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互联网+农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对策
2020-02-12苗德伟
苗德伟
(辽宁省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智慧农业发展部,辽宁沈阳 110034)
1 “互联网+农业”的发展现状
“互联网+”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发展“互联网+农业”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但是由于我国农村信息基础设施仍处于落后状态,相关基础设施仍不能满足“互联网+农业”发展的要求[1-5]。当下,农村互联网建设相对薄弱,全国约5万多个农村未装宽带,拥有计算机的农民虽然不断增加,但整体发展趋势缓慢。此外,农业数据资源利用率不高,虽然多数信息技术和农业相结合并应用于示范区域,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较困难。
目前,云计算、大数据及物联网已经与金融、电商等融为一体,为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农业是我国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在工业、信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开展“互联网+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与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存在密切的联系,要将互联网技术融入农业现代化,需要制订具体、有效的落实方案。
2 推动“互联网+农业”发展的建议
2.1 改变当前生产经营模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面对传统集约化的产品生产供应链条,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增加了许多环节。因此,为促进农业进一步发展,必须改变传统的“互联网+农业”交易模式,简化产品供应链条,从而进一步降低本地“互联网+农业”的成本[6-10]。同时,当地政府要积极帮助农户寻找更多的销售途径,避免出现本地集约化式生产。
2.2 大力培养互联网专业化人才为了推动“互联网+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培养互联网专业化人才培养,着力建设当地的互联网人才队伍,不断提高互联网人才的综合素质。当地政府可以聘请相关专业人士为农户、互联网从业者提供针对性的互联网专业技术培训,让他们能够进一步掌握先进的互联网应用技术,并且带动周边人使用互联网进行交易、沟通[11]。同时,当地互联网企业应与高校加强合作,共同培养互联网专业人才。
2.3 优先布局,落实农业信息化基础建设(1)以国家为主导,积极推进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使各个农村实现宽带联系、宽带通信,重视对适合农民需求的智能终端设计开发,深入开发涉农信息资源,完善农业信息化服务建设,建设线上咨询平台及线下咨询网点,全面提高综合网络信息服务水平。(2)建立全国性的农业数据库及大数据研究中心,积极采集各地的农业信息,加强加工处理,向国内外积极推广“互联网+农业”的数据应用服务。
2.4 超前谋划(1)以互联网促进农业向智能化方向升级发展,实现农业种植的精准控制及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及农业资源的实际利用率。(2)重点突破高新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如传感器、北斗卫星、智能机器人和自动化工厂等技术。(3)可以在大规模种植、家禽养殖、水产养殖中应用物联网指挥系统,监控种植养殖。(4)要打造基于互联网的农业产业链,将生产、流通、加工等结合起来,延长产业链,超前谋划,积极培训农技推广人员自主创业,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技云服务平台,引导更多的科技性人才投入农业生产发展中,促进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