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长制信息化运维管理模式分析

2020-02-11珏,候朝,薛

广东水利水电 2020年1期
关键词:河长运维管理制度

李 珏,候 朝,薛 松

(1.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贵州 贵阳 550002;2.贵州省水利厅,贵州 贵阳 550002;3.河海大学项目管理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1100)

1 概述

2007年初,因蓝藻爆发,无锡引发水污染造成的供水危机引起了全国乃至全世界关注,为此无锡率先创立了河长制[1],在江苏省得到推广,被其他地区效仿和借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对河长制工作做出了总体部署[2]。基于此,贵州省省委、省政府将全面推行河长制,作为助推国家级生态文明实验区建设和大生态战略行动的需要,并写入了《国家生态文明实验区(贵州)实施方案》。

随着我国“水利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基于信息化技术,搭建实时、高能、安全、完整和技术领先的河湖信息管理平台,进一步提高河湖管护工程的综合运用效能,从而完善水资源治理体系、保障水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河长制”长效机制需要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3],加快河长制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支持“河长制”的进一步执行和改善,积极影响水污染治理的相关工作,从而实现河湖管护工作的高效、便捷、长效和实时等目标[4-5]。

2 河长制与水利信息化

2.1 水利信息化

信息化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和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环节,是当今社会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大趋势。水利信息化是指深入开发水利信息资源,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涉及水利相关信息的收集传送、存储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全面提升水利事业活动效率。

2.2 河长制

河长制即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组织领导相应河湖的管理和保护工作,衍生于生态问责制和水污染防治首长负责制,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8-9]。旨在整合各级党委政府的执行力,通过严格的考核问责机制,提高河湖治理与管理的水平和效率,改变被肆意污染无人愿管的河流现状,从而达到河长制的目的。

2.3 河长制的运行机制

1) 经费投入机制

推动各级财政不断加大对河湖治理与维护的投入,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治水,通过市场运作,采取BOT或PPP等模式让诚信度高、技术可靠、运行稳定的水环境治理机构和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到河湖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共同维护河湖健康。

2) 问题诊断机制

河长制建立了“一河一策” 和“一河一档” 制。记录河道的初始状态,针对每条河流的实际情况,制定治理方案,动态监控整治过程、治理完成后成效等情况,提高问题诊断的实时性和可靠性。

3) 运行管理机制

建立以河长制为引擎的河道长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第一,长效监管机制。结合属地与集中管理,进一步确定河道管理范围、职责、标准、机构和经费,统一归口管理河湖[11]。第二,市场机制。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入市场竞争,选择合适的第三方服务企业实施运维管理。第三,标准化管护机制。把河湖按不同等级和区域位置划分,分别确定养护方案。第四,考核评比机制。根据河长制考核办法,分级建立考核制度,并按照考核结果奖惩[12]。

4) 协调协作机制

建立水利、财政、环保、公安、国土、交通、农业、住建和城管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河湖管理联席会议,提高各部门间的协作效率,并将其纳入河长制改革的目标,实现了“一龙管水,多龙参与,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的格局[13]。

2.4 河长制信息化

河长制是一种新的水环境管理制度,与水利信息化相结合,构造可轮换、可成长的河长制信息化解决方案。以智能业务应用为引导,结合智慧硬件产品和信息可视表达技术,搭建信息管理平台框架[14-15]。

3 河长制信息化运维管理

河长制信息化的运维管理[16-17]主要是信息系统维护管理主体所依据的各种标准、管理制度和管理规范的综合,利用运维管理工具和系统,实施问题、事件、配置、知识、变更和发布等信息系统维护管理流程,综合管理运维部门、运维人员、信息系统用户、信息系统软硬件和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执行对硬件、软件、网络、数据和安全等信息系统运维的管理职能,实现信息系统运维规范化和标准化,从而满足信息系统运维的需求。

3.1 河长制信息化运维管理目标

1) 充分体现和重视信息化在运维管理中的重要性,运维管理不再是单纯的技术业务型管理,还囊括了所有的参与方,体现为综合性的治理。

2) 树立运维管理信息化理念,搭建合理的评价体系,对河长制信息化平台进行精细化管理。

3) 将传统的分散式管理向集中式管理模式转变,推行统一的运维管理模式。

4) 运用信息化技术管理手段,建立有序的服务,从而实现统一、灵活、有效的运维管理模式。

5) 改变原有的职能管理,创建规范化管理流程。

6) 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工具,变事后管理为事前管理,体现运维管理的主动性。

3.2 河长制信息化运维管理体系

河长制信息化运维管理体系框架包含运维管理对象、主体、流程、职能、制度、系统与工具等。运维管理制度是流程建立的基础,也是规范运维管理工作的基本保障。运维主体按照要求和流程管理运维对象,运维管理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河长制信息化运维管理体系框架示意

1) 运维管理职能

根据河长制信息化运维工作中包含的各项行为,信息化运维划分为设施运维、软件运维、数据运维和安全运维4个职能。

2) 运维管理流程

由一系列的行动步骤,完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的运维流程,含事件、问题、配置、事故、变更、发布和知识等管理。

3) 运维管理制度

建立科学的管理标准、规范和制度,是运维管理人员按章有序地进行信息系统运维,减少运维中不确定因素,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保障。

4) 运维管理系统与专用工具

将所有信息系统运维对象、职能及流程通过统一集成的运维系统,实现对运维事件的充分采集、实时处理及可靠的分析。

3.3 河长制信息化运维管理流程

随着运维管理工作的复杂度和难度不断加大,自动化管理是必然趋势,通过运维管理系统与专用工具能辅助实现自动化运维,将复杂的工作简单有序化,分散的运维工作集中化,从而提高运维工作的效率。河长制信息化运维管理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河长制信息化运维管理流程示意

4 河长制信息化运维管理要点

4.1 明确运维管理职责

明确运维管理的职责是划分运维管理职能和进行运维组织设计的前提,可从运维对象和运维流程两种角度分类。按照运维对象,可从系统管理、数据、软硬件等方面,归纳信息系统运维不同人员的职责。按照运维流程,可从问题、事故、事件、配置、变更、发布和知识七个管理方面,归纳信息系统运维不同人员的职责。

4.2 加强运维管理制度建设

为保证运维管理系统运行期正常工作,必须建立和健全信息化运维管理体制,明确制定信息化运维的各项规章制度,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主要含以下8种管理制度。

1) 安全管理制度:含人员管理、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业务系统安全管理、安全事件的应急与响应等制度。

2) 系统和应用管理制度:含信息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访问控制管理、操作安全管理等制度。

3) 网络管理制度:含网络的准入和配置、网络的运行和用户等管理制度。

4) 存储备份管理制度:含硬件、软件和数据的备份管理制度。

5) 故障管理制度:含故障处理经过、故障信息使用、变更故障处理流程及重大故障的应急响应等管理制度。

6) 技术支持工具管理制度:含对平常运行维护平台、运维流程管理平台、响应中心、运维协助分析系统、运行维护资料库等维护的有关制度等。

7) 人员管理制度:含运行维护人员的能效、考核和奖惩等管理制度。

8) 质量考核制度:对以上各类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的相关制度。

4.3 创新运维管理模式

河长制信息化运维管理模式的选择需根据组织发展战略、管理模式、业务、人员、技术和安全等因素,通过定量或定性的分析,进行针对性评估,从而明确应采取的运维管理模式。

早期信息化系统采用分散式运维方式,信息化业务系统从需求提出到建设管理及后期的运行维护,均由具体业务部门牵头,信息化部门无法发挥对全局信息系统的统筹规划和集成管理的作用。但随着信息化业务集成、联动共享趋势的日益深化,采用分散运维模式会造成运维过程中的管理环节脱节、管理流程割裂,导致相关部门互相推诿,从而出现责任不清、影响业务的正常开展。此时,集中式运维模式应运而生。

随着大规模信息系统的投资建设,应用系统的集成化程度不断提高,在信息化运维工作中已不存在业务部门与服务商“一对一”形式的运维服务,信息化部门逐渐发挥集成主导的管理作用。河长制信息化运维过程中,应用系统集中运维模式分为4种:前置集中模式、区域集中模式、物理集中模式和完全集中模式。对于复杂的河长管理信息系统运维,对于运维外包的情况分为外包模式、自主运维模式和混合运维模式3种。

4.4 完善评价体系,优化绩效考核

4.4.1完善评价体系

在构建指标体系时,需体现运维管理的关键内容和作为衡量管理信息系统控制目标的关键要素。指标体系在评价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反映水行政主管部门面临的关键性问题,指标间需具备相关性而不仅仅是数据集合,这样才具有实用价值。构建时需明确信息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帮助水行政主管部门了解信息系统的关键内容,为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维护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所选择的指标应切实可行,可运用于实际的评价工作。

4.4.2优化绩效考核

河长制信息化运维过程中,为了持续提高运维服务质量,保证系统平稳运行,加强对日常运维工作的管理,进而优化系统运维成本与服务效果,需要优化绩效管理,河长管理信息系统的绩效考核,可客观评价信息系统运维期各参与者的工作状态,从而不断促进其提高运维服务能力。

绩效考核不仅需对省、地市级管理部门进行绩效考核,还应加强对运维商绩效的考核。根据对地级市维管理部门的绩效考核结果,确定下一期经费拨付方案。根据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为运维商的服务质量进行打分,进而为运维商提供的服务的费用支付提供依据。

5 河长制信息化运维管理模式设计

河长制信息化运维管理[18- 19]内容主要包括自动监测系统、监测预警平台等。

1) 自动监测系统

通过建立自动遥测监测站网,准确及时的采集雨情水情实时监测信息,为河长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自动监测系统主要含水位站、雨量站、视频(图像)监控站、数据接收处理。自动监测系统运行维护主要任务包括对已投入使用的自动监测设备及设施的运行维护。

2) 监测预警平台

监测预警平台主要含网络互联、网络安全、计算机终端以及附属设备、通信系统、视频会议系统、软件系统、通信信道及基础环境。监测预警平台运行维护项目主要任务是对设备进行常备的检查保养和检定,零部件更换,系统软件的安全,稳定测试。

5.1 设计原则

河长制信息化运维管理模式[20]选择应与河长管理的实际运行相结合,并且在运维模式设计时遵循一定的原则,具体如下:

1) 信息流传输的方式。若是信息流纵向传输,即信息传输的部门为上下级之间的关系,运维模式选择应为集中运维模式;若信息流横向传输,则信息传输部门为同级之间的关系,运维模式的选择应是各地市级自己选择运维。

2) 是否采用统一招标的方式。若采用统一招标的方式,则运维商是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进行招标选择,运维模式通常为省级集中运维模式,反之则为市级集中运维模式。

3) 软件系统是否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开发。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开发的软件通常采用省级集中运维模式,而通用软件选择自主运维模式。

5.2 设计架构

根据常见的运维管理模式特征及设计原则,结合河长制信息化具体运维内容,考虑运维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如模式划分、规模效应、风险因素等,对河长制信息化运维管理模式进行设计。

例如,在系统软硬件运行维护时应考虑规模效应以减少运维成本,当运维商承担1个县的运维费是20万,但承担5个县是80万,这样在规模上就减少成本20万。综合各种因素,基于信息化服务的长效性和可靠性,运维管理工作主要采取区域集中运维外包模式,见图3~5所示。

图3 软件运维外包模式示意

图4 硬件运维外包模式示意

图5 运维外包模式示意

5.3 模式选择

在河长管理信息系统投入运行后,根据“谁建设,谁运维”的原则,运维工作由系统开发商负责。随着系统质保期的结束,开发商所承诺的系统运维服务也将结束,出于成本考虑,许多系统开发商不愿意对已到合同期的系统进行运行维护。受技术水平和成本等因素的限制,水行政主管部门不可能完全由自己承担系统的运行维护工作。如何选择合适的运维商,选择运维商时应该采取何种策,选择何种运维模式是当前水利部门面临的一项任务。

目前,常用的自动监测系统和监测预警平台运维模式如图6所示,以自动监测系统中的自动雨量观测站为例,由于跨度空间大及考虑管理的便捷,其日常的管理维护主要由当地政府来负责,故采取地市级集中运维模式,由于设备的专业性和高科技型,需要外包给专业性强的运维公司来进行,所以运维模式应为地市级集中运维外包模式。

图6 运维模式框架示意

6 结语

河长制信息化主要针对河长制的工作任务和内容,达成工作流程化、信息可视化、通信自动化、分析智慧化,提高问题处理效率,增加考核透明度,平台化管理制度,加强河湖管护工作的执行效果[14]。河长制信息化平台由于业务系统与功能的互通共享,技术及管理标准规范统一,运维工作较复杂,难度较大,需要明确并平衡组织自身运维力量和外部运维服务之间的关系。对于运维管理体系的建设,需要打破固有思维,解放思想,抓住主要矛盾,将原先落后的、被动式的运维管理模式转变成以服务为主,有效并可不断自我学习和主动式的模式,将信息化技术和业务服务相结合,构建具有较强业务能力的服务型信息化运维部门,以绩效考核来推动服务,保证河长制信息化平台的稳定运行,才能更充分的利用发挥现有信息化平台优势,进一步满足现代水利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猜你喜欢

河长运维管理制度
山西省总河长、副总河长(总湖长)及省内主要河流省级河长的公告
探讨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运维技术研发决策中ITSS运维成熟度模型应用初探
河长制推行中法律问题探讨
山西省省内主要河流河长调整公示
风电运维困局
从法律视角看“河长制”对水污染防治的作用
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制度的缺失与完善评析
涉军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探讨
杂乱无章的光伏运维 百亿市场如何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