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帝内经》三因制宜养生观

2020-02-13姜德友

吉林中医药 2020年4期
关键词:灵枢黄帝内经节律

陈 斌,王 兵,姜德友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 150040)

《易·系辞》云:“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并将“天、地、人”合称为“三才”[1]。先哲强调三才相互关联,认为这3 种存在即代表整个宇宙。《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养生理论的奠基之作,充分考虑了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在论述人体生理病理时,将天时气候、地域环境、个体差异作为选择养生方法的重要依据,形成了“三因制宜”的养生观。

1 因时制宜

《黄帝内经》十分重视时间节律,认为医者必须通晓天文历法,并将其作为从医的门槛,故《素问·六节藏象论》《灵枢·官针》都说:“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素问·生气通天论》更说“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明确指出了人之所以能避外邪之犯,是顺应了时间规律养生的缘故[2]。《黄帝内经》对于时间节律的论述可分为3个层次,包括周日节律、周月节律、周年节律,不同的节律对人的影响各不相同[3]。

1.1 顺年节律养生 周年节律指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周期的节律变化。一年之中可分四时,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又说“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认为四时阴阳变化是万物生命之本,人要想保持身体健康,必须顺应四时阴阳的消长变化规律。因此该篇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因时养生”法则,强调要顺自然四时物候之变化而采取“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的养生方法,对养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此外,《素问·脏气法时论》《灵枢·五音五味》等篇还提出五脏应五季,五季食物各有所宜的观点,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除一周年之内的节律外,还有五运六气的超年节律变化,运气学说认为,自然气象存在着5 年、6 年、10 年、12 年、60 年等周期[4]。由于每一年岁运不同,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各不相同,人之患病情况不同,治未病所需之药食亦不相同,因此要“司岁备物”方可“无遗主”。

1.2 顺月节律养生 周月节律指以1 个恒星月或朔望月为周期的节律变化,其产生的原因是月球绕地球周期公转。地球上,海水受日月引力而有潮汐,人体气血受其影响而有盛衰变化。《灵枢·岁露论》指出“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虚,其卫气去,形独居。”《素问·八正神明论》亦有类似的论述,并指出“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又说“月生而泻,是谓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既说明了人体气血盛衰存在月节律变化,还指出了违反月节律而治的不良后果。因此,无论是治疗疾病还是养生防病,都应当要注意“因月而调”,避免灾祸内生。

1.3 顺日节律养生 周日节律即昼夜节律变化,指以24 h 或接近24 h 为1 周期的节律变化,其产生原因是地球自转所产生的昼夜更替[5]。《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提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则朝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因此,一日之中的养生亦当同年节律,朝养生,日中养长,日入养收,夜半养肾。《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将一日分为平旦、日中、日入三时而论,指出人的阳气平旦初生、日中阳气隆盛,日西阳气内收,因此在日西入夜之后,要减少劳作及户外活动,若违背此原则,则会形体困顿。

2 因地制宜

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生活习惯、饮食特点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东方生风”“南方生火”“中央生湿”“北方生寒”“西方生燥”,指出五方的气候各不相同。《素问·异法方宜论》进一步指出五方地理环境、气候因素的不同,导致人的生活习惯、饮食特点的差异。《素问·五常政大论》则从东南温热与西北寒凉立论,指出“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认为不同地域气候存在差异,故对人的寿命大有影响。《素问·五常政大论》还指出“高者其人寿,下者其人夭”,同一地区由于地势高下不同,人的寿命亦不相同。

实质上,特定的生存环境造就特定的生活习惯,造就了特定的人群。人类最原始的养生理念来源于生存过程中本能的趋利避害[6]。如《素问·异法方宜论》中的北方人“乳食”,其原因在于自然之中阳气不足而阴气有余,导致“风寒冰冽”,而北方又是“天地所闭藏之域”,作物产出相对较少,故乳食以充饥而御寒;又说“脏寒生满病”,其本义在于提示居于北方,应以避寒而就温为养生第一要务。西方人由于“多风,水土刚强”,故“不衣而褐荐”,多以致密不透风之皮毛为衣以御风寒。就此而言,不同地域之人饮食习惯、生活起居要根据处生活的环境进行适当调整,必须做到“节饮食”“适寒暑”,方能“安居处”而“长生久视”[7]。

3 因人制宜

不同个体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状态、适应能力、病理转归、强弱寿夭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源于先天禀赋、年龄、性别、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共同影响[8]。因此,无论是治疗疾病还是养生保健都要以体质、年龄、性别及生活习惯等为依据制定基本原则与方法,这就是因人制宜。

3.1 识体质养生 因人制宜养生的第一要务是针对体质制订适宜的养生原则。国医大师王琦教授[9-10]指出:体质是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的一种客观存在的生命现象,其表现形式是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以及心理状态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体质理论源于《黄帝内经》《灵枢·寿夭刚柔》说:“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说明体质源于先天,人在出生之时已初步具备了体质特性。《黄帝内经》对体质的论述多种多样,如《灵枢·逆顺肥瘦》云:“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此肥人也。……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其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壮士真骨,坚肉缓节监监然。……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论述了肥人、瘦人、壮人、婴儿内在气血盛衰、皮肉坚脆情况各不相同。而《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则以五行分类,论述木形、火形、土形、金形、水形之人,又以宫、商、角、徵、羽五间对五行之人进一步分类论述,共计25 种体质,指出各形人体格大小强弱、性格特点各不相同。《灵枢·通天》则以阴阳五态分类,论述了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阴阳平和之人等5 种体质。此外还有从人格来对体质进行分类的,如《灵枢·论勇》的勇者、怯者,以及《素问·血气形质》的形志苦乐分类。体质不同,其内在脏腑气血之盛衰亦不相同,故养生必须以体质为依据,不同的体质选用不同的养生方法。

3.2 辨年龄养生 出生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结构、机能、代谢也随之而变化,从而形成体质的差异。《灵枢·营卫生会》说“老壮不同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则说:“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指出人在不同年龄阶段时,其脏腑气血盛衰存在差异,而《灵枢·天年》的论述则更为详细,如“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以“十岁”为一阶段说明从少儿至青少年,人体气血渐充、脏腑功能逐渐强盛,在中年盛壮之后就逐步走向衰老;在五脏六腑平定强盛之后,脏腑功能从肝开始按照相生次序逐渐衰退,至五脏皆虚、形神相离之时走向生命终点,阐明人体整个生命过程之变化受气血之盛衰、脏腑功能之强弱的影响[11]。由于年龄不同,体内气血盛衰情况不同,故养生法则必须因年龄而定,故《素问·示从容论》曰:“夫年长则求之于腑,年少则求之于经,年壮则求之于脏”,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老者复壮,壮者益治……寿命无穷,与天地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3 别男女养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指出男女存在生理差异,男子为阳,以气为用;女子属阴,以血为本。故男子之养生重在养气,而女子养生重在和血。《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以女七、男八为阶段详细论述了男女生、长、壮、老、已的规律。男子五八衰老始于肾,女子五七衰老始于阳明。除了说明人的生理状态随年龄而变以外,还与性别密切相关。《灵枢·五音五味》对女性的体质特点概括为“有余于气,不足于血。”即认为女子受经产的影响而处于气有余而血不足的状态。综上所述,女子的养生应当以血为根本,要重视阳明的调护;男子养生应以精为根本,要重视肾气的保护[12]。

4 结语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体之气与天地阴阳之气息息相通,因此人的生理、病理变化必然受时间空间、地域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养生防病时,必须针对这些具体因素作出分析,才能制订出适宜的法则。《素问·著至教论》曰:“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三因制宜作为养生防病的重要原则之一,是中医理论体系中极有特色的一部分,它要求在养生防病的过程中,必须将人所处的时空环境特异性结合在一起综合进行考虑,知常达变,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猜你喜欢

灵枢黄帝内经节律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空间里的时间:微重力等环境下的生物节律研究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采采卷耳
慢性给予GHRP-6对小鼠跑轮运动日节律的影响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