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驱动下艺术设计卓越人才培养研究
2020-02-11郑则凌
郑则凌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州 350202)
引言
大数据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对各行各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艺术设计卓越人才的培养也不例外,如何对海量的教学信息进行分析,并制定精准化的改革措施,大数据技术提供了重要的支撑。艺术设计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大数据将提供新的途径。
一、大数据
大数据不仅仅是技术手段上的进步,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与分析方法的变革[1]。传统数据分析限于存储、计算速度等因素的影响,通常采用抽样的方法,而大数据强调全面参考、全面采集;传统数据处理强调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大数据重在分析海量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大数据驱动下,传统的数据储存方式、统计方式等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面临极大的挑战,甚至是颠覆性的。这种挑战并不局限于数据层面,大数据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对海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以获取其中潜藏的信息,并服务于现实生活。就教育领域来说,大数据带来的改变也是颠覆性的。教育大数据不仅可以收集学校运行、教学进展等宏观层面的数据,还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学习成绩、创新能力等微观数据。
二、艺术设计教育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就规模而言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原有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为代表的八个专门性美术学院,办学规模、专业设置等都较为有限。随着社会对设计类人才需求的增长,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这种需求显得尤为迫切。因此,众多的综合性院校开始增设美术、艺术学院,逐渐满足市场需求。总体而言,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一些甚至是根深蒂固的,非改不可。2018年10月,教育部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对于党和人民的热切期盼,艺术设计教育必须面对现实,切实改善以下几个问题:
(一)美术教育为主体
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植根于美术教育,这是不争的事实,在一定时期体现了它的优势,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直到今天,部分高校艺术设计的师资主要还是以美术专业为主,他们沿用惯常的造型训练模式,片面强调学生的设计表达能力。正是因为这种固有的思维习惯,有一部分高校的专业课程中造型素描、造型色彩、设计表现占了很大的一部分。这样一来,学生的作品视觉效果确实提升了,可是缺乏创新,缺乏设计理念。其实,比较国外艺术设计教育就会发现,造型能力、表现能力只是基础,创意才是关键。当前紧迫的任务就是将“以美术教育为主体”转移到“以创新思维培养为主体”的正确轨道上来,这是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关键。
(二)课程群建设滞后
综合全国高校的情况来看,部分艺术设计专业开设了与市场接轨的课程,但仅限于各类竞赛的指导,且缺乏系统性。最突出的问题表现为与市场联系不够紧密,应用性不强。这就需要艺术设计专业将应用性作为大学生职业发展的中心位置,强化学生的市场意识。现代社会变革的节奏越来越快,艺术设计不能再搞之前闭门造车式的“学院派设计”,强调市场的主导地位,适当提倡商业性设计,是新的趋势。虽然从设计史的角度考察,商业性设计曾经一度受到批评,但时过境迁,设计必须与市场接轨,这也是业内人士一致的心声。具体到艺术设计学科的课程群建设,应该体现这种变化,加强实践课程的建设,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三)对新技术的应用尚有不足
这一方面着重体现在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上,上文已经述及大数据技术的优势,但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目前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在这方面的应用还有不足,这源于现代教育技术师资匮乏,也表现为对新技术的不够重视,反应不够敏锐。从现实情况来看,第二种原因居于主体地位,也就是部分高校缺乏对大数据技术的深刻理解,还没有意识到它即将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变革。
三、艺术设计卓越人才培养措施
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到今天,其规模甚至出现了供大于求的趋势,这不得不倒逼高校重视艺术设计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教育部近期开始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具体到艺术设计专业,如何培养卓越人才,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思政教育是关键
思政教育是养成国民性的重要环节,这一点始终是教育的重中之重。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引起了教育界的大反思。教育部适时提出了“大思政”的理念,即思政教育不仅仅局限于专门的思政课,还应当贯穿到所有的专业课程中。这是合理的,也是切实可行的。具体到艺术设计专业,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融入思政教育是非常便利的。例如可以组织一些大型纪念活动的设计竞赛,如此前的改革开放40周年庆典、建国70周年庆典,以及即将到来的建党100周年庆典。这些重大的纪念活动,都是艺术设计专业最为生动的课堂。此外,还可以结合行业特色、区域特色等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比如针对红色景区、红色旅游线路的课程设计,可以让学生对红色文化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并由此将“坚定的信仰、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等红色精神铭记在心。这些红色精神对学生人格的完善、事业成功的影响,其实比专业教育有着更加深刻的意义。
(二)加强传统文化建设
传统文化是创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艺术设计专业具备一定的文化属性,蕴藏在各类设计作品背后的其实是文化。而传统文化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教育部增加中小学课程中的传统文化占比,就是不争的事实。艺术设计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向国外学习,引进了诸多的设计理念、设计教育模式。经过30多年的学习,教育界已经意识到与中国实践结合,并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设计教育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国外的设计理念、设计教育模式是根植于他们自身的传统文化,引入国内之后不能够照搬,一定要考虑中国的国情,使它融入中国固有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为我所用。综合世界各国来看,艺术设计教育的特色其实就是各个国家的文化。由此可见,向传统文化学习,增加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占比,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获得的,比如头脑风暴、TRIZ创新方法等。美国的设计类高校比较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罗德岛设计学院是美国最早独立设置的艺术设计学院。该校侧重于创新思维的系统化训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设计方法。由此可见,少数人认为创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观点是错误的,创新思维并不神秘,它完全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加以培养。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国内艺术设计专业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有欠缺的,过多地专注于设计技法等方面的教学其实是舍本逐末的。从一个设计师的职业生涯来看,创新思维决定了设计师的高度和广度,是衡量设计师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准。
实践性强是艺术设计专业的显著特点。包豪斯的办学理念被引入国内之后,各高校也纷纷设置了一些工作室,由专门的导师负责。设计人才的个性化指导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但限于经费、师资等方面的因素,部分高校在这方面的投入还远远不够。另一方面是企业委托项目的匮乏。从美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模式来看,理论授课与实践课时相当,且大多数情况下都将企业的真实项目作为课堂教学。在国内现阶段来说,这种模式是很难实现的,目前还有诸多不便。解决上述问题或许可以变通,比如有些高校提出的“设计竞赛”进课堂,用模拟项目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思维,也是途径之一。
(四)养成非对称优势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内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基本上趋于饱和。面对这种较为激烈的竞争形势,培育特色是诸多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有利途径。对大多数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而言,目前仍然存在同质化的情况,课堂设置、教学方法等千篇一律,这是值得警惕的。其实可以利用地域、师资等的差异,发挥各高校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比如景德镇陶瓷大学充分发掘该地区的陶瓷产业特色,使得该校的艺术设计学科特色鲜明,形成了较为突出的“非对称优势”。培养、保持、发扬特色,形成“非对称优势”,是艺术设计学科健康发展的另外一条途径。
(五)构建艺术设计教育大数据平台
艺术设计教育大数据平台的构建,一方面需要以管理部门作为执行主体,利用大数据采集技术,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日志数据进行记录,全程跟踪学生的日常行为,包括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实践活动等一系列微观数据。既有学生的个性化数据,也包括课堂表现的情境数据,并根据学习需求、教学需求、社会需求等情况实时更新。另一方面,在宏观数据层面,也应适时采集各类信息,如国家的相关政策、科技创新成果、行业发展动态数据等。这些宏观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可为艺术设计教育大数据平台提供强大的支撑。在数据处理环节,可充分利用大数据的识别、清洗、挖掘、分析等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意识等深入分析,对其知识结构、创新能力等精准判别,由此制定适合学生需求的个性化发展规划。
(六)增进大数据驱动下校企协同创新
大数据驱动下,对校企协同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与企业的协同创新过程中,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主体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尤其要积极引导企业充分参与各类实践课程。适时开展企业进课堂、学生进企业的双向交流。首先,建立校企需求沟通渠道,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要了解企业对未来员工的需求。其次,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大学生就业情况、用人单位反馈信息平台。这些数据的分析,要做到全覆盖、全程跟踪,以往的抽样模式已不适应时代的需求。学生的就业事关重大,毕业生的职业发展与学校的长远发展息息相关,这一平台的构建对艺术设计专业卓越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此外,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也很重要,人才培养应当是双向的,从这些反馈信息中发掘出来的有用数据,是人才培养模式调整的重要依据。第三,加强科研成果转化,扩大高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政府、学校与企业之间开展广泛的数据资源共享、数据分析结果共享、大数据技术供给等合作。
四、结束语
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中,内涵式发展日益受到重视。就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而言,培养拔尖人才是改革的重要环节。艺术设计卓越人才的培养必须打破常规,以适应拔尖人才发展的需求。大数据为这种革新创造了良好的技术背景,包括构建艺术设计教育大数据平台,为卓越人才的培养提供精准服务;学校层面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增进大数据驱动下校企协同创新,共同服务于艺术设计卓越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