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两下太仓成就《本草纲目》金陵本
2020-02-13刘心媛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院南京210023
★ 刘心媛(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院 南京 210023)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号濒湖山人,明代湖北蕲州(今湖北蕲春县)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医药学家,他的卓越贡献主要反映在撰著《本草纲目》这一药物学巨著上。《本草纲目》为中国古代本草史上一部综述性的本草专著,是我国历代最完整的本草巨著、最丰富的药学宝库。《本草纲目》的初刻本金陵本在中国医学史乃至世界科技史上都有深远的影响力。
1 李时珍撰著《本草纲目》金陵本的缘由
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乡试”之前,李时珍由于忙于寒窗苦读,使得自己的身体更加虚弱,患咳嗽,转为骨蒸病(肺结核),卧床数月,几乎病危。幸得父亲李言闻投以黄岑汤精心治疗,才转危为安。由此,李时珍愈发深佩中药知识的奥妙,也促使其人生道路的根本转折。
青年时代的李时珍除跟父亲学习医学外,还拜蕲州知名学者、中进士第的顾日岩为师。顾日岩家中藏有大量书籍文献,李时珍“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窥,”[1]这都为他后来撰著《本草纲目》金陵版打下坚实基础。李时珍躬身实践,足迹遍及湖北、湖南、广东、河北、河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由于医术高明,有“千里就医于门,立活不取值”之誉。
李时珍在行医过程中,发现以往的本草书中存在着不少错误、重复和遗漏,“舛谬差讹、遗漏不可枚数”,深感这将误导医家用药、危害病家生命。因此决心以严谨的科学态度重新编著一部新的本草专书。
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开始,李时珍便集中精力“乃穷搜博采,芟繁补阙,”[2]着手《本草纲目》金陵本的编撰工作。
李时珍的家乡蕲州是当时楚王府的所在地,他曾以驱虫药治愈楚王朱厚焜孙子的嗜食灯花癖,1559年明嘉靖帝下诏招揽天下名医,被楚王府推荐入太医院担任院判,使他获得了出入寿药房和御药库学习的机会,实地观察了许多名贵药材,大大开阔了眼界。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李时珍在父亲《四诊发明》和前人《脉诀》的基础上,“撮粹精华”参入己见,编成《濒湖脉学》1卷。1572年所著《奇经八脉考》1卷,则推动了中医经络穴位学说的规范化。他还梳理归纳民间医案、总结名医治疗经验,著成《濒湖医案》一书,并勤于搜集简易有效的单验方,集为《濒湖集简方》。
李时珍在宋代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的基础上,参考近千种文献书籍,进行大量的整理、总结,并增入自己的发现与见解,经过多次大修改,终于在明万历六年(1578)时编著完成这部52卷190万字的《本草纲目》的鸿篇巨制。这部凝聚了李时珍毕生心血的药物学巨著,使中国药用植物等新增加374种,达到1892种,这一成就在中国药物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李时珍还将自己收集到的11096个单方、秘方、验方,各一一附录于各药物之下予以详细阐述,以供后世医药学家研究应用。其中8000多首是李时珍自己收集或拟定的。李时珍不仅是本草以来采纳经史百家书籍数量最多者,而且是运用经史百家资料最有成就者。
2 《本草纲目》首刻本金陵本的产生
2.1 李时珍一下太仓 完成巨作、年已花甲的李时珍四处奔走黄州、武昌等地联系《本草纲目》刻印之事均无功而返,看到自己的心血长期积压案头而无法刻印很是不甘。明万历七年(1579),他携带书稿由蕲州乘船顺流东下,赴当时全国最大的印刻中心金陵(今南京)寻求书坊刊刻。
李时珍来南京四处联系刻书一事,并继续作药物相关调查研究工作。李时珍曾登上牛首山、茅山采药、辨药,参观了当年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从南洋诸国带回来种在下关狮子山边静海寺里的一些海外植物,当时的南京药王庙是一个著名汇集了全国中药材集散地,李时珍也趁此机会仔细观察访问。
李时珍用在南京对这些西洋药材的所见所闻一一记下,回蕲州后便立即对《本草纲目》中专门介绍外国药的“夷果”及番药方面的内容加以修订补充,特别是李时珍对郑和所带回的芦荟、胡椒、荜苃等药用植物“活株”的形态描述,说明他曾经目睹这些栽种在南京来自西洋的“标本”。
当时要想刻印《本草纲目》这样大部头的巨著,如没有名家的赞许与政府的支持,书商是不敢贸然承担政治与经济风险的。在金陵逗留近三年的李时珍因书坊无人愿意刻印,万般无奈之下,李时珍想到可以前往太仓拜访恩师顾日岩的好友王世贞。
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江苏太仓人,是当时极负盛名的文坛巨子。他在诗文著作上倡导复古,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为明后七子之一,家富藏书,多达三万卷,在他的私家庭园弇州园中修筑小酉馆以存普通图书,另建藏经阁贮藏道佛经书、尔雅堂珍藏宋版图书、九友斋专藏精善之书。据《明史.王世明万历八年(1580年)9月9日,李时珍为此目的专程赶来太仓,是想找王世贞作序。
据《明史.王世贞传》记载,“一时士大夫及山人词客衲子羽流,莫不奔走门下,片言褒赏,声价骤起”,当时免职家居的王世贞住在弇山园,李时珍前往拜见,把《本草纲目》献给他,“愿乞一言以托不朽”[3]。王世贞虽欣然应允为《本草纲目》作序,但由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批判道教长生成仙的思想和道教成仙丹药的深入分析,而当朝的万历皇帝信奉道教,王世贞对道家养生成仙之术也极有兴趣,自己也在研究仙丹,撰写《弇山厄言》,卷十作诗《蕲州李先生(指李时珍)见访之夕,即仙师上升时也,寻出所校定(本草)求叙,戏赠之》。这诸多因素都使得王世贞迟迟没有动笔写序。
值得一提的是,王世贞虽还未写序,却对这位初次见面的朋友居然写了《赠李时珍诗》,诗前题词曰:“蕲州李先生见访之夕……寻出所饺定《纲目》求序,戏赠之。”原诗中这样写道:“李叟维肖直塘树,……似求玄晏先生序”(《弇州续稿》卷十)。
2.2 李时珍二下太仓 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正月,心有不甘的李时珍又一次来到太仓,再次会晤王世贞,将已完成的《进〈本草纲目〉表》予他看。王世贞被李时珍锲而不舍的精神打动,于“时万历岁庚寅春上元日”,即1590年正月十五日作序。序虽然仅有600多字,确是精心构思之作,序中称赞《本草纲目》为“予开卷细玩,每药标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正始也。次以集解、辨疑、正误,详其土产形状也。次以气味、主治、附方,著其体用也……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综核究竟,直窥渊海”[3]1132。王世贞将《本草纲目》比作造福世人、功德无量的药学宝藏,序的结尾落款“弇州山人凤洲王世贞拜撰”,这也显示了对李时珍的尊重。
据《王世贞年谱》记载:王世贞曾于1589年8月29日上任刑部尚书,第二年正月便因病重“再次上疏乞致仕”要求病退,“三月二十五日得邸报,奉旨准回籍调理。”由此可见,王世贞是身怀重病来为《本草纲目》作序的。不幸的是,作序后不久,王世贞1590年九月卒于太仓家中。
正是由于有了王世贞的这篇序,同年金陵出版商、刻书家胡承龙方才同意支持出资刻版印第一版《本草纲目》最早刊本(即金陵本),当时《本草纲目》已完稿12年了。《本草纲目》开刻后,李时珍卧病一年多,一直未起沉疴,终未见到印刷出版的《本草纲目》,于1593年抱憾而死。临终前李时珍曾撰有遗表,嘱咐其子建元在书成之后,一并上呈朝廷。《明史》载:“书成,将上之朝,时诊遽卒。”
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本草纲目》首刻版终于在金陵问世,世称“金陵本”。据金陵本题名,药图为其长子李建中辑,次子李建元亲手绘成附图,建中与建元帮助校正,三子建方与四子建木进行重订;其孙树宗、树勋、树声等进行分次类编,树本帮助誊写协助而成。11月李建元遵从父亲遗愿将遗表及金陵本《本草纲目》一书进献于朝廷,希望借朝廷的力量达到广泛流传的目的。李建元在给明神宗朱翊钧的《进〈本草纲目〉疏》中提及父亲临终前交与自己呈给皇上的《遗表》:“曾著《本草》一部,甫及刻成,忽值数尽。”“耽嗜典籍,若啖庶饴,考古证今,发奋编摩,苦志辨疑订误,留心纂述诸书。”[3]不久明神宗批了圣旨曰:“书留览,礼部知道,钦此。”“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士大夫家有其书。”[2]当时,李建元奏进《本草纲目》58部,大内也保存着这书,章下礼部,“藏文渊阁”(董其昌语)。
“金陵本”因据李时珍第一手资料翻刻,是研究和考证明代药物品种极为珍贵的学术资料,这是所有版本中最有价值的版本。
3 《本草纲目》(金陵本)在国内外的版本流传及后续影响力
《本草纲目》祖本金陵本所据的底本,是李时珍的孙子李树本誊写的清稿本,它是依据最初李时珍携往太仓给王世贞看的原稿本,在所有《本草纲目》的版本中,金陵版的地位是首屈一指的,也是第一珍贵的版本,最富有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本草纲目》金陵本出版至今400多年间,迄今平均每六年多即屡经再版印刷一次,仅国内刊刻排印次数就已近60次之多,其出版之频繁,版式之多,发行传播之广,流传之久,影响之深,是我国本草史和出版史上罕见的。这其中尚不包括以《本草纲目》金陵本为蓝本而加以节选、改编、阐释、补订的各种续编本、简编本。在《本草纲目》流行于世的各种版本中,无疑是初刻、首刻于金陵的版本较为符合李时珍原作的面貌。
《本草纲目》问世后,版本众多,有“一祖三系”之称[4]。一祖即金陵本,是李时珍的孙子李树本誊写的清稿本,它是依据最初李时珍携往太仓给王世贞看的原稿本,最能体现李时珍的原意。金陵本刻印精良,错、脱字较少,被后世各版奉为祖本。金陵本现仅7部存世,成为稀有的珍贵版本。国内一部现珍藏于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善本库,另一部藏于上海图书馆;日本3部,分别为伊藤笃太郎博士、京都植物园大森文库、东京内阁文库所珍藏;美国1部,藏美国国会图书馆,是经日本著名本草学家森立之(1807—1885)批注过的;德国1部,藏东柏林国立图书馆。三系即在《本草纲目》初刊本的基础上陆续衍化出“江西本”“武林本”和“南京味古斋本”三类版本系统。
金陵本印行后的第11年即日本庆长十二年(1607年),《本草纲目》就东渡到日本,受到日本医学界的重视,被幕府首脑德川家康常置之座右备查,称之为“神君御前本”。公元1614年,日本著名医学家曲直濑玄朔(号东井)得到金陵本。1875年由井口直树呈交日本明治政府[5]。1929年,又由白井光太郎依照“金陵本”的本子翻译为《国译本本草纲目》,共十五巨册。1934年东京春阳堂出版的十五册精装铅印本《头注国译本草纲目》,该本以金陵本为底本,将原书全文译成现代日本语,附有校注及索引,简称“春阳堂本”。多年来它一直是最完善也是唯一一部的《本草纲目》外文译本。日本汉方医药界和出版界在1979年由春阳堂影印了金陵本的全部附图。
《本草纲目》对于欧洲的影响力也是不可估量的。闻名于世的英国博物学家、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者达尔文(1809—1882)曾从《本草纲目》金陵本中获得启迪,找到其进化论学说得以立足的历史依据,因此称赞其为“古代中国的百科全书”。以研究中国史而著称的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1900—1995)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中,对李时珍及其《本草纲目》的成就高度称赞——称他为“药物学界中之王子”、“毫无疑问,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登峰造极的《本草纲目》”、“李时珍作为科学家,达到了同伽利略、维萨里的科学活动所完全隔绝的任何科学家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在同书第五卷第三分册(化学史)中,有这样的叙述:“中国博物学家中‘无冕之王’(uncrowned king of Chinese naturalists)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至今这部伟大著作仍然是研究中国文化中的化学史和其它各门科学史的一个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可见李时珍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世界科学巨人伽利略等相并列也毫不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