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改造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0-02-13梁尔铭

关键词:新建全科专业

梁尔铭

(井冈山大学教育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9)

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颁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1](P28-32)根据该意见,大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高校陆续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在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以前,这些高校所开设的小学教育专业曾因不适应基层小学教育的需要而备受责难。当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开始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后,其开设的小学教育专业也随之掀起了一个专业改造的热潮。截止2020年7月,各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所开设的小学教育专业基本已实施过一轮完整的改造。虽然在改造过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各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在培养目标确立、课程体系设置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仍暴露了一些普遍性有待改进的问题。本文试图对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改造问题进行研究,为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改造提供经验和教训。

一、农村小学全科教师: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改造过程中培养目标的确立

小学教育专业在我国高等教育以及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专业建设的灵魂,培养目标在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改造过程中起着引领作用。培养目标的确立,既可以为新建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发展提供预期目标,也能够向社会展示该专业所培养人才的适用方向。

长期以来,中等师范学校一直是我国小学教师培养的中坚力量。19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进行专科学历小学教师培养的试验。1990年代后期,我国又开始进行本科学历小学教师培养的探索。[2](P872-873)最早开办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的学校,主要是国内的老牌师范院校。虽然它们开设的小学教育专业名义上应以培养小学一线教师为主要目标,但事实上却延续了教育学类的通用培养目标,即“培养各类师范学校(中等师范学校或师范专科学校)的教育学教师,同时兼顾教育理论研究者”[3](P3)。 由于当时小学阶段的师资主要由中等师范学校和专科层次的师范院校培养,这些老牌师范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大部分会选择继续深造,实际上充当着研究生预科的角色。即使是少数直接就业的毕业生,也基本以分配就业形式安置在教育行政部门从事教育研究工作。就当时情况而言,即使以教育学类专业的通用培养目标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也并未遇到太大问题。

2000年以后,大批新建地方本科高校也纷纷模仿老牌师范院校开设小学教育专业。受限于生源质量和老牌师范院校毕业生的竞争,这些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毕业生难以直接成为教育理论研究者,以进入县城以上小学当一线教师为主要就业去向。然而随着后来高校扩招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育理论研究者的岗位逐渐为教育类研究生及有经验的老资历教师所占据,老牌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开始挤占县城以上小学的一线教师岗位,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首次就业的主要去向也就下沉到农村小学了。但此时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却依旧参照老牌师范院校,大多数以教育学类专业的通用培养目标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意在培养“能够在各级各类教育及管理机构胜任教育、教学、管理与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4](P69)。 即使在 2015 年开始转型改造的历程后,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在这方面依然没有做出改变。从目前新建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首次就业去向来看,直接成为一名教育理论研究者显然不够现实。特别是根据新建地方本科高校 “坚持需求导向、服务地方”[1](P29)的转型要求,以教育学类专业的通用培养目标作为专业的培养目标就稍显偏高了。就此而言,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未能对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是其需要继续进行改造的重点。

目前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主要存在分科培养和全科培养两种模式,分别培养小学分科教师和小学全科教师。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中等师范学校培养的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基本使用全科培养模式,而由师范专科学校和师范学院培养的中学教师主要使用分科培养模式。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大多数由地区一级专科学校合并或升格而来,因此其开设的小学教育专业曾一度流行分科培养模式,即同时开设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和小学英语等方向,分别培养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和小学英语等学科教师。后来受原有中等师范学校培养小学教师的全科模式影响,逐渐有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由分科培养模式转向全科培养模式,以培养小学全科教师为目标。全科培养模式与分科培养模式各有优势,但既然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首次就业的主要方向已转为农村小学,那么就必须要在专业改造过程中考虑农村小学到底需要分科教师还是全科教师。

从理论方面研究,全科教师是农村小学教师的职业发展趋向。所谓全科教师,即具备相关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能在小学阶段教学中承担主要学科甚至全部学科教学工作的教师。小学阶段的教育具有综合性,“这种综合性源自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小学生的生活状况以及小学生学习的综合性等,体现在培养目标、学习内容、培养方式等方面”[5](P4-5)。 特别是“小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和事物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特征”[6](P31),因此小学阶段所有开设的课程都应能够让学生对自然、科学与社会有一个初步的整体认知。全科教师培养模式能够保证“教育理论、教学技能、教育实践课程有足够的课时,职业定向非常清楚”,“学生的专业认同是教育学,职业认同是小学教师”,[7](P120)非常适合农村小学教师的职业发展趋向。

就实际情形而言,全科教师是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需求。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地区的小学阶段学龄人口数量在急剧减少,从而带来了农村小学出现校均、班均学生规模偏小和教师编制偏少的现象。为了缓解这种现象,教育部曾在2012年9月要求“采用定向委托培养等特殊招生方式,扩大双语教师、音体美等紧缺薄弱学科和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规模”[8](P10)。2014年8月,教育部又再次要求“针对小学教育的实际需求,重点探索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培养一批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知识广博、能力全面,能够胜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需要的卓越小学教师”[9](P4)。 事实上,当今农村小学教师只教授一门科目的机会很少,且任教科目与所学专业方向往往不相对应,全科教师才应该是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需求。

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小学教师不可能只是某一门科目的教授者。小学教师“是以小学儿童的教育为己任,而不是以小学学科知识的教授为己任,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后者为前者服务”[5](P5)。 分科教师以某门具体课程的教授为重点,对于人口较少和教师编制不足的农村小学来说并不适应,更难以达到“以小学儿童的教育为己任”的目标。农村小学更需要“拥有基本教学技能、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心理知识、包容心强、有耐心和平常心的教师,而不一定在业务和专业方面有多么优秀和卓越”[10](P91)。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全科教师才应该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改造过程中确立的培养目标。

二、小学教育职业本位:新建地方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改造过程中课程体系的设置

如前所述,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对毕业生的主要培养要求是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其岗位性质决定了对他们的课程体系设置要求有别于面向城市小学就业或立志成为教育理论研究者的毕业生。2011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并要求从事小学教师培养的院校要将该标准作为小学教师培养的主要依据。该标准包括了三部分内容,其中专业理念与师德部分包括了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专业知识部分包括了小学生发展知识、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专业能力部分包括了教育教学设计、组织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5](P134-138)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改造理应以此为基础,结合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岗位特点进行课程体系的设置。

目前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过分强调学科本位而忽视职业本位。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本应以培养农村小学一线教师为主要目标,却仍固守学科本位理念而不愿向职业本位转变,以致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难以满足农村小学师资的需要。现有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普遍存在以学科专业课程为主的现象,却没有重视在小学教育阶段经常需要用到的教学技能和班队实践等相关实践性课程,且各种技能训练基本只能靠第二课堂进行,从而导致理论性知识过多而实践性知识过少。某些学科专业课程的知识专业性过强、学习难度过大,占用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实际上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却不会用到,造成了高等教育成本的浪费。而教育见习、实训、实习、考察和调查等实践性环节又远远达不到教育部的要求,往往处于缺乏教师指导的放任自流状态。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与小学一线联系不够紧密,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培养的毕业生不符合小学教师职业的实际需要。调查显示,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 “本专业学科教学尚能胜任,但音、体、美综合素养和指导学生开展各类活动的能力反而下降了”[11](P59),与小学教师的职业要求有较大差距。

如何在学科本位向职业本位转变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合理的课程体系架构,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改造的关键点。与学科本位理念下培养学科研究型人才不同,职业本位理念下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应同时坚持高等性和职业性,所培养的毕业生不但能够掌握小学阶段门课程的相关教育理论、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独立进行小学学科课程教学、班级事务管理和课外活动组织,且能够适应农村小学教育的小班制、包班制和个别全科辅导。为了解决毕业生学不致用的问题,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需要做到:“一是了解多学科的知识;二是掌握所教学科知识体系、基本知识与方法;三是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 ”[5](P65)针对学科本位理念注重理论传授的缺陷,职业本位理念下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应在改造过程中构建理论课程+实践课程+毕业论文(设计)三个模块的课程体系架构。

理论课程部分主要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三类课程组成,应占全部学分的70%左右。通识课程指除了专业课程以外的基础教育课程,通过基础性、整体性和广博性的知识来提升学生的基本知识素养、科学与人文素养、道德品质和身心素质。小学教育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基本由国家规定,涉及有思想政治理论、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大学体育、文化素质教育、创业基础和就业创业指导等课程。[4](P71)专业基础课程指整个教育学类的通用基础课程,涉及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课程与教学论、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特殊教育概论等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指小学教育专业特有的课程,涉及语文、数学、英语、小学教育学、小学心理学、小学班队原理与实践、小学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等。必须注意的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不应为了方便教学而在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甚至专业基础课程时与其他师范类专业使用相同的教学内容,因为这些内容与小学阶段教育的需要结合得并不紧密,应将相关课程的内容主要限制在小学范围内。另外,有条件的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可用适当比例的课时开设某些符合农村小学实际的艺术类课程,但不宜大而全地开设与当前农村小学的教学条件并不吻合的钢琴和舞蹈等课程。

实践课程部分主要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训、教育实习、教育考察和教育调查等,应占全部学分的25%左右。教育见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到小学观摩和学习相关教育、教学、教研和管理工作。教育实训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相关实验平台模拟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教研和管理工作。教育实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小学一线直接进行的教育、教学、教研和管理实践活动。教育考察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某个特定教育区域或教育机构进行的实地考察。教育调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育、教学、教研和管理工作中的某个特定问题进行的实地调查。教育部颁布《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的各项维度和领域中,大多包含着教育实践要求。[5](P134-138)现在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在安排实践课程的时候,往往重视一次性的教育实习,而不注重需要多次循环的教育见习、教育实训、教育考察和教育调查。在专业改造的过程中,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要注意进一步优化实践课程安排模式,不应为方便管理而采用只注重教育实习的实践课程安排模式,而应丰富平时的多元结合实践课程设置模式。只有通过循环往复的教育见习、教育实训、教育实习、教育考察和教育调查,才能实现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的共同进步。

毕业论文(设计)的主要类型有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实验报告和案例分析报告等,应占全部学分的5%左右。以往应用型大学本科的毕业论文(设计)存在较多的问题,表现在论文学术不端现象较为严重、论文实际应用价值不高和论文评价机制有待改变等问题。[12](P143)这些问题的根源其实就在于以往的学科本位倾向,认为只有学术论文才能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的形式,并由此带来了师生双方均对毕业论文(设计)不满意的后果。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在毕业论文(设计)的安排中应避免学科本位的倾向,除学术论文外还应增加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实验报告和案例分析报告等作为毕业论文 (设计)的形式。要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与特长,在论文(设计)指导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开展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其中论文(设计)指导教师应由本专业讲师以上职称教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由学生教育实习所在学校的教师担任。无论是毕业论文还是毕业设计,均需综合运用小学教育专业的理论与知识并遵守学术伦理与学术规范。指导教师应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各个环节进行全程指导,强化教师对论文选题、研究方法和写作规范的作用。

按照一般的专业成长规律,培养一名优秀的教师是一段漫长的过程,指望在大学本科四年的时间里完成这个任务显然不够现实。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在设置课程体系的时候,需要注意课程安排的适度原则。过度开设教育理论、教育技术、教育实践等职业性课程和过度开设文、理、艺、体等学科专业课程,都不能完全满足小学阶段教育教学的需要。[7](P120)只有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才能保证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改造的顺利进行。

三、双师双能专兼结合: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改造过程中的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目标的确定和课程体系的设置,对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改造是否成功,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关键因素。由于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涉及较为广泛的知识面和学科背景,对教师自然也有着更高的要求。[13](P34)师资队伍的建设方式不改变,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改造将是一句空话。在此背景下,加强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学校小学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势在必行。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大规模兴办伊始,教育部便意识到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其时大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尚未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特别是高学历和高职称教师数量严重不足。针对这种情况,2002年3月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要求“高等师范学校的主讲教师一般应有硕士学位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并有一定比例教师取得博士学位”,“建立专业技术职务和年龄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师梯队,把加强中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有计划、有目的地培训中青年教师”,“鼓励优秀骨干教师到国外进修学习”。[14](P1148)同年 9 月,教育部又继续强调“新组建的学校尤其要提高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和科研水平,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要有较大提高”[15](P465)。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为了达到教育部的要求,其建设师资队伍的方式要么是直接引进应届毕业的硕博士研究生,要么是外送青年教师到其他院校提升学历层次。

经过十数年的努力,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已基本解决了学历和职称结构的问题。“这些青年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一定科研能力,但是工作背景单一,多为从校门到校门的学习阅历,很难适应应用型大学的建设目标”[16](P112), 也不符合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另外,许多由师范学校或师范专科学校参与组建或升格的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在建校初期往往遗留有一批教学经验比较丰富但缺乏较为系统教育理论训练的教师,其实践技能与现阶段小学教学脱节也较为严重。为了解决高校教师与一线教学实践脱节的问题,教育部曾于2002年3月要求“所有从事教师教育的教师应主动积极地深入到中小学,研究中小学教育”[14](P1148)。同年9月,教育部又要求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 “专任教师要深入小学,熟悉并研究小学教育”[15](P465)。2012年9月,教育部再次强调 “承担教师教育类课程的中青年教师, 应到中小学从事至少1年的教学工作”[17](P16)。实践已经证明,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在改造过程中需要改善师资队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为契机,让没有小学一线教师经历的教师强化专业实践能力,从而实现双师双能的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应结合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改造,要求教师到小学一线带队实习甚至顶岗实践,让他们在带队实习和顶岗实践中了解小学阶段教育的实际情况,从而做到在课程教学中有目的地采取针对性措施,使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小学一线教学的需要。

除此以外,当前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希望在课程学习特别是实践性课程学习中得到小学一线优秀教师的指导,却由于师资队伍中缺乏优秀的小学一线教师而无法实现愿望。其实教育部早在2002年3月就指出“要吸收一部分中小学优秀教师担任教育类课程的教学和教育实践的指导工作”,“所有从事教师教育的教师应主动积极地深入到中小学,研究中小学教育”。[14](P1148)2012 年 9 月,教育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和财政部又强调要 “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优秀中小学教师占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师的比例不少于20%”,“建立高等学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联合培养教师的新机制”[17](P16)。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改造的成功,需要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来完成教学任务。

由于现有小学一线优秀教师的学历水平普遍不高、大多数亦未受过专门的教育理论训练,难以满足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对提升教师素质的要求,因此造成了小学一线优秀教师进入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工作的障碍。凡是缺少小学一线优秀教师的师资队伍,既不能满足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也使其培养的毕业生将来难以适应工作岗位。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应积极推进从小学聘请一线优秀教师加入队伍,并以自身的优势提供有效途径帮助这些教师提高教育理论方面的修养,利用小学的一线优秀师资来担任教育教学实践课程和教师技能培养课程的教学工作。要充分发挥小学一线教师在专业实践方面的优势,以此来解决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教学脱离一线实际的情况。

根据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的实际状况,培养既有小学一线教学经验又受过良好教育理论训练的双师双能型教师是当前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而要实现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同时保持推动自身师资到小学一线实践和聘请小学优秀教师作为兼职教师是两条并行不悖的路线。一方面,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要使教师带队实习和顶岗实践成为常态化行为;另一方面,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要不断提高吸收和共享小学一线优质教育资源的能力。只有坚持培养与共享相结合,建立健全双师双能型教师认证考核和奖励机制,才能鼓励更多的教师成为双师双能型教师,从而为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改造提供充足的保障。

四、结语

探索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有益于转型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它可以在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背景下为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改造确立方向,明确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农村全科小学教师的定位。通过对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改造的反思与研究,推动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能够为推进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全科型教师培养的职业化发展提供参考,解决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过程中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短板问题,增强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针对性。

猜你喜欢

新建全科专业
重庆三年新建农村公路6.26×10~4 km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曹新建水彩画作品欣赏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
全科医生培养还需添柴加油
突显独特之美 发挥全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