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竹栽培管理技术要点

2020-02-12祁洪林

江西农业 2020年3期
关键词:毛竹林竹材毛竹

祁洪林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后勤与设备管理处,江苏无锡 214206)

笔者从事校园绿化养护工作20余年,主要负责校园绿化养护管理工作。在参与校园近4 hm2景观竹林管理养护工作中,对本地竹林养护、栽培管理等方面有了一定体会。

1 栽培技术

1.1 林地挑选毛竹林一般选择低海拔的山地、丘陵为宜。备选林地的土壤土质、地形、坡度以及坡向等均会对毛竹造林的成活率及其生长发育造成一定的影响。毛竹造林最好选择排水良好、土质疏松肥沃的谷地或缓坡[1]。

1.2 移植方法与一般树林种植不同,毛竹造林主要依靠母竹所附的地下茎生鞭出笋,然后发展成新竹,经数年生长和适当采伐,逐渐形成一定规模的毛竹林。一般来说,熟地移植竹林,仅需在栽植点上进行掘挖栽植。

1.3 移植密度毛竹移植造林密度应视母竹的来源、交通条件、运输距离以及对成林快慢的要求等情况而定。通过移栽母竹实施造林,一般每667 m2需要25~35株,最多可达45株。通过实生苗造林,每667 m2需要40~55株,最多可达80株。

1.4 移植季节通常情况下,冬季至早春是适合毛竹造林的良好季节。植竹最好选在阴天或降雨前后,这样可以减少水分蒸发[2]。晴朗有风或大雨天则不宜植竹。

1.5 造林方法毛竹造林方法分为移竹、切竿移兜、鞭根诱导、移鞭和实生苗造林等方法,其中移竹法在生产中应用最为广泛。

2 移竹造林

2.1 母竹的选择选用的母竹一般选择竹龄为2~3年生,竹径在4~5 cm,竹秆直,竹节平滑均匀,生长健壮,分枝较低,枝繁叶茂,叶色较绿无病虫害的林缘竹为宜。

避免选择幼竹和老竹来作为母竹。幼竹根组织幼嫩,移植后成活率较低,即使存活,也不易发笋[3]。老竹则成长性差,鞭茎较老,发笋能力弱,导致成林缓慢。同时,选择母竹的竹径不宜过细或过粗,竹径细小虽易成活,但其生长力较弱,发笋较小。竹秆过粗,挖掘起来较困难,运输不方便,栽植后其水分蒸发量较大,经风吹而易摇动,从而会影响其成活率。冬季移栽时最好选择小年竹作为母竹,因小年竹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积累了较多的养分,移栽后到来年春季往往发笋更多,质量更高。

2.2 母竹挖掘方法在挖掘选定母竹前,首先要判断母竹竹秆与鞭茎各自的位置,常用的方法是毛竹秆基弯曲处内侧为竹鞭着生部位,竹鞭的走向一般与竹最下盘枝的分枝方向一致。在想要挖掘的母竹周围用锋利山锄轻挖浅挖,找出其鞭茎,分清来鞭和去鞭后,按“来三去五”的方法,留30 cm左右长的来鞭,以及50 cm左右长的去鞭,面向母竹方向将来、去鞭端头与鞭茎用山锄分别截断,然后将留鞭两侧土壤挖松,连同母竹一起挖出。

2.3 母竹栽植方法因毛竹根较浅,栽植时不宜过深,穴深60 cm即可。植入母竹前,可先将塘泥、厩肥或堆肥与表土混合,然后用20 cm左右的混合土垫底,再将母竹植入穴内,注意来鞭要紧靠穴的一边,去鞭一端要保留发鞭余地,填充细土后,用脚踏紧踩实;填土至一半时应浇透“定蔸水”,使泥土紧附竹鞭,继续还土至略高于地面,以利于抗旱排渍。风大的地方,还应采用支架将母竹固定,以免风吹摇动而影响其成活率。

3 抚育管理

幼林栽植后可以进行间种,达到以耕代抚的目的,需要8~10 a成竹[4]。与于其他经济树种不同,毛竹林的管理主要包括劈山、松土、施肥以及护笋养竹。成竹林每2~3 a进行劈山松土一次,去除杂草、树根等,从而改善毛竹生长条件,为竹茎鞭梢提供肥沃而疏松的钻掘环境,有利于其行鞭和发笋。

护笋养竹是提高竹林密度、增加竹林产量的关键措施。新造毛竹林管护过程中要注意不挖鞭笋和冬笋,加强保护春笋,及时挖除退笋。

4 合理采伐

新造毛竹成林后,一般无明显的大小年之分,每年均可生发新竹,并可以实施一定量的砍伐。采伐竹林不仅仅是为了利用竹材,更重要的是采伐竹林实际上是实施竹林抚育措施[5]。只有实施合理采伐,做到采育兼顾,才能真正使竹林实现“取之不尽,采之不竭”。竹林合理采伐主要包括正确的采伐方式、合适的采伐季节、适宜的采伐年龄和恰当的采伐量等。

4.1 采伐方式竹林一般为异龄林,即在同一竹丛或同一片竹林中,竹株的年龄往往存在较大差异,竹龄有老嫩之分,竹径也有粗细之分,所以竹林的采伐方式均采用择伐的方式。除了以用材为目的择伐外,一般的养护择伐原则是:去老留嫩,去密留疏,去小留大,去弱留强。

4.2 采伐季节冬季气温较低,毛竹生长较为缓慢,此时砍伐竹林,竹材不易有虫蛀,是伐竹的最佳时段。春、夏季节,竹林生长速度快,此时砍伐易导致大量伤流,过多消耗竹林养分,且此时竹材物理属性较差,易虫蛀,故一般不安排在这两季实施砍伐。笋期伐竹危害更大,会造成笋与竹之间联系缺失,导致竹笋营养不足,从而影响新竹质量或引起退笋,所以笋期应严禁伐竹。此外,还要注意不砍冷刀竹和林缘竹。

4.3 采伐年龄确定毛竹采伐年龄,既要考虑砍伐的竹材质量确保其利用,还要考虑是否对竹林培育有利。根据毛竹生长发育特点,毛竹产区有经验的养护人员总结出“存3伐4莫过7”的伐竹经验。即竹龄在6年以下的毛竹,生命力较为旺盛,生长速度较快,发笋能力较强,物理性能处于提升阶段,除用于造纸、劈蔑外,不宜砍伐,竹龄在6年以上的毛竹,发笋能力逐渐衰退,竹秆充实坚固,是较为合适的采伐年龄。

4.4 采伐量的确定和立竹年龄结构一般来说,毛竹用材林经砍伐后,应保留每667 m2立竹150~200株的密度;集约经营的竹林,每667 m2应有立竹250株左右,而且分布应较均匀。立竹的年龄结构一般以1、2、3 a竹株各占25%,4 a和5 a竹株占25%的比例为宜。

5 丰产措施

5.1 留笋养竹合理留笋可达到养竹护林的目的。通过增加竹林立竹数量,能够为后期调整竹林年龄结构和疏密程度提供必要的条件。

5.2 合理密度经过持续的人工调控,使竹林立竹株数增加或每667 m2维持在180~250株,从而提高竹林叶面积指数,增大光合作用的效能,提升竹材的质与量。

5.3 调整竹龄结构不合理的采伐可导致毛竹低产林的形成,竹株年龄结构比例严重失调,新竹老竹较多,2~3 a的竹少,整个竹林缺失竹龄梯度,使发笋和成竹均受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应逐步调整竹龄结构,使毛竹林逐步向幼、中龄竹为主,竹株年龄结构合理,立竹分布均匀的竹林过渡。

5.4 合理采伐毛竹林合理砍伐与其立竹密度、留笋养竹有机结合,是调整竹林结构的主要措施。要始终坚持科学伐竹原则,结合竹龄结构调整的总体规划,同时适当养空保留,使竹林始终保持壮年优势。

5.5 埋青施肥对毛竹生长环境较差的过伐林以及笋材两用林,在全面松土的基础上,每4~5 a按3 000~5 000 kg/667 m2的标准在竹林土壤中埋入鲜杂草,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肥力,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根据竹林的特点,在大年的夏季和小年的春季,按照10~15 kg/667 m2的标准分别施以“孕笋肥”和“催笋肥”。

5.6 防治病虫害在毛竹林的病虫害中,对产量、质量影响较大害虫以笋期竹笋泉蝇和竹笋夜蛾为防为主。具体防治方法:材用竹林出笋前后,使用25%二二三乳剂200倍液喷洒2~3次,达到杀虫保笋、提高竹笋笋成竹率的目的;在入冬前,对笋材两用林土壤实施全面深垦,破坏害虫越冬环境,达到消灭害虫的蛹和卵的目的。

6 结语

毛竹林具有较高的人文景观价值,同时具有很高的经济实用价值,做好毛竹林栽培、养护既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又可以为种植户带来良好的经济收益。

猜你喜欢

毛竹林竹材毛竹
SiO2气凝胶纳米颗粒浸渍改性对竹材性能的影响
耐老化处理对毛竹竹材颜色变化的影响
自然封育条件下毛竹林内凋落物及土壤持水能力变化研究
封育年限对毛竹林凋落物和土壤持水效能的影响
节骨草和毛竹苗
BAMBOO BOUNTY
寒 秋
安吉践行“两山”的毛竹林碳汇研究*
国内外竹材防腐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