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乡村振兴驶向快车道

2020-02-11陈小玮

新西部 2020年1期
关键词:安康乡贤农村

陈小玮

从“3+X”工程到“净美三秦”,从“厚德陕西”到“三变”改革,陕西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又一个大动作,不仅成效明显,而且走在全国前列。从富县田园综合体,到榆林的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再到安康扶贫空间引领乡村振兴,一个又一个经典案例,体现出不同地域乡村振兴的不同特色,推动着陕西乡村振兴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方向迈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年轻人进城打工成为一种常态,留在农村的是“38、60、61”部队(即妇女、老人和儿童),很多人担忧,现在这批50岁以上的人进入老年之后,谁来种地?

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让农村重新成为有活力的地方——不仅产业兴旺,还要生态宜居,有着令人向往的田园诗般的生活。

乡村振兴成果初现

2019年12月,陕西省农业农村厅与省政府新闻办联合举办了两场关于“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闻发布会。

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2018年,陕西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3+X”工程加快推进产业脱贫夯实乡村振兴基础的意见》,创新性地提出了实施特色现代农业“3+X”工程。3代表三个千亿级的农业产业项目,即发展以千亿级苹果为代表的果业、以千亿级奶山羊为代表的畜牧业、以千亿级棚室栽培为代表的设施农业;X代表因地制宜做优做强茶叶、魔芋、中药材、核桃、红枣、食用菌和有机、富硒、林特系列产品等区域特色产业。

目前,陕西“3+X”工程已取得显著成效,表现在果业上,2019年,陕西新增苹果33.3万亩、猕猴桃5.8万亩。改造老苹果园58.5万亩,新建园和老园改造选用新优品种比例达95%以上,陕西苹果的品质、果汁加工生产能力、出口创汇稳居全国第一。猕猴桃是世界上最大的集中连片产区,目前总产量已占到世界的三分之一,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是果业经济效益最好的水果品类。奶山羊存栏达到240万只,预计2019年羊乳产量70万吨。前三季度,陕西蔬菜种植面积达805.4万亩,产量1730.8万吨。其他特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生态宜居方面,以“净美三秦”为主题,突出“八清一改”,积极推动村庄清洁行动,实现了全省行政村全覆盖。2019年,省市县三级创建美丽宜居示范村640个,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陕西新建农村卫生厕所63.1万座;88.29%的行政村垃圾得到有效治理,超全年任务3.29个百分点;纳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16761个,得到有效治理的5950个,占比35.5%。积极推动村庄清洁行动,累计清理生活垃圾163万吨、清理村溝村塘淤泥49.9万吨。

大力开展“厚德陕西”道德实践活动。陕西建成“美丽乡村·文明家园”省级和市级重点示范县60个、重点示范村1136个,县、镇建成示范村近3000个,建成省级移风易俗示范县23个。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落实到农村,就是要不断提高乡村治理水平。增强村民自治能力,提高乡村德治水平,加强乡村法治建设,是乡村治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的根本。2019年,陕西整合涉农资金上百亿,推进1.5万菜单项目精准到户,选派2万多名“土洋”专家到一线指导,实现产业扶贫户长线产业全覆盖。

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陕西持续开展农村“三变”改革,不断激活农村各类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目前,陕西省3767个村实现集体分红,分红总额达8.1亿元,近7200个村有了经营收益,累计220多万群众拿到了集体分红。2019年前三季度,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286元,同比增长9.9%,人均消费支出7990元,同比增长8.9%。

富县的田园综合体实践

2017年2月5日,“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措施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即“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简言之,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乡村综合发展模式,目的是通过旅游助力农业发展、促进三产融合的一种可持续性模式。

在人们印象中,陕北总是与小米、黄土高坡联系在一起,但现在很多人却在5月份驱车到延安富县直罗镇赏看嫩黄的稻田。

直罗镇胡家坡村民小组,古名叫“护驾坡”,据说是因秦王李世民北征突厥,路过直罗,尉迟敬德驻兵于此处护驾而得名。胡家坡因葫芦河穿村而过,水资源非常丰富。全村266户、1086人,有耕地1884亩,其中水稻1000亩。

富县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当地水稻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出产的大米口感极佳,蒸出的米饭不干不粘,早在大唐盛世就享有“贡米”之称。

2001年,因为一场水患冲毁了稻田,当地农民改种玉米,每亩农田收入仅500元左右。一度富饶的胡家坡村戴上了“贫困村”的帽子。

为了让直罗“贡米”之名不再被埋没,2015年,直罗镇号召农户恢复稻田种植。为免除农户的后顾之忧,直罗镇政府承诺水田免费恢复、种子免费送、生产的水稻全收。

对“贡米”之名垂涎已久的买家,从农户手中高价收购大米,让直罗镇当年产出的大米供不应求。尝到甜头的农户们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

2017年,胡家坡村实施“三变”改革,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贫困户)”模式,村里成立“小江南”水稻专业合作社,由村支部书记担任合作社理事长,吸纳全村83户水稻种植户参加,其中贫困户13户。配备各类水稻种植机械23台,由合作社统一提供耙田、育秧、插秧、收割等服务,并且农户机械使用费减免20%。减轻农户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合作社全年收益按照“5∶4∶1”的方案进行分红。其中合作社50%,农户占40%,村集体占10%。全年收入24万元,合作社年收益12万元,村级年集体收益2.4万元,农户年收益9.6万元。当年,有4户贫困户因种植水稻而脱贫;一年后,又有11户贫困户主动恢复水稻种植。

2018年,直罗镇6000亩水稻全部售罄,全镇1000亩稻田通过了国家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直罗贡米”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直罗镇还积极发展稻田养鸭,使“直罗贡米”进入高端市场,为农户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任亚芝是当地一位企业家,为回报家乡,他投资建设了贡米加工厂,不仅方便农户对稻谷拋壳,还回收农户手中的稻壳酿酒,出产的“秦直酒坊”,由于是纯粮食发酵,受到不少人追捧。

胡家坡不满足于仅仅种植水稻,还围绕水稻做旅游的文章。在这里,游人可以体验插秧节、展腰饭、收稻谷等农事活动;修建直罗贡米科技馆、民俗馆、村史馆;荷花池、菊花园、稻田画、稻草人、植物园等观光节点也在打造……待2号、3号观景台建好之后,游客就可以在这里观赏稻田画。

直罗镇以胡家坡田园综合体为核心区,沿葫芦河景观带以及沿小河子川河景观带,将建设4000亩水稻生产园、直罗现代烟草示范园区、直罗镇战役纪念园景区、柏山寺景区、石泓寺景区、暖泉寺景区、寨子山景区,打造集现代农业、旅游休闲、田园民居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规划总面积1.5万亩。

富县副县长许新选说:“打造田园综合体、羌村小镇建设等项目,其实就是通过修复自然生态、挖掘文化资源、发展农业产业、改善民居环境,鼓励群众自发众创、共建共享,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群众收入,从而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以此不断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最终达到振兴乡村的目的。”

小土豆撑起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園

2019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7部委联合发布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名单,全国100个入选单位中,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榜上有名。

2017年,榆阳区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100个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区之一。该区通过顶层设计,以点带面,创新推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三条路径”,充分激活了农村各类资源要素,释放了农业生产活力,理顺了生产关系,为实施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支撑和产业发展保障。

2018年11月,在南京召开的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推进会上,榆林市政协副主席、榆阳区委书记苗丰受邀作了经验介绍。国家农业农村部政策与改革司在发给榆阳区的邀请函中写到:“榆阳区作为第二批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单位,改革思路清晰、措施得力、成效突出,取得的经验具有一定的借鉴推广价值……”

2013年,榆阳区农村产权改革在赵家峁村起步探索,在不间断地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全域推进。到2018年10月,榆阳区共有272个村庄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占全区行政村总数的85.8%,其中90%的贫困村完成改革,今年计划退出的44个贫困村全部完成改革。注册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332个,界定股东29.6万余人,颁发股权证书93815本。全区贫困发生率降低至1.1%,集体经济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达到51个,2019年前三季度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088元。建成省级党建标准化示范村1个、市级“五星级党组织”10个,创建美丽宜居示范村31个,入选国家级示范村3个。

目前,榆阳区累计投入产改专项奖补资金8268万元,全面完成317个行政村的清产核资工作,314个行政村推进了改革,303个行政村实现了整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80个贫困村全部完成产权改革,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成率99%。全区注册股份经济合作社401个,发放股权证10.9万本,认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34.3万人。21个乡镇全部建立起产权交易站,农村资源要素逐步进入市场。

榆阳区常年种植马铃薯面积达到30万亩,约占榆林市的10%,成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柱产业。位于榆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的马铃薯试验示范基地,平均亩产达到4768.5公斤,创下了全国马铃薯单产最高纪录。

榆阳区是传统农业大区,主导产业中排在粮食之后的便是土豆,是粮食兼用型的蔬菜,当地人对它有着特殊偏爱,市场价格相对稳定,无论在南部山区还是北部滩区,该项产业是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发展的主要产业。

改革激活了农业农村各类资源要素,借着榆阳区产改的“东风”,马铃薯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在土地流转、种植基地科技化规模化作业上破除了一切体制机制障碍。而国内消费市场对马铃薯的巨大需求,也保证了整个产业加工、销售、休闲的发展需求。示范园为榆林市整个产业如何延伸链条、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农民增收探明了方向。

榆阳区通过“一户一田”改革并实施土地整理项目,新增24.5万亩高标准农田,通过“龙头企业+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形成利益共同体,带动了广大乡村发展,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为马铃薯产业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种植奠定了基础。

目前,一产核心区示范种植基地辐射带动农户和新型农经主体种植100万亩,使榆林市马铃薯平均单产提高了6-10%;二产通过招商引资已经在核心区白于山区干旱辐射带定边现代农业园区建成10万吨马铃薯主食化加工项目,并投入运营。还在核心区启动10万吨冷冻薯类制品加工项目,已经完成项目前期工作。三产发展了马铃薯观光旅游项目,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原则,举办马铃薯赏花节、薯香榆林活动,拓展了农业多种功能,增加了群众收入,提升了产业知名度。

榆阳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围绕做强现代农业,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着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农民增收新路径,打造中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牧交错地带现代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带动榆林农业转型升级。

安康扶贫空间引领乡村振兴

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发布2019全国网络扶贫案例,安康扶贫空间作为陕西惟一入选的案例入围2019全国十大网络扶贫案例。安康扶贫空间负责人孔令旗获“首届新农人十佳典型案例提名”。

安康扶贫空间的另一个名称是安康贫困户产业就业服务中心,于2018年5月建成投入运营。安康扶贫空间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科技手段,打造了贫困户产品销售、就业服务、新产业发展和技志培训等服务平台,为贫困户提供全方位精准服务。

“最安康”品牌是安康扶贫空间为响应国家大力推进品牌强农战略的号召,综合考虑国家政策、地域特色,借力“互联网+”,发挥电商优势,以公益的心态、商业的手法打造的全域全类农特产品品牌。

安康市位于陕西最南端,总面积2.35万平方公里,辖九县一区,总人口305万,属国家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截至2018年底,还有45.39万贫困人口,4个深度贫困县、168个深度贫困村,具有贫困体量大、贫困程度深、攻坚任务重、返贫风险高等特征。要在2020年前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在产业支撑、产品销售、就业创业等方面都面临巨大压力。对已脱贫的群众,仍需持续提供产业和就业等“回头帮”,减少返贫,为逐步致富和乡村振兴创造条件。

作为国家主体功能区的重点生态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地,安康全市被列为限制开发区域,必须走绿色循环发展之路。同时安康土地资源以相对分散的山地为主,机械化、集群式生产难度大。发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式专业小规模产业,极易陷入低水平、同质化竞争。

一年多来,经过“最安康”品牌中心的塑造与运营,一些安康特产火了起来,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效应、品牌效应和社会效应,“最安康”在全国范围内赢得较高知名度,通过线上、线下和线上线下融合销售农特产品近1.5亿元;实施“预售+订单”模式,发展中药材订单农业产业扶贫基地13个共计1280亩;大数据中心动态收录各类信息4300余万条;开展各类技志培训(咨询)服务9500人次,带动2.1万人就业。

2019年年初,汉滨区黄石滩村的村民种了50亩富硒黑花生,并安装了摄像头,使消费者可以见证农产品生长的全过程。通过安康扶贫空间,黑花生种植项目采取了“预售+订单”的方式,即“先找市场、线上预售、再抓生产、以销定产”的办法,有40%的黑花生以每公斤40元的价格预售了出去。

为帮助更多贫困群众把产品销售出去,安康扶贫空间成立了“最安康”品牌运营中心,严格检测产品质量,与全市2480家农村合作社以及181家龙头企业深度合作,销售万余种“最安康”系列产品、10个县(区)特产等。

目前,安康扶贫空间负责运营“京东中国特产·安康馆”、“中国特产·扶贫馆”、中国建行善融商城、“最安康”淘宝店等线上平台,在线下建立了以10个县(区)的特产馆为主体的“最安康”扶贫超市,打通VR全景购物渠道,在售产品实行“一物一码”。目前,安康扶贫空间线上线下销售产品总金额突破1亿元。

缺乏知识和技能,是很多贫困户致贫的主要原因。安康扶贫空间以服务产业发展、满足就业创业需求为导向,集中全市扶贫、教育、科技、电商等领域培训资源,组建培训专家团队,梳理出种植面积、产量、产值等信息,以期实现精准服务。

安康中药材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素有“秦巴药乡”之称。老百姓有种植中药材的基础,且中药材的收益较高。安康扶贫空间的工作人员走进石泉县曾溪镇高坎村,根据农户的需求,举办亳菊种植技术现场培训会,并通过微信进行直播。育苗水和药的比例是多少,苗要浸泡多久,苗与苗之间的间距是多少,怎么追肥?所有技术问题经过地头直播就能得到解决。

现场参与教学的农户可以提问,也可以在扶贫空间的微信平台留言或拨打培训热线电话。错过了直播也没关系,安康扶贫空间每次在培训结束后都会制作培训直播回放,将培训的重要环节以及重点内容制作成视频。

通过“技能培训、就业帮扶”模式,安康扶贫空间采取集中培训、上门指导、现场教学、夜校培训、在线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把培训延伸至田间地头、大棚圈舍、企业车间,向近万名群众提供政策咨询、服务指导和免费培训。

为进一步促进贫困户就业脱贫和解决企业招工难问题,安康扶贫空间精准对接就业供需两端,搭建安康贫困户就业服务平台。在安康扶贫空间的大数据平台上,实时更新就业供需信息,待就业职位的名称、薪资待遇、食宿保障等情况,以及待就业人员的姓名、求职意向、联系方式等信息一目了然。

为了让求职者足不出户就可了解企业的工作环境,安康扶贫空间利用VR技术,求职者只需扫一下二维码就可更直观地了解企业的生产车间、职工食堂等情况。此外,求职者可将自己的求职簡历上传至安康扶贫空间的微信平台,企业可以根据安康扶贫空间的简历库进行筛选,求职者与企业还可进行视频面试。

截至目前,安康扶贫空间已收录全市用工企业1500余家,推送就业信息5万余条,帮助2.1万人实现就业,促进1.3万名贫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和转移就业增收。

下一步,“最安康”将以市场需求为原点,以信息科技为支撑,以生态安全为基础,以产业经营为目标,完善品牌培育、标准认证、品质溯源、产业扶贫、营销推广、电商孵化、冷链物流、信用建设“八大体系”,加速构建“中国礼·最安康”,“中国特产·最安康”的发展模式,让“最安康”成为绿色生态产品的“文化符号”,在全国范围内服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与经济发展。

乡村不能被文明遗忘

汉中西乡五丰社区,有“美丽西乡第一村”之美誉。

按照 “美丽乡村·文明家园”省级示范县建设标准,该社区通过打造具有农耕文化特色的文明一条街,突出村规民约、文明新风内容,大力倡导和弘扬明礼诚信新风尚。五丰社区党总支书记胡胜银介绍,按西乡县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标准,他们先后修建了5处文化活动广场,建成了农家书屋、广播室、文化活动室、农耕文化园、村史馆、道德讲堂等,免费为群众开放。

五丰社区是全县首屈一指的生猪养殖专业村,七成农户都养猪。为解决猪粪便和污染问题,社区着眼农耕文化,大力推行循环农业。建设大型沼气池和有机肥生产车间,让沼气成燃料,让沼液、沼渣成肥料,建成230多米长的瓜果长廊、100亩大棚蔬菜和有机茶叶示范园,形成了“猪-沼-菜”、“猪-沼-茶”循环农业模式,带动养殖小区、荷花池、蔬菜采摘园等产业连片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观光农业景点。游客来这里,四月摘草莓、采茶叶,五月采枇杷,六月摸鱼,七月观荷花摘莲蓬,八月赏桂花,九月采菊花,十月观看快乐猪比赛,十二月吃年猪……

2015年,五丰社区人均纯收入达到13858元,还先后获得省级农业科技示范村、一村一品示范村、生态村,全县首批“美丽乡村”示范村等荣誉称号。2018年3月28日,全省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现场会在西乡县举行。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五丰社区确定了以农耕文化为五丰的文化定盘星,深挖李家村文化内蕴,弘扬传统孝德,同时继承和发扬五丰传统的村规民约、祖训家规等特色文化。社区建有120平方米的道德讲堂,每月19日开展活动,集中宣讲好政策好形势,让群众上台讲身边人身边事。社区还先后评选出“好婆婆、好媳妇”32人,最美家庭13户,打造出文明一条街,修建5处文化活动广场,建成了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农耕文化园、村史馆、道德讲堂、广播室等,免费为群众开放,繁荣了农村文化,丰富了群众业余生活。同时社区开展了农耕文化挖掘工作,对五丰历史、风俗、地名、传说、典故等进行采访、整理和挖掘,整理出《话五丰》典籍,编写了快板《夸夸咱的五丰》《谷生谷长贡米》《五丰龙湾潭的故事》,做到了“季季有文化活动,月月有节目演出,天天有歌声舞蹈”。

2018年4月27日,城固县乡贤文化促进会成立暨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在县政府会堂举行。会前,召开了预备会和选举会,审议并通过了《城固县乡贤文化促进会章程(草案)》《乡贤代表资格审查报告》《城固县乡贤文化促进会理事选举办法(草案)》。选举产生了城固县乡贤文化促进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

城固县委把加强乡贤文化建设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抓手,以汉中市文明委实施“百镇千村乡贤文化促进会”工程为契机,积极行动、走在前列、大胆试点、强力推动,探索出了“评乡贤树典范、颂乡贤立标杆、学乡贤当先进、用乡贤促和谐、当乡贤助发展”的“五步工作法”和“有德望、有品格、有端行、有学识、有善举、有热情”的“六有”乡贤评选标准。经过两年多的积极实践探索,从17个镇(街道办)中评选出来1605名乡贤,他们都是深受群众信赖、有威望、有品行、有学识、有公信力的代表。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城固县注重发挥乡贤“劝、帮、教”作用,大力实施“乡贤引领”工程,将乡贤引领作为全县脱贫攻坚志智双扶“五大引领工程”之一,经过一年来的实践,乡贤在帮助少数贫困群众转变“等、靠、要”思想,激发贫困户树信心、鼓干劲、激发内生动力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

大荔县城关街道畅家村运用标准化手段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成立了文艺宣传队、女子锣鼓队,逢年过节組织文艺演出,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设立了“畅家美丽银行”,存储“文明”行为,引导村民争当文明志愿者、争做文明标兵。

彬州市建设了陕西省第一个县级好人馆,积极打造好人文化;蓝田县挖掘《吕氏乡约》的时代价值,通过“立约、传约、践约”,大力弘扬乡约文化;韩城市、潼关县、汉阴县、岚皋县等地大力开展传承“好家风好家训”活动,使党家村家训、杨震家训、沈氏家训重放光彩。

以乡风文明建设为保障,扎实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目前,陕西全省建成“美丽乡村·文明家园”省级和市级重点示范县60个、重点示范村1136个,县、镇建成示范村近3000个,建成省级移风易俗示范县23个。

打造乡村振兴陕西标准

自2018年以来,陕西省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2018-2020年)行动方案》《关于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意见》《关于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加快落地,引导固定资产投资向农业农村倾斜。

2019年,陕西省发改委出台《陕西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方案》。

2019年,全省3767个村实现集体分红,分红总额达8.1亿元;前三季度,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286元,同比增长9.9%;全省新建农村卫生厕所63.1万座,88.29%的行政村垃圾得到有效治理。

陕西省市场监管局也先后发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运行规范》《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管理规范》《农民教育培训教学管理规程》《家庭农场建设与生产运营规范种植类》《村庄环卫保洁服务规范》《农村人居环境 村容村貌治理要求》《农村人居环境 生活垃圾管理要求》《农村人居环境 厕所要求》和《农村人居环境 污水治理管理规范》。

2019年11月6日,陕西省乡村振兴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简称“乡村振兴标委会”)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立。乡村振兴标委会将以“标准化”推进高质量发展,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迈进。这是全国首个省级乡村振兴标委会,标志着陕西省乡村振兴率先进入标准化时代。

不难发现,在乡村振兴标准化建设方面,陕西是走在全国前列的。标准化的推进,必将为陕西乡村振兴提供一种模式参考,推动陕西乡村振兴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方向迈进。

猜你喜欢

安康乡贤农村
安康幸福 有你的身影
新乡贤是乡村振兴重要力量
“支部+”乡贤护航乡村治理
THE PRECLOUS THING珍贵之物
靠大多数,还是靠“乡贤”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别让“乡贤”成“乡党”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安康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