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林场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研究
2020-02-11于雷
于 雷
(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河北围场 068450)
塞罕坝林场对森林有害生物调查十分重视,每年都会进行定期调查。林业有害生物调查十分重要,是林业有害生物预测的重要环节,其目的主要是统计林场有害生物的种类、数量,观察其分布的地点和区域,然后进行汇总、分类,精确预测当年有害生物的发生情况,为有效进行防治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
塞罕坝林场针对当前资源保护形势和存在的薄弱环节,重点加强监测预警体系、检疫防灾体系、防控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注重提升监测预警、检疫防控、应急处置、综合保障能力,为构建上下贯通、横向协调、运转高效的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1.1 防治监测指挥中心 为加强有害生物的防治,近些年塞罕坝林场建立了林业草原有害生物防治监测指挥中心,建立了基于物联网、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等技术的监测信息处理、分析决策和生产性预报综合系统。一方面,建立起指挥中心—森防站—分场(乡镇林业站)—基层护林员四级监测网络;另一方面,以塞罕坝林场、御道口牧场管理区、县林业和草原局所属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机构为依托,以规划区各分场为单位及时组织辖区内测报员(护林员、森防员)开展林业和草原有害生物的系统监测和全面调查,监测信息逐级上报至指挥中心,由指挥中心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及时发出预测预报。
1.2 监测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 针对现有有害生物监测采集手段落后的现状,规划在塞罕坝林场30 个营林区、御道口牧场管理区和接坝地区建设物联网智能测报站,包括林业草原有害生物监测智能网关、有害生物远程实时监测系统、全电子小气候信息采集系统、远程智能虫情测报灯等,以及移动智能终端、计算机等在内的信息处理设备。同时,相关部门对现有的塞罕坝林场国家级林业有害生物中心测报点和设在御道口的围场县省级草原地下鼠监测站进行改造升级,建设中心监测点,在做好上级规定主测对象的基础上,对偶发、新发有害生物的生活史、习性、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发生发展规律进行深入研究。
2 检疫御灾体系建设
检疫御灾能力建设重点是控制危险性有害生物传入,如松材线虫病等,主要包括建立检验鉴定系统、检疫除害处理设施以及检疫检查站。
2.1 检验鉴定系统 规划在塞罕坝林场新建1 处检疫实验室,总面积75 m2,完善检疫基础设施和检疫信息化管理,提高检疫检验和除害处理水平,实现对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的封锁,全面提高检疫御灾能力,把有害生物扼杀在源头,有效控制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入侵。
2.2 检疫除害处理设施 规划在塞罕坝林场新建1 处检疫除害处理场(含熏蒸室),总面积200 m2,包括热处理和药剂熏蒸处理等设施,实现对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及其污染的林业植物、制品的除害处理,防止疫情随林业植物及其制品流动传播
2.3 检疫检查站 在规划区主要道路建立检疫检查站,与现有防火检查站合署办公,配备相应的检疫检查设备与专业技术人员,杜绝重大危险性有害生物的传入、传出、蔓延,以保障森林草原资源安全,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3 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3.1 应急防治队伍建设 以各分场为单位,整合现有扑火队资源,组建10 ~20 人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作业队,并配备常规性、体积小、灵活机动、简便易操作的背负式机动喷烟、喷雾器械及担架式喷雾机等,平时负责本辖区常发性林业草原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时,由防治监测指挥中心统一进行调配,实行跨区域防治作业。
3.2 应急防治物资储备库建设 一方面,对塞罕坝林场和御道口牧场应急防控物资储备库进行改扩建,及时补充新型、高效、环保、节能的应急保障设备储奋应急药剂;另一方面,提高灾害应急保障能力,形成布局合理、存科学、调度有序的防治物资储备网,满足常发和突发有害生物防治需求,确保在突发有害生物灾害时能够快速、准确地进行防控。
4 防控体系现代化建设
塞罕坝地形复杂,大面积人工林集中连片且树木高直,林内道路不多,规划利用现有简易机场开展有害生物空中监测和突发性应急灾害防治。①新建航测无人机平台、精准防治喷药无人机平台及相关配套设施。每年进行飞防任务,大幅度提高无公害药剂的使用率,推广病毒、真菌等生物防治方法,研究病害治理措施。②加强信息遥感、图像解译、地理信息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集成应用,建立有害生物防治数据库,进行合理分级,对有害生物的数据进行记录和汇总,实现灾害监测评估自动化、病虫害治理精细化。③安装有害生物监控,长期对有害生物情况进行监测,监控有害生物的成灾情况,使监测能够常态化。
5 生态调控体系建设
一方面,建立有害生物生态调控协调机构。统筹森林培育、资源管理、生态旅游、产业开发各部门,加大护林员的管护力度,将营林、资源保护、产业发展等的各项管理与有害生物生态调控有机结合,有效保障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优化。另一方面,完善有害生物生态调控技术体系。通过研究和实践,建立起树体和林分调控、节肢动物和微生物调控、林地和土壤调控、优势有害生物种群调控等的技术体系,有效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