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脑卒中运动障碍康复护理进展

2020-02-14郭其花综述张会君审校张云杰审校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康复智能运动

郭其花 综述,张会君 审校,张云杰 审校

(1.锦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2.锦州医科大学康复与运动医学院,辽宁 锦州,121000)

脑卒中是一种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心脑血管疾病[1]。在中国,每年有将近200万的新增脑卒中患者,且发病率在以每年近9%的速度增加[2]。脑卒中的致残率为75%[3],是致残率最高的单病种疾病[4]。其中,运功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为70%~80%[5]。运动功能障碍给患者生活、工作学习、社交等带来诸多问题,同时也给家庭、社会带来一定的压力与负担。研究证明,脑卒中后运动功能的恢复主要通过修复受损的神经组织和建立代偿功能[5]217-221来实现。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可塑性,脑卒中发病后,康复训练可以促进大脑损伤灶周围的神经细胞突触“再生”、“发芽”,进而促进脑损伤后脑卒中功能重组[6]。

康复护理以康复医学理论为基础,以全面康复为目的,密切配合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等专业康复人员,从护理视角为患者提供照护,实现患者由被动模式到指导合作模式到主动模式转变的过程。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以:促进受损功能的恢复,减低后遗症发生率[7-9];提高患者护理依从性,缩短住院时间[10];减少患者的不良情绪,比如焦虑、急躁及易怒等[11];具有显著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主要从康复护理模式、康复护理辅助机械两个方面概述我国脑卒中运动障碍康复护理的现状,并对康复护理的发展提供建议。

1 脑卒中运动障碍康复护理模式

1.1 基于脑卒中患者Brunnstrom分期的靶向康复护理 靶向护理是一种基于患者实时病情动态调整护理干预方案的个性化护理方法。该模式已被应用到胃癌、冠心病和乳腺癌等多种疾病当中。有研究证明[12],应用靶向护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综合评估,根据不同阶段(迟缓期、痉挛期、恢复期)的机体特征、康复重点,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护理措施。结果证实靶向康复护理疗效优于常规康复护理,可以改善脑卒中后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1.2 连续康复护理 连续康复护理是一种为患者提供连续、不间断全程护理的康复护理方法,包括住院期间的康复护理和出院后的延续康复护理(家庭康复护理),其内容包括心理支持及健康教育、体位干预、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指导等。该模式已被应用到骨折、肾癌和心脏病等多种疾病当中。现已有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13-15]连续性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具有建设性意义,可以更有效的提高患者依从性、恢复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减低社会家庭的负担。

1.3 基于ICF通用组合的康复护理 《国际功能、残疾与健康分类》(ICF),2001年由世界卫生组织批准推荐的新型分类标准,是临床进行健康状态评估的理论框架。ICF的基础是功能和残疾的生理-心理-社会模式,其息来源途径主要是患者面谈、患者家属及陪护面谈、患者自评表、患者病史、临床观察及临床检查等。ICF通用组合已被应用到脊髓损伤、儿童肥胖症、骨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多种疾病当中。有研究证明[16],将ICF通用组合用于脑卒中康复护理,根据ICF通用组合评价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显示ICF组康复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方法,ICF通用组合能指导护理、康复师对脑卒中患者实施针对性的康复护理,促进身体功能和活动参与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1.4 基于运动想象疗法的康复护理 运动想象疗法是一种新型的康复治疗方法,是通过大脑发出指令有意识模拟训练某个动作,而身体并未按指令行动,通过反复运动想象提高运动功能。此模式已被应用到吞咽障碍、上肢运功功能障碍和失语症等多种功能障碍的康复当中。现已有大量的研究证实[17-19]:运动想象疗法可以提高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改善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增加锻炼依从性等。目前国内对运动想象疗法的研究主要是结合康复训练进行,研究的内容比较粗略、短浅,缺乏对运动想象疗法开始的时间、治疗效果、适应症等综合性研究。

1.5 基于本体感觉促进法的康复护理 本体感觉促进法[20]是以神经生理学和神经发育学为理论基础,通过本体感觉刺激激活和募集运动单位参与,同时激发其潜能促进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综合利用关节挤压、语言刺激及听、触、温度觉等兴奋传导,提高学习效率,最终实现运动功能代偿。本体感觉促进法最先是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康复治疗师Herman Kabat提出,后由其同事Margaret Knott和Dorothy于20世纪50年代正式发表。最早用于脊髓灰质炎的康复,后又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有研究证实[20]373-374:基于本体感觉促进法的康复护理更有助于患肢肌力的恢复,进而提高日常生活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目前,国内本体感觉促进法的研究主要是结合针灸、牵引和高压氧等治疗骨科和神经系统疾病,研究比较粗略。

1.6 程序化康复护理 程序化康复护理是一种有计划、预见性的护理模式,为患者提供主动性的护理照护[21]。包括手法按摩、步行训练、饮食护理、心理支持及随访等。程序化康复护理已被应用到骨折、颈椎病、风湿病等多种疾病当中。有研究证明[22],应用程序化康复护理可提高患肢肌力、改善日常自理能力、促进患肢神经功能的恢复、有效缓解不良情绪、提高生活质量。2015年,冯娜[23]对程序化康复护理进行临床实证研究,(1)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2 d后进行康复护理,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积极、正向性心理建设,降低病耻感,提高康复训练信心;(2)根据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受损程度,通过步行训练联合手法按摩刺激“轴突再生”,改善神经功能受损程度;(3)提供饮食护理,休息指导;(4)进行随访。结果显示:程序化康复护理的患者的临床疗效更佳。

1.7 基于奥瑞姆(Orem)护理模式的康复护理 奥瑞姆护理模式是一种自我护理模式,主要利用患者的自我照护提高护理效果。该模式已被应用到糖尿病、骨折、支气管哮喘、风湿病等多种疾病当中。有研究证明[24],应用奥瑞姆护理程序,评估患者的自理能力和对疾病认知情况等,根据评估结果选择适合的护理系统(全补偿系统、部分补偿系统、支持-教育系统)。结果显示纳入研究的90例脑卒中患者均无护理并发症的发生,进一步说明奥瑞姆护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奥瑞姆护理模式更加注重患者的参与,充分发挥患者的能动性,提高了患者治疗的信心,缩短治疗时间。同时可以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减少护理意外、差错的发生。

2 脑卒中运动障碍康复护理智能辅助器械

随着经济发展、医疗改革、人们健康要求提高,对康复医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康复护理辅助器械也迎来发展的春天。智能康复护理辅助器械是将机器人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康复技术机结合,满足康复护理需求。康复设备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由于理论和技术缺陷,直至20世纪80年代才得以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康复设备的研究已取得许多成果,并已应用于临床治疗,其经济、社会效益可观。2011年,中国专利号CN 202078483 U公布了智能自动康复护理床,可以实现自动翻身、坐起、曲腿、抬腿等。2016年,中国专利201620127706.9公布了一种智能运动服设计方案,由于该智能运动服的运动传感器仅仅设置在关节处、袖口或裤脚处,而且在关键运动肌肉上均没有设置传感器,因此智能运动服收集和反馈的指标比较简单,即没有脉搏、呼吸、每一块关键运动肌肉的使用强度、左右肌肉使用平衡对比度等关键运动指标,但是其简便化的设计理念值得借鉴。2017年,中国专利号CN 106924933 A公布了一种智能行走康复护理装置,可以提供模拟平地、上下坡的康复训练环境,可以依据患者转身动作改变行走康复装置的前行方法,避免因行走训练时视野受限而产生不良情绪,更助于患者康复。2018年,中国专利号CN 108096003 A公布了一种智能中医护理用多功能敲击康复装置,实现医护人员只需操作开关即可对患者进行康护护理,消除不规范手动敲击、降低医护人员工作强度、提高护理效率。中国专利号CN 107998597 A公布了一种智能行走康复护理装置,病人在行走训练时的视野根据自己的意愿调整方向,避免烦闷枯燥不良情绪的产生,有助于康复。

综上所述,智能辅助器械可以帮助护士获取准确、全面、动态的患者信息;可以存储反映患者生理状况的客观指标,为患者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可以降低人为评估带来的测量误差;可以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减轻人力资源;值得应用。但是,目前的智能康复辅助器械主要应用于临床研究阶段,专利的临床成果转化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我们应该抓住中国发展大健康产业[25]政策和加快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的机遇,加快智能康复辅助器械进社区、进家庭进程,使智能康复辅助器械可以更好的惠及广大患者,以满足患者的康复需求。

3 小 结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上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技术应势迅速发展,康复护理模式及康复护理辅助器械为适应发展的需求也在不断迭代。更加人性化和高效性的康复护理模式、智能的康复护理辅助器械层出不穷,这给护理工作者和患者带来更多的选择。但如何选择科学、高效和共赢的护理模式,仍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智能辅助器械大多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如何让先进技术广泛惠及患者,需要国家、政府、医疗机构、科研单位等共同努力;做到真正以“人”为本,不单纯是满足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而是力争满足患者的各个层次需求,最终实现自我实现价值。

猜你喜欢

康复智能运动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不正经运动范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