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野生食用菌主题公园的野生菌艺术设计*
2020-02-12高嵩
高 嵩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我国野生食用菌的出口量占世界较大比重,出口需求的增长带动了国内野生资源的开发与加工。过度的采摘以及资源的粗放式管理使得近年来我国野生食用菌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针对我国野生食用菌资源分布及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提出打造野生食用菌主题公园的发展观念,实现野生食用菌资源的综合开发与保护。主题公园的打造过程中,野山菌艺术设计是一项重点工作,需要对相关工作经验进行总结。
1 我国野生食用菌资源情况简介
我国拥有的野生食用菌资源位居世界前列。目前,已被鉴定的野生食用菌品种超过1 000 种,其中已经有60 余种进行人工繁育和栽培[1]。从我国野生食用菌资源地域分布情况看,云南省最为丰富,拥有的野生食用菌品种最全、产量最高。在我国已被鉴定的野生食用菌种类中,超90%来自云南[1]。
有数据显示,2018 年,我国野生食用菌出口同比增长59.8%,总产值高达90 亿元,其中,出口数量最多的野生食用菌品种为松茸(Tricholoma matsutake) 和牛肝菌(Boletuesspp.),产品远销欧美及亚洲等国家。以日本为例,日本居民餐桌上的松茸产品,40%来自我国云南[2]。我国云南省野生食用菌的产量及产值情况见表1。
表1 云南省野生食用菌产量及产值情况Tab.1 Production and output value of wild edible fungi in Yunnan province
由表1 可知,云南野生食用菌2016 年~2018 年出口量及出口额度不断攀升,成为当地重点的经济发展项目。与其他产业相同,野生食用菌产业存在附加价值不足问题。如何对其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发展精加工产业,成为当前资源发展的关键问题。
为继续保持我国野生食用菌资源优势,实现野生食用菌资源从第一产业开发向第二、第三产业过度,因此提出野生食用菌主题公园开发建设项目。在生态保护、科学开发的基础上,结合当地野生食用菌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形势,对比其他生态自然保护区,打造专门针对野生食用菌的,集培育、生产、精加工、销售、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主题园区。采取稀有品种保育栽培、封山培育、人工培育、适时采摘等手段,实现野生食用菌产品的集中化、规范化、可持续化生产。增加我国野生食用菌产品附加值,促进当地就业,提高农户收入水平,借助农业创新发展实现精准扶贫。
2 基于野生食用菌主题公园的野生菌艺术设计
2.1 食用菌艺术设计原则
2.1.1 凸显实用特性
野生食用菌主题公园的打造其实质是对食用菌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在主题公园内,遵从当地食用菌的生长习性和自然条件,打造食用菌自然生态景观,将食用菌的保护与开发同时进行,实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共同发展。我国食用菌种类繁多,其在自然形态上即存在丰富多样的表现,具备极高的生态观赏价值;同时,通过食用菌艺术设计,打造全新的野生食用菌主题公园,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野生食用菌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并宣传资源保护理念,积极开发旅游产业[3]。食用菌设计的实用特性就是要在不违背食用菌正常生长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对其进行价值开发。除了对原有资源的保护,要求食用菌的选种、栽培、养护、收获加工等均符合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将主题公园打造成食用菌的研究、繁育基地,进一步丰富野生食用菌主题公园的实用功能。
2.1.2 凸显文化特性
我国传统古诗文文化中,不乏有关野生食用菌的经典诗句,例如《离骚》中的“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七谏》中的“饮菌若之朝露兮,构桂木而为室”。古人借用野生食用菌抒发内心感受,在当代野生食用菌主题公园艺术设计中,也要凸显其文化内涵。要求通过艺术设计,表达区域文化特点及人文风俗。作为野生食用菌主题公园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野生菌艺术设计需要融入地方文化优势,结合创意农业精髓,进一步凸显食用菌资源的文旅价值。野生食用菌主题公园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文化内涵的融入也有利于其市场品牌的打造。
2.1.3 凸显生态特性
食用菌艺术设计强调艺术特点,但其艺术效果充分呈现需要建立在生态原则被充分遵循的基础之上。项目本身具备较高的生态价值,要求借助艺术手段,将野生菌的设计规划中繁育形态、地形地貌、自然时令等充分融合,在发挥生态保护价值的同时,给观光者创建质朴、纯粹、优美而又充满创意的新生态农业旅游空间。我国创意农业要求突出自然、闲适、恬淡等特点,以迎合当代消费者的旅游需求。因此野生食用菌主题公园的打造也应遵从创意农业的基本原则,在设计时,要充分发挥其自然特点和生态特点。如注意多种植物的交叉种植,在打造主题公园独特纵向景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并为食用菌生长创造良好的林下环境。
2.2 食用菌艺术设计规划
2.2.1 布局及分区设计
从整体布局上来讲,整体布局的设计与规划要以野生食用菌主题公园的定位、计划规模、地理条件、交通设施、资源配置、人文风俗等为理论基础,结合生态学原理,将公园内道路的设计作为主干,做好区域划分及各个区域的功能设计。各个功能区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又要与其他分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呈现整体性的野生食用菌景观群。在进行布局设计时,公园的主要工作依然是食用菌的生产,在不影响正常生产、资源保护活动的基础上,开发旅游观光、家庭采摘、科研繁育等项目[4]。总之,整体布局要灵活、有趣,并具备较高的后期可拓展性。
从区域划分上来讲,完善的野生食用菌主题公园应包括游客接待服务区、稀有野生食用菌保护与繁殖区、野生食用菌人工繁育区、产品加工区、野生食用菌文化展示区、景观观赏区以及其他配套服务区域。其中游客接待服务区可依照国内发展成熟的大型自然主题公园,配备票务系统、停车场、临时活动区等基础性设施,该区域作为整个主题公园的接待窗口,应做好植物景观设计及装饰小品的搭建,重点突出野生食用菌主题,如设置野生食用菌的雕塑、花坛等。稀有品种保护及人工繁育区域由于涉及到的较高的科研价值,因此应适当与其他区域隔离,以成果展示长廊或野生菌博物馆的方式进行对外展示。野生食用菌景观观赏区的游客密集程度最高,应做好线路设计及空间预留,为游客提供优质的观光服务。
2.2.2 道路设计
道路作为野生食用菌主题公园的整体规划的骨骼,其设计既要充分满足公园内部的交通需求,也要起到划分区域、引导人流的作用,并具备较高的美学特点。道路造型的设计应尽量贴合主题公园自然、生态的特点,多用卵石、木材等进行道路铺设,适当使用水泥材料。同时,结合周边景观特点及空间条件,设置吊桥等交通形式,增添整个空间的艺术感。在道路体量的设计上,要考虑公园内每一区域的人流分布特点和预估的最大流量。依照实践经验,野生食用菌主题公园的道路可分为一期、二期和游步道三个等级。其中,一期道路指公园内部交通系统的主干,用于公园内部与外部空间以及各个分区之间的连通,除了满足大量人流通行的需要外,还可供公园管理阶段的物质运输。一期道路的坡度一般不超过8°,要求宽度控制在6 m 以内。二期道路用于各个主要景点之间的联系,其与一期道路相通,也可供物资运输使用。一般宽度不超过3 m,坡度在12°内。而游步道是与具体景点相连的部分,相比之下,更加突出趣味性和艺术性,宽度通常不超过2 m,坡度在18°之内。游步道在铺设选材上更为灵活,结合周围景观,可呈现出多种形态,成为野生食用菌主题公园景观的组成部分。
由于野生食用菌主题公园还同时进行野生食用菌的生产,涉及到的货运需求较多,开展设计工作时,应尽量避免道路出现交叉节点。如在主题公园的边缘设置专门的员工通道,以确保园区日常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2.3 食用菌栽培设计
食用菌栽培设计既是一项农业生产活动,又赋予食用菌景观足够的艺术特性和审美价值。借助独特艺术形式,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参观,提高主题公园的经济效益。食用菌栽培主要采用两种形式。第一,裸地栽培。裸地栽培最能表现出野生食用菌的原始生长形态,此类栽培方法适用于形态优美、色彩突出,适合粗放式管理的食用菌种类[5]。野生食用菌主题公园的核心竞争优势除了精细的定位之外,还在于其高度的自然化,为游客营造与自然界高度相同的环境,进行野生食用菌的观赏。第二,人工栽培。现代创新农业能够利用现代的农业技术,实现各类植物物种的反季种植和跨区域种植。利用人工手段,为食用菌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使得游客在各个季节都能观赏到不同形态的食用菌自然景观。如设置季节性食用菌景观带,在相应的时间段栽培适当的食用菌品种,可明显降低人工维护及管理压力,借助食用菌的自然生长习性及规律,即可获取到生长茂密、外形饱满的食用菌[6]。
2.2.4 配套植物设计
野生食用菌主题公园中的食用菌艺术设计意在维持其原有生长状态,因此需要种植一定的配套植物,共同呈现食用菌的自然生长环境。在选择配套植物时,尽量选取与当地气候、地质条件相适应的物种,提高植物存活率、减轻后期维护压力,并凸显区域生态特色[7]。如在一期道路两旁栽植乔木,在二期道路两旁种植灌木。选取园区内适当位置引进观赏类鲜花,打造成花镜或花丛等形态自然、随意的景观。另外,还可将食用菌与树木进行共同栽培,彰显公园的趣味性和技术性。
随着生态保护意识的提高和我国生态农业、创意农业等领域的发展,野生食用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备受关注,成为发展区域经济、精准扶贫的重点项目。打造野生食用菌主题公园是野生食用菌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最有效手段,可挖掘野生食用菌的农业价值、生态价值和旅游价值。我国野生食用菌主题公园建设刚刚起步,分析食用菌设计方案,将为主题公园建设积累更多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