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界协同理念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顶岗实习教学模式探索

2020-02-11段娜刘科江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0年5期
关键词:顶岗跨界艺术设计

段娜,刘科江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广州 511483)

引言

2006年教育部指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规范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高职特色。2009年教育部提出高职院校要加强和企业在顶岗实习、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等方面的合作,确保顶岗实习的教学效果和岗位技能训练水平,确保学生的生产安全①。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首批《职业学校专业(类)顶岗实习标准》目录,明确提出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提高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②。

在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随着工业4.0、中国制造2025、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发展模式发生改变,艺术与科技结合越来越紧密,综合设计服务带动跨界设计,这要求设计人员不仅具有专业的技术技能,还要具备相关领域的多学科知识,才能适应新时代设计行业的发展。而目前,传统顶岗实习教学模式,普遍存在实习环节不连贯,没有形成学习与实习逐渐深入的递进关系;实习环节不完整,没有形成“理论—实践—理论”的完整回路;培养主体不多样,跨界协同不深入等问题。为了解决当前职业教育顶岗实习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的问题,2014年国务院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③。因此,加大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力度、加强顶岗实习教学模式探索,对于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跨界协同理念下顶岗实习教学新模型

随着科技的发展、产业的升级、技术的融合、学科的跨界,特别是现代综合设计制造业的跨界发展,对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跨界协同理念下,各高职院校开始尝试创新模式改革,通过建立跨界创新平台、协同培养、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等,来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以适应企业新的需要,为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与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教育支撑。目前改革的相关研究主要停留在培养模式、课程建设等层面,与此不同的是,本文将跨界协同理念运用到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中,研究跨界协同的顶岗实习教学模式,挖掘其内在模型,以适应当前艺术设计类生产性服务业跨界发展的趋势要求。

在跨界协同理念下,从纵向递进、横向跨界、学习闭环三个方面对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改革传统顶岗实习模式,从纵向时间上,突破传统一次性半年以上顶岗实习的安排,探索跨学期、跨年级的递进式顶岗实习;在横向培养上,突破传统实习内容单一的局限,探索跨学科、跨专业的顶岗实习;突破传统培养主体单一的现状,实施多主体协同培养。实现跨界协同理念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新型的顶岗实习教学模式。

二、顶岗实习纵向“递进式”教学体系

从当前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出发,针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主要顶岗实习岗位,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重点分析了典型工作任务与相关职业能力要求,被抽样调查的学生涉及产品造型设计专业、艺术设计专业、皮具艺术设计专业、时尚艺术设计专业、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86份,对60家招聘用人单位、不同专业的56 位教师进行访谈,进一步厘清了顶岗实习教学问题,明确了实习实践课程的课程目标和教学实施方案。

调研显示,98%的学生表示能胜任当前的岗位工作;92%的学生表示虽能胜任工作,但感到有压力;91%的学生认为工作压力主要来自于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比自己具备的职业能力多;95%的学生认为实习岗位不仅需要学生具有与岗位对应的核心专业技能,还要具有相关跨界知识及技能;96.2%的学生认为实习应该循序渐进;94%的学生认为半年顶岗实习后还应回到课堂,进行理论提升。通过对企业、学生、教师的访谈调研,了解了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企业对顶岗实习学生的评价、对人才的需求意见等。

这些意见促使我们探索建立纵向“递进式”教学体系,即以岗位工作任务对应学习任务,以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对应知识和技能点,按照职业教育教学规律,课程内容的安排从通识到专业、从认知到技能、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递进深入,跨学期、跨年级实施顶岗实习过程性培养,分为职业认知、技能训练、项目综合训练、就业创业四个阶段,“递进式”地贯穿于学生三年的教育教学全过程中。

(一)第一阶段:“职业认知型”顶岗实习

一年级,作为顶岗实习过程性培养的初始阶段,注重跨界知识的启蒙,以“职业规划课+讲座+参观”为主要载体,实施职业认知型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设置上,在基本素质必修课中开设职业规划课,职业能力必修课中开设专业认知课;在专业讲座方面,聘请行业专家、企业经理、一线设计师、优秀毕业生作为主讲嘉宾,讲解跨界理念下,设计行业、企业及岗位需求;在课外活动中,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观知名设计企业及设计外延性企业。通过职业必修课、专业认知讲座、行业企业参观等来引导学生跨界认识专业、认识职业、了解跨界设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二)第二阶段:“技能训练型”顶岗实习

二年级,作为顶岗实习过程性培养的中间阶段,上学期突出专业基础能力训练,下学期突出专业核心技能训练,辅助跨界设计相关专业知识,以“职业能力必修课+专业市场调研”为主要载体,实施单项技能训练。在课程设置上,根据学生跨界设计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对应的专业课程,让跨界设计职业能力核心课程的设置与职业能力的培养相匹配;其中职业能力核心课必须是“工学结合”的课程,必须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室与实训室一体化;重点训练学生的单项职业技能,比如手绘能力、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车缝能力;职业核心课中穿插跨界企业课、专业市场课,以此补充职业核心技能的跨界知识。

(三)第三阶段:“项目综合型”顶岗实习

三年级上学期,作为顶岗实习过程性培养的冲刺阶段,注重学生项目综合实践能力,以“项目综合训练+毕业设计+跨界知识教育”为主要载体,实施项目综合实践。在课程设置上,根据职业教育教学规律,职业能力必修课中设置综合项目实训课、毕业设计,专业能力选修课中设置相关跨界知识课,通过毕业设计等项目综合实践,训练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跨界知识和技能的协调性与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第四阶段:“就业创业型”顶岗实习

三年级下学期,作为顶岗实习过程性培养的最后阶段,注重学生的全真岗位能力训练,以“顶岗实习+创新创业教育+就业指导课”为主要载体,实施就业创业型顶岗实习。在课程设置上,职业能力必修课中设置就业指导课、创新创业课和企业顶岗实习课。将企业顶岗实习与就业指导课、创新创业课相结合,互为支持、互为补充,并在其中融入学生工作管理。

三、顶岗实习横向“跨界式”协同培养

“协同创新”最早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中心研究员彼得·葛洛对基于信息化网络合作而提出的,即“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其结果是为了产生“1+1>2”的协同效应④。

在全球化、数字化、信息化的今天,学科之间的跨界、融合日益广泛和深入,艺术与科技的结合越来越密切,产业模式的跨界升级带动设计行业的跨界升级,设计与科技与文化的跨界带来“1+1>2”的叠加效应。因此,如何让学生具备跨界知识结构、技术技能是艺术设计顶岗实习协同培养的重要思考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探索。

(一)内外结合的跨界培养主体

内外即指校内、校外。校内培养主体体现在校内各部门之间的横向协调和跨界合作,以顶岗实习的过程培养为目的,在思想意识、专业理论、专业技术、拓展知识、管理方法等方面跨界融合,分阶段、分步骤、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

校外培养主体体现在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市场的跨界合作、协同培养学生。在国外,日本建立了“官产学”合作教育机制⑤;德国实行“双元制”合作教育,采用“学校—企业—学校—企业”轮流递进的方式培养学生⑥;英国采用“国家购买实习岗位计划”;法国将“实习学徒保险金补偿”立法。在以学科跨界、技术融合为发展趋势的今天,通过整合学校、政府、行业、企业、市场等多方资源,实施多主体合作办学,充分发挥各方在顶岗实习中的育人功能。政府提供战略方向、资源需求、重大项目等政策支持,学校主导教育教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方案,行业提供专业讯息、发展动态、平台支持,企业提供项目锻炼、实践机会,市场提供材料成品、流行趋势、市场检验等。从而形成高职院校校内多部门跨界协同和校外多主体跨界合作的培养模式,在顶岗实习横向“跨界式”协同培养中,学校既是跨界顶岗的推动者,又是跨界顶岗的受益者。

(二)学缘结构合理的“双跨界”师资团队

对艺术设计学生来说,获得操作经验、提高应用能力是顶岗实习的重要环节。通过顶岗实习,可以了解所在岗位的工作要求、熟悉市场运作及工艺流程,加快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速度,促进相应学科之间知识的跨界融合,增强创新力和创造力。根据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时尚性、工业性、国际性、市场性等特点,发挥综合院校教师学历背景与学缘结构的资源,整合学校相关院系的材料研究博士、数控设计博士、企业管理博士、教育理论博士、高级工业设计师、高级工艺美术设计师等跨专业的教授、名师的师资优势,聘请国际时尚流行研究机构的专家、国外专业设计公司设计师、国外专业院校的教授,引入国内时尚企业的专业设计师、技师、市场经理,建设一支学缘结构合理、工作经历丰富的“高校教师+高级技师+企业设计师”的“双跨界”师资团队。高校教师既是学校教师身份,同时也受聘于企业岗位;高级技师既是企业员工,同时也受聘于高校兼职教师;企业设计师既是企业员工,同时受聘于高校兼职教师。“双跨界”的师资团队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技术知识的理论教育,还可以提供现代化机器设备操作的技能辅导和进行现代化生产的流程指导,从而为学生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教学指导,满足跨界协同理念背景下顶岗实习的指导需求。

(三)跨界的设计项目及岗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设计已经远远超出艺术本身,逐渐向人文、物理、信息技术以及工程学、医学等多方面扩展。跨界的艺术设计与传统设计相比,更加注重对现代科技的运用、对以人为本的关怀、对修养审美的体现。在跨界协同理念下,行业之间跨界合作,技术跨界交融,产品跨界互补,设计的跨界越来越普遍,设计师岗位的内涵和外延也随着市场的需要发生变化,设计项目和设计岗位对设计师岗位能力的要求逐渐改变。通过顶岗实习,让学生了解市场需求,了解跨界设计的岗位要求和职业能力要求,在顶岗实习中实践跨界设计,接触实际项目,从设计之初,就训练以更加开阔的视野与角度,从设计的材料、造型、结构、功能、美学、流行等多方面进行系统、科学的设计,在设计中融入更多的科技和人文,让设计作品不是一个冷冰冰没有情感的产品,而是一个能激起与人交流、互动、共鸣的综合体。通过跨界的设计项目训练、跨界的设计岗位锻炼,综合培养学生跨界的思维能力、掌握跨界的综合知识和技能。

(四)第三方参与的评价体系

受实习单位规模、业务范围、跨界能力、运作方式、接收学生实习人数等因素的影响,分布在不同单位顶岗实习的学生,其知识、能力和素质在目标岗位的发挥程度、锻炼程度以及创造的市场价值量都各不相同,因此,顶岗实习评价应该是以强化育人为目标,综合考核学生跨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以完成单一技术任务为目标,只考核学生掌握技术技能的能力;应该是由多个模块组成的一个等级评价体系,而非单一的一个分值数字结果;应该是由行业、企业、学校共同评价的一个跨界综合体,而非由学校或企业进行单方评价的独立体。面对企业多样化、跨界化的顶岗实习现状,培养主体应以学生能力为主线,搭建教学服务社会的市场桥梁,推行第三方参与的评价体系。第三方由行业、用人企业以及市场来担任,共同制定评价考核标准,共同评价顶岗实习的教学质量,建立人才质量的市场评价途径,从而基本实现行业、企业、学校共同评价学生的顶岗实习成绩,通过跨界综合评价,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的有机融合和全面提高。

总之,在产业转型升级、艺术与科技结合越来越紧密的社会现状下,高职顶岗实习的有效实施,不仅要依靠高校教育部门,更要政府、行业、企业、市场等的多方参与,在教学体系、培养体系、师资团队、课程体系、评价体系等方面深度融合,才能实现跨界融通,确保新时期顶岗实习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注释:

①教育部关于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教高〔2009〕3号.

②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职业学校专业(类)顶岗实习标准》目录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6〕29号.

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

④ 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2):163.

⑤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教学设计原理[M].皮连生,庞维国,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26.

⑥ 王树国.加强协同创新 建设一流大学[J].大学(学术版),2011(8):4-9.

猜你喜欢

顶岗跨界艺术设计
《星.云.海》
《花月夜》
陈黎贞 数次跨界唯有初心不变
跨界设计
跨界通平台
教育部要求保障顶岗学生实习安全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高职煤炭类顶岗实习“421”运行机制
跨界之道
基于微信的移动客户端在顶岗实习系统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