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与行为偏差及其对策研究
2020-02-11耿红卫高朝冉
耿红卫 高朝冉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繁荣复兴的希望,但他们的成长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指出,焦虑症、抑郁症等常见精神障碍及心理行为问题逐年增多,青少年由于身心发展不平衡,学习压力大等原因,更容易存在情绪或行为上的问题。教育部门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在中小学生里,约有7%的孩子有过自杀想法,高中生群体里,约有38%的孩子有过自杀想法[1]。世界卫生组织(WHO)推测, 到2020年,全世界患有神经心理问题的青少年人数会增加一半以上。一组组的数据表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应得到全面的重视。目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与行为偏差主要表现为焦虑心理、抑郁心理、强迫心理、挫折心理、人际交往困难、网络成瘾等诸多方面。本文将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详细地剖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使其能够在行为偏差的情况下进行有效调节,最终克服心理问题,健康成长。
1.青少年焦虑心理
焦虑(anxiety)是人类心理失调最主要和最经常出现的问题之一[2]。青少年社会经验不足,自我调节的能力较弱,对于父母关系不好、同学关系紧张、失恋、睡眠状况不佳、学习成绩不理想等状况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青少年患有焦虑症的人数在与日俱增。焦虑心理对青少年的学习生活、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都有着很大的影响。患有焦虑症的青少年在学习和生活中往往面临着更大的困难,一旦有大的变故出现,他们将难以承受,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1.1 掌握放松的方法
(1) 注意力转移法。将注意力转移到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上,从而转移对焦虑的注意力,方法如静思、催眠等。在使用这些方法时,选择一个放松的环境,闭上双眼,通过听音乐催眠,想象自己在蔚蓝的天空下,或者面朝广阔的大海。想象的越美好,效果越好,通过美好的想象转移对焦虑的注意力。
(2) 深呼吸法。焦虑出现时,往往伴有短而急促的呼吸,深呼吸能够减缓呼吸的频率,更多地吸进新鲜空气,从而减轻焦虑。主要方法是,闭上眼睛,将手放到腹部往下一点,慢慢吸气,当感觉到肺中充满空气时, 再慢慢呼气, 如此循环往复, 减轻焦虑状况。
1.2 学校和家庭多加关怀
学校转变管理方式,多加入一些民主的因素,家庭营造和谐的氛围,可以降低青少年的焦虑水平。虽说“严师出高徒”“严父出孝子”,老师和家长也要认识到,“严”要有一个限度,对待青少年不能一味苛责,要正视青少年的自尊心,尤其是在他们陷入困境时,尽可能支持而不是责备他们,应多加鼓励和安慰,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时间长了,青少年就会受到感染,逐渐摆脱焦虑情绪。
2.青少年抑郁心理
青少年由于身体上发育较快,心理上无法与之匹配,造成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同步,抑郁症的发生机率随之增加。抑郁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巨大的,具体表现为: (1)无兴趣、无精神。这类青少年表现为对生活缺乏热情,长期的情绪低落,无精打采,闷闷不乐,对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提不起兴趣,甚至对之前十分痴迷的“追星”“打篮球”“唱歌”“跳舞”等都失去热情和兴趣。(2) 思维缓慢、交流迟钝。这类青少年在学习和生活中, 感觉到自己被人施了法, 变得“笨”了,大脑越来越不灵活,像是卡了壳或者生锈了,之前几秒钟能想到的办法,现在总是反应不过来;与人交流时,嘴巴像被人封住了,变得支支吾吾,语言迟钝,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3) 行动迟缓、封闭退缩。这类青少年将自己封闭在狭小的空间里,久坐或者卧床不起,下课了也不离开板凳半步,封闭退缩,唯唯诺诺,不愿意与人交往,生活懒散,不想学习,仿佛与世界隔绝,情绪低落,不愿走出自己的小天地。(4) 生无可恋、悲观失望。这类青少年觉得众生皆苦,没有一丝快乐可言,对未来看不到希望,有的青少年甚至感到绝望,有自杀的倾向或者想法。
2.1 合理利用社会支持
青少年要努力建构与家人、老师、同学、朋友之间的亲密人际关系,让自己心理上有所寄托和依靠。当发现有抑郁的苗头时,寻求他人的安慰和帮助,让身边亲密的、可信赖的朋友帮助分析抑郁的原因,并寻求下一步的解决方法。
2.2 让自己充实起来
久坐或者懒散会使抑郁加重,充实的生活能够摆脱抑郁的情绪。青少年可以寻求自己认为比较有吸引力的活动,如星期天和好朋友一起去郊游、独自完成一幅画、看一场有趣的电影、参加一场篮球比赛、和家人一起逛商场等,通过片刻的解脱来鼓励自己,时间久了,解脱的时间越来越长,便走出了抑郁。
2.3 定期筛查
学校应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定期筛查机制,规范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流程,畅通学校和医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和诊疗绿色通道[3]。加强心理咨询“保密”设置,青少年在有抑郁症苗头的时候,能够放心地进行心理咨询,将抑郁症扼杀在摇篮里。
3.青少年强迫心理
青少年强迫症状是指青少年期出现的以强迫为主的显著而持久的思想、冲动、意向和行为症状[4]。青少年的强迫症状主要表现为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1)强迫观念。主要有强迫性怀疑、强迫性思维、传染性强迫思想、攻击性强迫观念、保存性强迫思想和整洁性强迫思想等。如“外出总是怀疑家里门未上锁”“总是思考桌子为什么有四条腿”“觉得别人用过或者摸过的东西有害”“看到别人的汽车停在路边,有时有去划破的想法或冲动”“不愿意丢掉坏了的东西”“过分关注课桌和书本的整洁”等。(2) 强迫行为。包括强迫性检查、清洗、排序、计数、咳嗽等。如“反复检查燃气阀门、水龙头是否关好”“吃饭前后反复洗手”“对于课本等过分在意摆放顺序”“一沓作业数了一遍又一遍”“经常克制不住地数路边有几棵树”“嗓子不痒却反复地咳嗽”等。具体应对策略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走出期望过高的误区
青少年的家长大多对其期望值较高,管理较严格,而一些期望值是青少年尽力之后仍旧无法实现的。久而久之,这些青少年做事情更加苛责自己,逐渐倾向于完美主义,不仅强迫症状越来越严重,还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作为家长,要尊重青少年,多和孩子沟通,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期望,营造一个民主、轻松的家庭氛围。
3.2 自我暗示法
青少年可以运用自我暗示法克服强迫心理。首先,青少年自身要有克服强迫心理的意识,当出了门之后,就大步往前走,不要想过多的事情。如果大脑开始强迫思考“门是否上锁”“燃气阀门是否关掉”等, 就要进行自我心理暗示, 门没锁就不锁了, 燃气阀门没关就不关了,只管出去玩, 其他的顾虑都通通抛掉。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暗示, 强迫症状会慢慢消除。
4.青少年挫折心理
挫折是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遇到障碍和干扰,其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而出现的消极的情绪状态[5]。青少年时期是挫折的高发期之一,青少年年龄较小,社会经验不足,在应对挫折时,会不同程度上出现一些心理问题。青少年主要有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性格这四个方面的挫折。(1)学习方面。包括上课听不懂、学习学不会、偏科、考试考不好、排名总是倒数、成绩不尽人意等。(2)生活方面。包括父母吵架、离异、亲人离世、家里破产、生活费不能均衡支配等。(3)人际交往方面。包括和父母关系不好,如不能与父母正常相处,经常受到父母的打骂、家暴;和老师关系紧张,常与班主任、任课教师等发生冲突,受到老师的不公正待遇等; 和同学、朋友关系冷淡,如受到朋友或者同学的疏远、排斥,没有知心朋友。(4)性格方面。包括心胸狭小、容易生气、暴躁等。
4.1 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在加强对青少年的挫折教育中,应调查清楚青少年应对挫折的状况和方式,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挫折应对活动,提高青少年应对挫折的能力。
4.2 发挥家庭的配合作用
家长应转变教育理念,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更要关注青少年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家长要努力改善自己的教育方式,在家庭中营造一种健康、和谐、向上的氛围,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挫折应对心理。
4.3 培养青少年的抗挫折心理
班杜拉认为,可以感知到的控制能力在减弱中介因素致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6]。青少年通过抗挫折训练,使自己的内心不断强大,当真正面对挫折的时候,不再担心和惧怕,积极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以阳光的心态勇敢面对,大挫折化小,小挫折化了,最终解决问题。
5.青少年人际交往问题
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社交圈越来越广,思维越来越独立,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人际关系问题。青少年人际交往中的行为偏差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与同学、朋友交往中的问题。青少年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他们接触最多、交往最多的是同学和朋友。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排名、奖学金等利益的凸显,一些青少年嫉妒心较强,缺乏包容心,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会有“当同桌比自己排名靠前时,心里很不舒服”“看到成绩好的同学发挥失误时, 幸灾乐祸”“在成绩不好的同学面前趾高气昂”“对一次差的考试耿耿于怀”等心理, 在和同学、朋友交往的过程中会做一些挑拨离间、损人不利己的事情。久而久之,一些青少年会产生抑郁、焦虑、暴躁等心理困扰。
(2) 与异性交往中的问题。随着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不断成熟,他们对于异性交往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但由于现在的青少年多是独生子女,家里没有兄弟姐妹的陪伴,缺乏与异性相处的方法和经验,在真正与异性接触的过程中,会有“有异性在场时不敢说话”“嫉妒比自己异性人缘好的同性”“经常觉得有异性在观察、偷看自己”“不敢独自和异性呆在一起”“选择家里有钱、长得漂亮的异性交往”等心理。这些心理如果发展严重,会逐渐演化为“异性交往恐惧症”“异性交往失调”“早恋”等问题,影响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
(3) 与家长、老师交往中的问题。家长和老师是引领青少年走向独立和成功的重要人物,但因为年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巨大差异,青少年在和他们的交往过程中,有着不可避免的代沟和冲突,如青少年“害怕和家长、老师谈话”“在和家长、老师的交流中会营造假象,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不理解家长、老师为什么对自己如此苛刻”等。因为得不到有效的理解和沟通,青少年会感觉到孤独、压抑、委屈、抑郁等情绪,时间久了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5.1 端正的品行观教育
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在这一时期里,学校和家庭要双管齐下,对青少年进行品行观教育,让孩子在取得成绩之前先学会做人,做一个认真负责、开朗乐观、乐于助人而不是嫉妒心强、见不得别人好、损人不利己的人。青少年只有品行端正了,才能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更好地展开人际交往。
5.2 培养友善、向上的同学关系
能够正确处理和同学、异性关系的青少年往往更加积极乐观,不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学校是青少年接触同龄人最多的地方,学校领导和老师可将同学间交往、异性间交往教育穿插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建立和谐的班级氛围,培养友善、向上的同学关系,让男生和女生大方、友好地相处。
5.3 鼓励表达、民主沟通
老师和家长在与青少年的交往中,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当双方想法、观点不一致时,老师和家长要能够站在青少年的位置上,换位思考,让他们放下心理的包袱,鼓励青少年表达真实想法,这样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自信心,克服人际交往中的惧怕和畏缩心理,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更加积极主动。
6.青少年网瘾问题
青少年身心发展迅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而自制力相对较弱,在面对网络时,缺乏相应的抵抗力,容易网络成瘾。我国青少年网瘾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成瘾团体集中于低龄、低学历群体[7]。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无法自拔,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 沉迷于网络游戏。这类青少年被网络上的游戏吸引,总是控制不住地想上网打游戏,有的青少年甚至逃课去上网,更有甚者上网包夜,夜不归宿。
(2) 沉迷于网络交际。这类青少年在现实世界中不善与人交往,沉闷压抑,寂寞无从排解,在接触到网络后,借助虚拟的网络空间聊天,结交网友,有些青少年甚至约网友见面,以致上当受骗或者被拐卖。
(3) 沉迷于网络色情。青少年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的心理发育不成熟且好奇心较强,对性的好奇驱使他们浏览一些不健康的网页或者视频,久而久之,青少年会产生许多错误认识和行为偏差,严重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6.1 家庭的引导和关照
父母是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师和监护人,对于孩子的网络行为,父母不能一味地斥责和限制,而应学习一些网络的基本知识,和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了解他们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合理地进行引导,制定切实可行的网络使用规则,鼓励他们用网络进行学习,让孩子们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心和家庭的温暖。
6.2 学校的教育与疏导
学校领导和老师要重视人际关系对青少年的影响,可以组织相关的班主任座谈或者专题讲座,传授他们与同学、朋友、老师交往和相处的技巧,鼓励学生发展多元化的人际互动关系。学会人际沟通技巧不仅可以减少青少年过度依赖网络,也能够促进他们更加健康自信地成长。
6.3 自身的管理与约束
青少年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应该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使命,努力提高自控能力和心理素质,逐天减少上网时间,将对网络的执念转移到学习上,在有限的时间里多学习,而不是沉溺于网络的虚幻世界中。
6.4 社会的规范与服务
政府相关部门应整治和规范网吧行为,净化社会网络环境, 开展“网瘾危害”等宣传活动,让青少年认识到沉迷网络的不良后果;政府、小区为青少年提供体育设施、文化设施等,让青少年有更多的休闲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