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形象教育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2020-02-11侯羿君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教育法政治思想

侯羿君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225)

形象教育法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法,是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常用方法,是一种寓教于乐、受教于心的教育方法。形象教育法主要是通过电影、电视、戏剧、绘画、摄影、舞蹈、音乐等文学艺术形式,用生动的艺术形象、话语、音像来感染人和教育人。在坚定文化自信的背景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高校立德树人教育教学的基本内容和重要路径。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形象教育法的基本内涵、存在问题和运行规律等,对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精神、审美指数和文化魅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形象教育法

形象教育借助文学艺术形象的特殊魅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思想性和艺术性、教育性和娱乐性为一体,契合当代人崇尚“真善美”的思想特征,能够实现文学艺术对人们的教育审美功能。如列宁所说,人们的认识过程,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途径。”[1]可见,形象教育符合人类认知与认识的基本规律,能使人们在无意识和不自觉情况下,潜移默化地接受一定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这种方法为人们所喜闻乐见,被广泛应用于体育、美育和智育等多个领域,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形象教育法被认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实施方法”或“常用方法”。正因为如此,国内学术界对形象教育法的界定有着比较一致的看法:“形象教育方法是借助文学艺术等特殊手段,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直观形象、生动具体、富有感染力的文化娱乐活动之中的教育方法。”[2]基于上述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形象教育法就是指高校教育工作者围绕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主动把握大学生的认识特点、兴趣特点和思想行为发展规律,借助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资源和自身的良好形象,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巧妙地融入向上向善、于情于理的文化文艺活动之中,以“润物细无声”方式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一种教育方法。

(一) 从形象教育法的根据来看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意识形态论和认识论是其存在和运行的理论基础。其一,辩证唯物主义普遍联系的观点。普遍联系是指事物、现象、过程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作用和制约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作为社会体系的子活动,必然要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等发生关系。在形象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之外的文艺活动资源,化外在为内在、化有形为无形,完全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联系规律对思想政治方法的客观要求。其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关系的原理。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众人的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其中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环境对人和人的思想观念的决定作用,“我们的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受着我们主要在其中活动的精神环境的影响。”[3]教育者创设优良的文艺环境和形象,既是能动地塑造教育环境和生活条件,又是艺术地感染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取向。其三,非理性因素在人的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原理。人的心理意识要素包括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情感、信念、兴趣、无意识等非理性因素也能够对人的认识产生积极影响,引导和提升人的认识能力。心理学相关研究表明:人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反而更容易接纳外在刺激和信息影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常常令人意外。形象教育法让人无意识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能有效化解具体教育过程中的逆反心理和对抗心理。

(二) 从形象教育法的本质来看

形象教育法属于隐性教育范畴,目的在于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法的优势在于它的直观性和感召力强,不单靠说教和灌输,通过形象的内在感染力,使受教育者得到主导意识形态的影响、熏陶和感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形象教育法的本质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和内容渗透到大学生实践、文艺、娱乐等活动之中,使大学生无意识地接受思想教育、情感熏陶和行为规范,达到“润物细无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过程。具体可分解为三个部分:首先,以精选大学生文学艺术载体为起点。形象教育法首先要本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根据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来挑选和创设社会实践和文艺娱乐活动,做到“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通过巧妙地隐藏教育目的,优化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等,实现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浸润作用。其次,以采取“非正规形式”的实施方式为核心。现实表明,“正规形式”的思想教育方法较难引起大学生的参与兴趣,甚至还会产生心理对抗。在形象教育法运用中,“非正规形式”具有多样性、灵活性、生动性等特点,易使形象教育覆盖面广阔、感召力较强。大量采用“非正规形式”的文艺活动、网络媒介、人际交往来传输思想教育的内容,有效覆盖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时空,能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最后,以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形象教育的关键在于引导大学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和内容,自主反应和择取、自主内化和外化所接触的教育信息,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青少年的心灵世界没有动人的音符和丰富的颜色,如果青少年没有艺术爱好和艺术修养,不可能全面发展。”[4]事实表明,只有将“人的全面发展”理念与目标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之中,才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无处不在的影响作用。

(三) 从形象教育法的效用来看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过程中,形象教育法的运用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一,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和人生。教育者精心准备的文艺形象反映着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包含着特定的思想倾向和价值理念,体现着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形象教育法通过艺术关照的方式来提高大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能力,借助文学艺术的资源和手段来帮助大学生理解社会和人性,“使他们留下深刻印象,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受到有益的思想教育”[5]。其二,有助于大学生科学调适心理和精神。文学艺术在调适人们的情绪和心理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形象教育法运用音乐、电影、阅读等休闲方式,帮助大学生实现心理和谐、享受人生乐趣。采取艺术化、趣味化的教育方式,契合了他们求真爱美向善的天性。如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道德审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常规教育,既提高了文化传承意识和心理调适能力,又提升了中国文化自信和共同精神追求。其三,有助于大学生自主规范行为和话语。文艺是人类的心灵养分和精神家园,高校高端文艺活动能够充分发挥“艺术养心、文化化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形象教育法运用可以实现信息沟通、情感沟通和价值沟通,从而产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教育效应,有效动员、鼓舞大学生为实现中国梦和健康成长成才而奋斗。如高校开展的社会调查类、视觉影像类、文化创意类等中国梦主题教育,能使参与学生认识中国梦与民族复兴、个人幸福的关系,进而坚定理想信念、励志刻苦学习。

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形象教育法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形象教育法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的实用方法,其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教育成效是其他方法无法替代的,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得到了普遍的运用,促进了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覆盖面。在实践探索中,加强了形象教育主体培育,构建了形象教育内容体系,形成了形象教育品牌效应,这些实践成效有利于形象教育的理论提炼。但总的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中形象教育法运用的实践调查与理论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 形象教育的针对性不强

习近平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染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6]。这就预示,对于青年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运用不同的优秀文艺载体。形象教育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就必须经常开展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精神文化需求。其一,根据当代大学生情感丰富、喜欢新鲜事物、逻辑思维已较为成熟的特征,形象教育内容和形式等要与其思维水平和知识水平相适应,而不能将高尚的“满足”降格为低级趣味的“迎合”。当前,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假、恶、丑等社会阴暗面或多或少地传染到高校校园,“三俗”文化现象也未能在高校校园完全杜绝,非主流社会思潮对高校学生的影响较为严重,诸如此类存在的问题影响了大学生审美需求的满足,影响了大学生理性思考的启发。其二,根据当代大学生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状况,形象教育规划和方案等要与其职业取向和兴趣爱好相结合,将思想政治理论切入大学生人生境界和职业发展。当前,高校形象教育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支持,但高校形象教育的硬件设施和思想内涵还需加强。比如,较多高校在蕴含形象教育的展览馆、音乐厅、电视台等方面建设投入不足,也很难将这些教育载体为思想政治教育所有、所用;高校教育工作者组织文艺娱乐活动、社团文化活动之时,较少从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和政治水平的视野去策划,而事实上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恰恰是大学生求职和发展的必备内容。总之,形象教育法运用应该针对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思想实际,灵活融合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二) 形象教育活动方式不活

在形象教育实施过程中,社会因素或个体因素不可避免地会对人们的思想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应将形象教育的文艺载体与社会宏观环境、校园文艺活动和教育者人格结合起来,推动形象教育实施方式的创新和发展。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社会环境因素和自身形象创设教育情境和活动方式,使大学生不知不觉接受熏陶感染和隐形教育。当前高校形象教育活动方式还是比较单一、不够精细,较难生成复合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其一,欠缺与社会文明环境和文化活动相结合。高校教育工作者抱怨没有足够经费开展高端文艺活动,却没能充分利用名人文化景观、社会纪念基地、大型公益活动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等现成的社会因素,也不善于利用网络新媒体开展国家重要事件和重要活动的“无意识”教育。如能合理借用,亦可优化形象教育的资源、时间、经费等。其二,欠缺与高校组织管理和组织形象塑造相结合。目前各高校都有蕴含育人功能的规章制度,但围绕学生管理制度、文化宿舍规约等的形象教育活动相对较少,学生参与积极性也不高;高校师生互动活动更多地倾向于专任教师而非管理人员,高校管理人员和辅导员等的文化素养、工作能力和形象风度还没成为大学生形象教育的重要资源。其三,欠缺与思想政治教育者人格相结合。在高校形象教育活动中突显大学生主体性无可厚非,但较少呈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思想、道德、能力、气质、行为方式等整体形象。高校“优秀辅导员”等未能主动“亮剑”,未在各种场合、各种活动中积极展现优秀的人格魅力。这些比较潜隐的形象教育活动方式,应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得到拓展运用。

(三) 形象教育资源开发不够

形象教育在高校立德树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开发和利用各种社会教育资源。随着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高校形象教育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越来越多,但当前在科技资源、网络资源、创意资源、生活资源等方面的开发还有待加强。比如,高校形象教育还没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与文艺相结合的成果和趋势,从其传播、欣赏和感化效果来看,优秀的科幻文学、科幻影视等作品较难出现大学生的视野之中;由于新世纪以来网络音像、数码艺术设计、数字电影电视等数字化媒体快速发展,新媒体、融媒体、自媒体等传播技术迅猛发展,高校形象教育还没很好地适应互动性、对话性、超文本性的网络传播,还需综合运用各种艺术元素、新媒体技术开发校园报刊、广播、手机等资源;随着我国创意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创意”应该渗透青年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日常生活,但高校形象教育的“创意性”不够突出,在常规教育中不善于利用时尚表演、软件设计、经典传颂等新兴传播方式及其相关资源;如果高校投资兴建高雅的艺术场馆等硬件设施有难度,那审美化的学生公寓、校园超市、图书馆、食堂等就相对容易实现,高校形象教育应积极开发蕴藏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总而言之,高校形象教育应结合时代境遇、国家建设、日常生活来拓展发展空间,以更好地融合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形象教育法运用的优化策略

形象教育法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面临的上述问题,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深入把握形象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主动优化形象教育的环境和活动。同时,形象教育过程是多元复合主体相互配合的过程,形象教育法是具有情感性、渗透性和审美性的一门艺术。高校教育工作者开展形象教育工作时要讲究艺术,尽力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一) 把握形象教育法的运用原则

形象教育的原则是指尊重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实施形象教育时必须遵循的规范和准则,它借助审美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形式,运用形象化的育人载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理念。高校形象教育的实施原则主要有党性原则、审美原则、可控原则等。通常情况下,形象教育法需与其他教育方法配合使用,要综合运用多种形象教育原则。比如,在运用党性原则时,就要坚持融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思想理论等,这是由于形象教育具有潜隐性、娱乐性、超越性等非正规特点,容易导致形象教育自由化、低俗化、虚无化现象,因而需要坚持党的领导的原则。如邓小平所说:“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谁来组织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谁来组织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在今天的中国,决不应该离开党的领导而歌颂群众的自发性。”[7]因而,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明确实施形象教育的条件和范围,要坚持弘扬主旋律、提振精气神,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地位。在运用审美原则时,要甄别形象教育文艺载体的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做到既给大学生带来美感和乐趣,又使大学生得到政治教化、道德感化、文化熏陶;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与文艺相结合的规律及趋势,既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需求和规律,又尊重文化文艺的审美特点和规律。在运用可控原则时,要力求将“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大学生,取得预期的正面效应,化解可能的消极因素,如有不利情况发生,应及时修正和调节预设教育过程。此外,在运用形象教育法的过程中,还需综合运用好感化原则、互动原则和适度原则等,实现形象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二) 优化形象教育法的运用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中形象教育法运用不能在“真空”中进行,必须设法创建文明和谐的思想文化环境。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形象教育法的运用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精神环境等,这些可用“破立并举”“重在建设”的思路进一步优化。具体来看,在形象教育物质环境方面,高校应尽力保证师生教学、阅读、娱乐、体育等领域的物质条件,在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美化的过程中贯穿立德树人理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拥有党员活动室、公寓文化室、艺术展览室等形象教育场所。在形象教育制度环境方面,高校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和规范要为多数人所认知,才能有效发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系统的学校管理制度具有一定的强制力、感染力,但仍需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样的简洁表述,还需加强管理制度的宣传教育。在形象教育精神环境方面,高校应在物质环境建设的基础上加强理论环境、舆论环境和道德文化的建设,相关教育工作者要敢于批驳错误的社会思潮,反对“三俗”的文化风气,坚定大学生中国文化自信。特别需要指出,网络新媒体的出现拓展了形象教育法的领域、内容和路径,形象教育法运用要注重对网络环境的主动占领和积极营造。这需要建立自媒体化网络平台,加强教育队伍自媒体能力建设,建立规范的自媒体监管体系,培养网络意见领袖,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8]以此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和维护国家网络安全。总之,形象教育法运用既要善于利用现有环境中的积极因素,消解不良因素,又要积极创设良好的熏陶感染环境。

(三) 提升形象教育法的运用艺术

形象教育法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选择性运用、组合式运用、创新化运用是其基本实施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随时代发展和教育形势而发展,“按照特定社会的战略要求,去导引和推动人们思想政治素质以及人的全面发展”[9]。因而,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形象教育实施过程中要有相应的技能和技巧,注意形象教育的主体性、适应性和意识形态性。其一,要有提升教育主体形象的艺术。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注意自身优良形象的建构,主动学习教育学、伦理学、文艺学等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的教育形象、道德形象、艺术形象、学识形象等,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人格感染人。同时,注意大学生个体形象塑造,引导大学生维护和发展国家形象、民族形象、学校形象。其二,要有灵活运用文艺载体的艺术。高校教育工作者运用文艺载体开展形象教育活动时,“何时用、用多少、怎么用”,都需要把握好一个度,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得不偿失。如能审慎考虑文艺载体运用的经济成本问题、实际效果问题、审美心理问题,就可尽量避免形象教育的铺张浪费、思想庸俗、审美疲劳。其三,要有坚持意识形态导向的艺术。如果高校形象教育没有坚持主旋律教育、意识形态导向,思想教育内容就难以渗透、影响大学生,相应的思想行为也不可能产生。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在形象教育实施中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引导大学生确信“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弘扬什么、抵制什么”,并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行为中表现出来。

综上所述,形象教育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实施方法,能够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有效性。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从多个学科的视野出发,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形象教育法的含义、根据、本质和效应,把握其具体运行过程中所面临的境遇,优化其实际运用的原则、环境和艺术,不断推动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

教育法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职业教育法大突破:取消普职分流
思想与“剑”
色彩健康教育法在老年消化内科护理中的应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激励教育法在农村学校教学工作中的应用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