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农业增效增收的农村产业结构战略调整研究

2020-09-08刘春龙

江西农业 2020年13期
关键词:金坛小城镇农业

刘春龙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薛埠镇统计站,江苏金坛 213245)

1 江苏省金坛区农业产业结构的现状

1.1 总体发展保持平稳 2017 年,金坛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3.29 亿元,同比增长5.1%,是2008 年的2.22 倍,年均增长8.29%。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8.24亿元,同比增长4.9%,是2008 年的2.29 倍,年均增长8.64%。

1.2 行业占比发生变化 随着市场的需求发展变化,农业生产结构有了一定的调整。因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种植业产值比重近年来呈逐渐下降态势;受禽流感、环境保护等多重因素影响,牧业产值的比重也逐年下降,2017 年牧业产值比重下降明显,较上年下降1.7%。2008-2015 年,金坛区的渔业生产基本保持平稳状态,2016 年以来养殖面积有所下降,但受水产品价格的影响,产值比重有所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服务业产值比重呈逐年上升态势,如表1 所示。

表1 2008-2017 年各行业的农业总产值占比(单位:%)

1.3 种植结构调整较大 在解决基本温饱后,农产品向注重适应市场的需求转变,最大限度地实现农业产品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的有机统一,这一转变主要在种植业的种植品种上得到体现。2008年以来,粮油播种面积下降明显,收益高的经济作物呈快速增长态势[1]。其中,粮食播种面积下降28.6%、油菜籽播种面积下降57.2%、茶叶种植面积下降35%,蔬菜播种面积增长7%、水果种植面积增长8.9%、花卉苗木种植面积增长27.7%。受工业企业结构调整等多种因素影响,桑田面积大幅减少,由2007 年末的0.11 万hm2减少到目前的0.01 万hm2,如表2 所示。

1.4 畜牧生产开始回落 从2008 年起,金坛区的畜牧养殖进入发展期,尽管生猪的价格不稳定、时常爆发禽流感,但并没有影响居民畜牧养殖的积极性[2];到2013 年,生猪、家禽养殖进入鼎盛期,出栏量均创历史最高;2014 年以来,工受业化进程加快、禽流感、环境污染整治等影响,畜牧养殖呈回落态势,特别是太湖流域在2020 年开展环境污染整治行动,使生猪家禽养殖量快速下滑,如图1、图2 所示。

表2 2008-2017 年种植业主要品种种植面积情况(单位:万hm2)

图1 生猪出栏量

图2 家禽出栏量

1.5 政策促使水产品养殖面积缩小 2000 年以来,因受水产品利润的驱使,水产品养殖面积得到快速发展,到2010 年,养殖面积达1.33 万hm2。然而受水产利润压缩、养殖技术、保护水资源环境等因素影响,水产面积呈缩小趋势,2016 年拆除长荡湖所有围网养殖,环湖周边地区退田还湖,据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6 年末,水产品养殖面积在0.93 万hm2左右[3]。

2 结构调整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特色种植缺乏后劲 金坛区在21 世纪初开发了香葱、红香芋、水芹、蘑菇、茶叶等一批特色名优农产品。中央电视台“金土地”“致富经” 专栏曾对管庄小香葱生产作了详细报道;建昌红香芋通过省无公害农产品、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碧润” 牌水芹被指定为“人民大会堂宴会特供产品”;2004 年,被命名为“中国食用菌之乡”。产品的规模化种植、品牌效应带动了百姓致富,但受种植结构转变、土地制约等因素影响,这些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呈下降态势。朱林无节水芹在2014 年的种植面积达400 hm2,种植户800 多户,现经调查,种植面积仅133 hm2左右;建昌红香芋因受土地、土壤等的限制,从原来的200 hm2下降到80 hm2左右;茶叶因受人工成本大幅上涨、经济效益下滑、土地征用等因素影响,当前种植面积1 333 hm2,且呈进一步减少趋势。种植面积减少势必会影响产品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和高效化,对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农民增收带来不利影响。

2.2 生产成本持续上涨 以化肥、农药、人工为代表的农业生产成本近年来一直持续攀升,成为阻碍农业效益提升的重要因素。据调查,2008-2017 年,人工成本、土地成本机械费用均增长50% 以上。导致人工成本提高的主要因素是用工价格不断提高。同时,农业规模化经营快速发展,带动了土地成本持续上升,目前每667 m2耕地流转费用在800 ~1 200 元。单纯种植粮食利润较低,如果受到不利因素的影响,种植大户只能抛田。

2.3 产业层次有待提升 目前,农业产业仍以初级种植为主,农产品的深度加工、开发尚未形成气候,农业产业化经营还处于发展阶段。龙头企业仍以县级规模为主,缺乏原动力和带动力。农业产业的知名品牌还不多,据调查多数农业大户、农场主、农业加工企业主具有一定的品牌营销意识,但缺乏品牌战略的整体规划和布局,资金上投入较少,宣传渠道仍窄,以“互联网+” 销售方式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2.4 主体发展仍需加快 农民专业合作、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尚处于初级阶段,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服务单一,带动力弱,化解市场风险能力有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用难以发挥。同时,还需要花大力气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逐步构建符合金坛区实情和发展阶段的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以“农户+ 农业新型经营主体+ 社会服务” 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2.5 人力要素严重缺乏 由于城乡二元体制,城乡居民收入还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而导致大批有知识、有技术的农村青年进城打工经商,向非农行业转移,农村出现“空心化”。近年来,尽管家庭农场等新兴业态不断涌现、种养大户数量不断增多,然而大多数家庭农场主、大户仍为传统农民,具有年龄偏大、文化素质不高等特点,缺乏经营管理能力的共性特征。人力要素制约已成为当前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因素。

2.6 服务体系尚不健全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明显,但体系建设尚不健全,总体服务水平较低,服务内容比较单一,服务管理不够规范。同时,服务主体定位不明晰、服务供求存在差异、相关部门为农服务积极性不高等,都制约了农业生产的长远发展。

3 结构调整的对策

3.1 围绕增收进行结构调整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是目的,目的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金坛区应以全面推行优质粮油订单产生为切入点,普及全区优质粮油生产,实现稳粮增收;以培育高效园艺、茶叶、水产科技示范户为契机,全面提升家业的综合素质;以建设高标准农田为目标,提高农业防范自然灾害的能力。此外,金坛区还要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实现劳动力由低收入岗位向高收入岗位转移[4]。

3.2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金坛区已形成了一批龙头企业,起到“龙头” 带动作用,并且经济效益显著。因此在现有的基础上,金坛区应全面启动农产品电商集中“抱团” 闯市场,把农民与市场连接起来,积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旅游产品开发,并以黄金村生态大农场建设为新起点,规划兴建一批高标准的农业生产基地。

3.3 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发展 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对农村进步、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综合带动作用,因此金坛区应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发展。一是加强规范引领。坚持做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空间布局规划、建设规划和产业规划多规合一。二是坚持抚色化发展。按照“一山一水” 的地域特点,把握小城镇建设的机遇,推动山区园艺、水网地区特种水产为主的区域经济发展,实现现代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良性互动,使小城镇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3.4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一方面,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沟渠配套、道路畅通,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快智能农业、数字农业建设,建设完善的抗灾减灾预警机制,基本实现农业生产技术信息化,加强农情、灾情监测,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实现农业长期稳定发展。

3.5 促进产业融合推动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 工作的总纲,而实现乡村振兴的核心关键还是产业兴旺。重点要借力茅山、长荡湖旅游开发,打造一批创意旅游农产品,加快农产品交易市场、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发展直供配送、门店专卖、农超对接,使之成为农产品增值溢价、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载体。

3.6 继续深化农村改革 增加农民收入的重点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①重点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深入推动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试点运行;②持续推动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期,赋于农民应有的财产权;③大力推动村务公开,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确保农村和谐稳定。

4 结语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应围绕农民增产增收、产业化经营展开,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走多业并举、龙头带动、共同致富发展的道路。同时,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业结构调整,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而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又能发挥小城镇和乡镇企业的带动功能,实现农村和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再者,促进产业融合,继续深化农村改革,是打造农民致富载体、全面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可靠保障。

猜你喜欢

金坛小城镇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走“乐道金坛” 访“绿野仙踪”
“纸上神话”——金坛刻纸
山·水·乡愁
——黔南示范小城镇集锦(之一)
2017金坛秋季旅游产品
小城镇社会治理创新逻辑
金坛茶叶 香飘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