液、尿液、鼻液等发黄,最终可因机体衰竭而死亡。
5 预防
5.1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
蛔虫卵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对大多数种类消毒剂不敏感,且正常情况下,其能在外界生存3~5 年,鉴于这种情况,养殖场一定要做好环境卫生的管理,每天对猪场进行打扫,粪便要每天清理,尽量不要用水冲洗粪便,防止虫卵随粪沟扩散,建议采用干清粪的模式,将粪便集中在远离生产区的地方堆肥发酵处理,利用生物热将虫卵杀灭。 发现病猪的圈,在猪隔离后,粪便污染的区域用火焰消毒。 散养猪场垫草要勤更换,污染的垫草通过焚烧方法处理,以彻底杀灭虫卵。
5.2 按计划定期驱虫
每年至少对全场猪群安排2 次驱虫,药物可选择伊维菌素、左旋咪唑、阿苯达唑等。 预防时,用预混剂拌料给药就可以,三者分别可按照0.02mg/kg、10mg/kg 和10mg/kg 体重的剂量拌料,连用3~5d。驱虫时间建议在每年的5~7 月份进行,用药期间猪排的粪便可能含有虫体, 一定要无害化处理。 长期受本病困扰的猪场,建议适当提高用药剂量,延长用药时间至7d。 怀孕母猪建议在配种前和产仔前1~2 周分别驱虫一次,从而保障仔猪的健康。
5.3 推荐发酵床养猪
发酵床是利用益生菌技术, 在猪圈中铺上80~120cm 厚的发酵床体,床体由锯末、秸秆、麸皮、稻壳、米糠等材料制作,其中再加入益生菌及培养基成分, 通过益生菌的发酵作用将粪便分解,其中的虫卵由于发酵床的环境不适合孵化,也会逐渐死亡,故使用发酵床的猪场,本病的发生率较低。
6 治疗
治疗本病的药物可参考预防用药,一般常用伊维菌素、左旋咪唑、阿苯达唑这三种药。 另外,由于本病发生后容易出现继发感染, 故病猪建议配合肌注广谱抗生素, 如硫酸头孢喹肟注射液、土霉素注射液、恩诺沙星注射液等,以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